西安交大一附院不用必须网上挂号,可以人工挂号。
启用“身份证识别系统”后,患者只需在挂号时出示二代身份证,工作人员直接将患者身份证上的信息录入电脑。
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工作人员直接将患者身份证上的信息录入电脑的流程进行挂号。
扩展资料:
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服务:
门诊自助服务区提供预约挂号、排队叫号系统、就诊卡自助办卡、自助缴费、费用查询等便捷服务。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更好地让百姓方便挂号,医院开展了多渠道预约挂号服务,目前已覆盖12种预约服务渠道,一附院正在努力不断提高门诊预约率,方便患者就诊。
参考资料来源:西安日报——西安交大一附院推行身份证挂号
1、登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网站(http://www.dyyy.xjtu.edu.cn)点击“网上预约挂号”,进入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再次选择“预约挂号”栏目,直接在网站左边选择专家或在网站下方选择就诊科室、专家,按照日期和时间段进行预约登记。2、网上预约登记成功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个订单号,患者需要牢记该订单号。
3、患者就诊当日,先到该院急诊科一楼东预约挂号窗口,持患者身份证及预约订单号换取当日挂号票后,前往就诊科室就诊。
医”心向党,踔厉奋进。西安交大一附院医者用爱书写荣光,诠释大医精诚,他们挑战极限,视患如亲,在刀尖上起舞;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冲锋在抵御疫情最前线;他们医者仁心,争分夺秒,与死神掰手腕做抗争;他们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堪称人民健康的守护神。>>罗永百:在雪域阿里托起患者“心”希望
在世界屋脊西藏阿里,为了雪域高原的百姓健康,一批批医疗援藏队员接续奋斗。陕西省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罗永百医生利用一年援藏时间,协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建胸痛中心,进一步规范地区胸痛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及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目前该院胸痛中心已通过省级预审。在罗永百的带领下,近一年来,地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功救治了30余名高危胸痛患者,先后开展了包含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血栓抽吸、左主干病变介入、冠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起搏器植入等多项首例手术,填补了阿里地区医疗空白,迄今已开展20余台冠脉介入治疗手术。
结合阿里地区实际,罗永百积极协调引进移动式OCT影像系统,相比于体积大难以运输的传统腔内影像设备,该设备可以装进“汽车后备箱”、轻松实现快速运输,让高精尖的影像技术走到基层,真正造福于广大基层病患,同时也推动了OCT技术在国内更广泛的使用和普及。2022年6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袁祖贻院长、郭宁主任医师现场指导,为两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血管进行了OCT检查,完成了阿里地区首例OCT指导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治疗,让先进医疗设备在4500米雪域高原造福百姓健康。
经过一年的援藏工作,罗永百通过传帮带手把手现场教学,建立起了以当地医生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完善了胸痛救治流程,建立了胸痛中心联合例会、质量控制及典型病例讨论制度。与全区7家县医院签订了网络医院联合救治协议,邀请区内外胸痛救治专家,就胸痛中心建设流程、急性胸痛鉴别与治疗等进行培训,大大增强了当地医生心血管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当地提供心血管诊疗专业支持,完善了地区医疗救治“体系网”,更好地为阿里地区人民健康服务。
>>石秦东:抗击疫情“急先锋”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石秦东教授成了名副其实的抗疫“急先锋”,哪里有支援任务,哪里就有石秦东的身影。从驰援武汉56天,到几度支援定点收治医院西安市第八医院,再到今年年初扎根西安市胸科医院直至重症患者全部清零,石秦东犹如守护神一般,为了患者拼尽全力。他说:“国家需要,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动力。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虽然累、虽然苦,但每当看到病人病情好转,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时间回到2021年末,西安正经历武汉封城之后规模最大的疫情,交大一附院组建了509人的庞大医疗队整体接管了西安市胸科医院,石秦东出任重症组组长。但彼时正在西安市第八医院的石秦东一时间无法脱身,为了兼顾两边的工作,他白天扎进病房救治患者,晚上趴在电脑前远程制定胸科医院重症病区的工作计划,线上传授经验,安排医生排班,接管初期工作机制没有理顺,面临随时到来的突发情况,石秦东24小时在线,几夜都没睡过整觉。“只要有石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队中的年轻医生说。
在胸科医院,石秦东带领团队啃最硬的骨头,取得了重症新冠患者零死亡、重症病区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成绩。为了保障患者平安出院,他带领重症救治组30余名队员一直坚守到正月十五万家团圆之际才进入隔离休养,把对职业的坚守扛在肩上。
回归到日常,面对重症医学科繁重、紧张、责任重大的工作,石秦东常年坚持着快节奏、高强度,始终以抗击疫情时的冲锋姿态面对每一位患者,并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严格要求科内同事,守护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谈起每每遇到支援任务工作和家庭如何权衡,石秦东平静地说,“我们是一个个小家的支柱,但更是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健康守护者。”
>>急诊科的生死时速
年近七旬,突发急性心梗、心跳骤停……,这是2022年6月21日13时左右发生在交大一附院门诊预检分诊台惊心动魄的一幕。
中午12点半左右,蔡先生的父亲突感不适,胸闷气短、大汗淋漓,而蔡先生还在单位上班,母亲见状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正当惊慌失措之际,邻居张建玲下班回家,作为交大一附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张建玲赶忙跟随救护车一同前往医院。
到达医院预检分诊台时,患者突然脸色青紫,出现心脏骤停现象。急诊科谢万科医生当时正准备去吃午饭,看到此等危急情况,连忙冲上前实施抢救。“当时情况太紧急了,根本来不及把患者从120的推车上放在急救床上,直接在推车上就开始实施胸外按压进行抢救。”在按压过程中谢万科同时指挥其他医护共同实施抢救,嘴里不停重复“除颤、付肾、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
按压10分钟后还是没有自主的心跳和呼吸,心外科郭锋伟医生带领团队火速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用来代替心肺功能,就地实施动静脉置管、建立通路、启用ECMO。与此同时,胸外按压也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四拨人轮流持续按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因为情况紧急,整个抢救过程都是在地上的小推车上进行的。当蔡先生赶到医院时,已经快两点了,看到父亲鲜红的血液经膜肺氧合后再次回流体内,脸色也渐渐好转,悬着的心才稍微放松一些。
当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后,患者被转去心外科导管室进行心脏造影,心内科霍建华医生为其植入两枚支架。整个抢救、手术的过程紧凑有序,医护人员一分一秒和死神抢时间,最终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父亲今年69岁,经历了这样大的一场突发疾病,多亏交大一附院急诊科、心外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密切协作,无缝衔接,才使得父亲闯过鬼门关,重获新生。”7月13日,蔡先生专程给医院送来了感谢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医务人员的感恩之情。
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在交大一附院急诊科。 文/王睿 刘炳圻 康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