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
心肌病的首发症状通常是活动后气促以及易于疲乏等,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衰)所致。当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时,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热和类流感样症状。不管是何种病因,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体潴留以及肺中液体淤积。由于增大的心脏引起心脏瓣膜开、闭功能障碍,故常导致心脏内(二尖瓣和三尖瓣)存在一定量的血液回流。在此种情况下,借助于听诊器常能闻及心脏杂音。心肌损伤和心肌的紧张或伸展常可导致心律失常(过快或过慢)。
该病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和体检。在心电图上有时也可表现出特征性的异常。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可用来证实该病的诊断。如仍不能确诊,可进行心导管检查。在导管检查中还可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以获得确实的诊断和明确病因。
大约70%左右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出现症状后5年内死亡;当其心肌壁变薄和心肌功能减退后,预后将进一步恶化。心律失常的存在使预后更严重。总的看来,男性患者存活时间只有女性患者的一半,而黑人患者的存活时间也只有白人的一半。大约50%的患者死亡是突然发生,推测是由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治疗特殊病因如酗酒和感染等可以延长生命。如酗酒是心肌病的病因,则病人应戒酒;如果患者的心肌病是由感染所致则应使用抗生素。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可以导致心绞痛(由心脏病引起的一种胸痛)发作。可用硝酸盐类制剂、β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两种药物能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以及避免紧张等可以减少心脏耗氧。
肿大心脏的心肌壁上可以形成血栓,故常用抗凝剂来预防血栓形成。由于大多数控制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副作用,因而常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视疗效再谨慎地增加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同时使用一定的利尿剂。然而,除非有特别的病因可寻,否则DCM患者心力衰竭的预后并不理想。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预后,现今进行的心脏移植手术多是针对DCM的。
胎儿心脏室间隔膜薄弱,薄而不断说明正常,断了就是室缺了,如果是室缺生后也是可以治愈的,不影响寿命。可能是胎儿还比较小,本身心脏还发育不成熟,专业胎儿心脏筛查孕周是26周~28周,这时超出来的结果比较准确。如果想明确心内情况可以复查。
如果是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简单性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准妈妈了解了以下知识,就不惊慌了。
第一,如果孕期的大排畸超声发现孩子心脏有室间隔缺损,首先到专科医院做专门的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全面仔细评估心脏的情况。
其次,因妊娠期胎儿的体格比较小,心脏更小,超声仪器的分辨率有限,再加上胎儿循环固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左、右心室间的压力基本一样,血流通过缺损进行分流的超声征象不明显。因此总体而言,胎儿期超声诊断室间隔缺损的准确性不如出生后,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尤其是比较小的缺损,也就是说超声看着有缺损,而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
第三,无论室间隔缺损大小如何,胎儿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也不影响正常分娩。
第四,孕期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室间隔缺损的大小有不变、变大、变小和自愈几种可能性,需要复查超声进行动态观察。孩子出生后尽快做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以方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第五,目前一般认为,大小在3mm或以下室间隔缺损无需治疗。缺损大于3mm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达到根治。依目前的医疗技术,在大的先天性心脏病专科诊疗中心,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成功率可达到99%甚至更高。如果及时治疗,治疗成功后孩子的生长发育、运动及寿命能达到正常水平。
第六,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时机及费用,主要由缺损大小及伴随的其他心脏畸形决定。在新生儿期,即使室间隔缺损比较大,因肺血管阻力和压力高,左右心室间的压力差和分流量并不大,对孩子心肺功能和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过了新生儿期,随着肺血管阻力和压力的下降,心室间通过缺损进行分流的血流量也相应增加,对孩子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如果室间隔缺损比较大,孩子可出现多汗、呼吸急促、点头呼吸,吃奶费劲、吃奶少,体重增加缓慢或不增、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因此大室间隔缺损往往需要早期外科手术,最早在2-3月龄,住院费用约5万元左右。中小缺损一般在1岁左右外科手术,住院费用约3-3.5万元。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不太大的肌部室间隔缺损,以及部分缺损位置合适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一般在2岁左右做,费用约3万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