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身医学的研究和治疗对象。注重从整体论和生机论角度研究人体的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疾病的重要影响。中国早期医书《黄帝内经》就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还认为,人的得病有两方面原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躁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百病生于气。”等。
心身医学在西方诞生后,心身疾病的概念不断被完善。目前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致病作用的躯体器官病变或功能障碍。对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如下几个重要指标:
1、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
2、 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且随着病人情绪与人格特征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病征差别。
3、 对该病用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效果不理想。
像原发性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偏头痛、支气管哮喘、慢性疲劳等都是常见的心身疾病。实际上,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国内约为1/3,国外则高达10%—60%。
心身疾病的发病源和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心理应激(stress),和心身反应两个主要环节。其发病源叫“心理应激源”,它一般有三大类:一是灾难性事件,如地震、火山、战争和恐怖袭击等,它的人群影响范围广,刺激强度大,造成的精神创伤严重,著名病例如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市民的“围城高血压”和9·11事件引起的很多美国人的各种心身病症。二是个人性应激源,与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影响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如失学、失恋、事业等,但其个人影响不可忽视。三是背景性应激源,如噪音、拥挤、空气污染、不协调的人际关系等,它能长期对人的心身健康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途径。植物性神经主要调控人体脏器的自主活动,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过于激动的情绪容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导致冠心病;焦躁过度的心理则易通过副交感神经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溃疡。心理应激反应还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甲亢、糖尿病等病症。第三个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减弱,它会造成人体抵抗外界病源的能力降低,而且内部的免疫监督也会减弱,使癌细胞增殖扩散的风险增大。例如,很多癌症病症的出现,往往是在患者情绪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以后。
心理、社会差异与心身疾病
每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该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
首先是人格上的差异。性格冲动急躁、攻击性强的人(A型人格)就很容易得冠心病;而性格内向、消极,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则易常常患支气管哮喘;得溃疡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动、顺从、过度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性格固执,爱怨天尤人的人患偏头痛的风险较大;而惯于自我克制的人(C型人格)则更容易得癌症。
个人经历与体验的差异是造成心身疾病个人差异的重要因素。很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遭受的考试失利的精神打击,要比习惯了得低分的差学生的严重得多,前者患心身疾病的风险也就大得多,如慢性疲劳和神经过度紧张等。
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看待问题方式的差异,即如何解释应激源。有的人看问题悲观消极,有的人则积极乐观;有的人仅仅把目光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有的人则善于理性分析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这些对一个人的心身健康状况都是有极大影响的。
社会支持系统则是造成心身健康差异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周围有足够善解人意的家人、师长、朋友或同事的关心,那么他即使遭遇了心理的挫折,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地派遣内心的压力而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相反,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则由于该支持系统的弱小,而不易对心理反应进行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个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强烈差异性。比如,孤僻的人格容易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小,从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而通过有意识的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改善一个人的人格,从而加强他抵御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心理、社会的状况既然对身体的健康有如此强烈的影响,那么研究如何用不同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来治疗心身疾病患者,就成了心身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般来说,心身医学对患者的审视和诊断是比较全方位的,会根据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起致病作用的不同比例,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即“心身同治原则”。对于急性发病而且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过度换气综合症病人,则需以生理救治为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坏。而对于更年期综合症、慢性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患者,鉴于其症状为慢性发作,且心理因素作用强度很大,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有三个目标:一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二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这是从内在角度“治本”,难度相当大;第三则是消除生物学病因,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
心身疾病的预防是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它主要也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消除或远离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源、加强社会人际支持、潜意识防御、端正认知方式等。值得一提的是对应激源的潜意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恰当的使用潜意识防御,掩盖不幸的现状,麻痹和安慰自我,能使人的内心得以有喘息之机,为调节心境提供缓冲时间,但是它若形成习惯,则容易导致阿Q人格,所以需适度。此外,适度的高强度运动,也能转移对人不快事件的注意力,并调节身体,从紧张压抑中恢复过来。
骨骼肌肉方面: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外伤、肌肉扭伤,压力甚至是骨折。一般人都是惯用右手,右边胸部的肌肉比较发达,也较不易受伤。突然激烈运动时左边的肌肉、左胸及左手的肌肉较易扭伤或疼痛,这就是为什么左手或是左边的胸部较易引起疼痛,而被误以为是心脏疼痛的原因。有时学童在学校或游戏时,勉强的提重物而造成肌肉拉伤或是撞伤,因此必须检查他们是否有淤青的现象。在大人常见肋软骨发炎,但在儿童及青少年较少。病人在肋骨及胸骨交界的软骨地方会有压痛的感觉,此种情况通常是单侧的,且病人常在疼痛前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时候在前胸部会造成像针刺、或是刀刺一样般的感觉,尤其是在安静的时候,譬如:看电视或深呼吸时这种情况会加重,有时候一天会来个好几次,但它自己会慢慢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与心脏方面的疾病无关,自己会慢慢的好起来。二、胸部的其它器官方面:譬如乳房,尤其是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也会发生疼痛的情况。在男性,有些男性乳房肿大的情况有时也会发生胸痛的症状。这些情况通常予以正确的诊断和言语的安慰就可以解决了。有时严重的支气管炎或气喘,也会因厉害的咳嗽牵动胸部的肌肉或骨骼而造成胸部疼痛。比较厉害的情况如:气胸会造成呼吸急促,或者甚至是肺动脉的栓塞亦会造成胸痛或胸部的痉缩。在气喘及慢性或急性支气管炎因咳嗽而造成厉害的胸痛时,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支气管扩张剂。
三、肠胃方面: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及儿童是少见,可是在成人却常可见到。当儿童有胸痛时,家长要注意其疼痛的时间,譬如在饭前或饭后,会不会常有呕酸的情况。这些情况有时也会引起胸痛。若是和肠胃有关譬如溃疡、胃炎、胃挛缩或是胃食逆流等情况,一般用安慰剂并不能有效减轻胸痛的情况,此时必须经肠胃科医师详细检查和治疗。
四、其它问题:在血液学方面,有时镰刀型血球的贫血在急性期或危险时也会引胸痛的现象,不过这种病在台湾是非常少见。药物的滥用在欧美国家愈来愈来多,譬如:古柯碱它会引冠状动脉的挛缩,也会造成胸痛。过度换气症候群有时候也会造成短暂、尖锐的胸痛。这种情况下,病人常因过度的呼吸而造成胸痛。过度呼吸性的碱血症,偶尔也会引起成冠状动脉的收缩而造成胸痛,不过这情形也是很少见的。
五、心因性的胸痛:在胸痛当中最难诊断的是心因性的胸痛。病人常由于心理或情绪问题而抱怨有胸痛的情况。这种病人常接受了一连串的检查,甚至包括误以为是心肌栓塞等等,而到最后都检查不出所以然来。所以这种心因性的胸痛最不容易诊断。因此在儿童胸痛时,有关的病史是非常的重要的,譬如:他疼痛多久了、疼痛的频率有多少、总共痛了几次。除了胸痛的时间性外,还包括胸痛的性质,会不会延伸到别的地方去,最重要的情况是有无晕倒或快要晕倒的现象。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可能需要请心脏科的医生来会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