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段话的孩子,叫李管彦平。他在自己撰写的自传里,以这样调侃的语气描述了自己生命的开端。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然后会坐、会爬、会走、会说话、会吃饭,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这些过程都像四季的变换一样,那么自然而然。
然而,这里的每一件小事,对于李管彦平来讲,都是那么艰难。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医生判定一辈子都无法坐立行走的孩子,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创造了很多正常孩子都无法企及的奇迹。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9年7月8日,随着一声啼哭,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6个月的李管彦平,便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妈妈的身体,降临到人间。
早产了三个多月的小彦平,出生时仅仅1.4公斤。即便是满月的那一天, 也才只有3.3斤。
医生告诉小彦平的父母,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尽管如此,夫妇二人仍抱有一线希望,他们希望医生的判断是错的。
但是,随着小彦平慢慢长大,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眼神涣散、嘴唇僵硬、手脚痉挛。在他两岁时,医生的话应验了:小彦平被确诊为重度脑瘫。
脑瘫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重度脑瘫,主要是因为出生时脑部受到损伤而导致的四肢及平衡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并且常伴有智力障碍、四肢癫痫、视听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医生的话给了李管彦平的父母当头一棒。
在当时,我国虽然正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再生二胎。
医生说。
小彦平的父母不是没想过再生一个,一来可以弥补遗憾,二来将来也好照顾哥哥。但是最终,小彦平的父母放弃了这个想法,他们决定把全部的爱,都放在这个唯一的孩子身上。
小彦平的爸爸名字叫“李彦”,妈妈的名字叫“管萍”,李管彦平这个名字,是爸爸妈妈名字的合体。妈妈说,之所以给孩子取这个名字,是要把一家三口的命运拴在一起,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涵上。
被确诊为脑瘫后,妈妈管萍就辞去了工作,夫妇俩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重庆、成都、北京、辽宁、秦皇岛、浙江……他们寻遍了名医,小彦平也经历了数次大型手术。
除了手术,他们更多的是在家里做康复训练。
小彦平大拇指无法伸展,妈妈就反复让他练习握水杯、用筷子夹黄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小彦平竟然练习了一年。
小彦平写不出数字“8”,爸爸就只能先教他画两个圆,或者四个半圆,再拼凑到一块。
从7岁时开始,小彦平每天都被绑在一个自制的简易纠正架上,站立着吃饭、看书。
小彦平的大腿无法分开,妈妈管萍就抱着儿子为他开胯。儿子痛得大声哭喊,泪流满面。儿子肌肉痉挛,管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为儿子进行两、三个小时的高强度按摩。
尽管她的严苛引来了各种非议或指责,尽管儿子一次次的摔倒让她心里难过,但管萍从来没有动摇过。
“要培养起他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这个妈妈心里唯一坚定的信念。
十几年来,他们东奔西走、求医问药,尽管过程痛苦不堪,但是妈妈管萍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
从无法站立,到能坐直,到扶墙站立,再到轻轻挪步……尽管小彦平的步伐像雏鸭般摇摆不定,但是在2001年,12岁的李管彦平终于学会走路了!这件正常孩子1岁就能做到的事情,小彦平却用了12年。
有了第一次像雏鸭般的行走,小彦平黑暗的生活便揉进了一丝希望的光。慢慢地,他学会了控制身体,走路时脚后跟不再悬空,不再跌跌撞撞。
2005年,李管彦平第一次参加了重庆残疾人硬地滚球运动队,开启了属于他的“职业比赛”生涯。
2006年,李管彦平和三名队友代表重庆市,在全国残疾人硬地滚球竞标赛中夺得了冠军,他也获得了 体育 道德风尚奖。
2007年,他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硬地滚球比赛中,同队友一起夺得团体赛金牌,“李管彦平”几个字被印在了国家级奖状上。
孝顺的李管彦平用训练补助和比赛奖金,给父母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父亲也“礼尚往来”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并安装了宽带。
1台电脑,1根网线,10个不灵活的指头,李管彦平从此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为一个重度脑瘫孩子,小彦平没有机会踏进校园,始终都是妈妈自己教。12岁时,小区里一位大学老师义务给孩子们开设英语启蒙课,小彦平被妈妈抱着去旁听。
课堂上小彦平显得异常兴奋,而且每次测试都会得“A+”,这让他们全家感到欣喜无比。
医院的专家曾说过,很多脑瘫孩子实际上只是部分脑组织受损,小彦平学习方面的脑组织是完好的,但这一丝“光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闪即逝。
幸运的是,妈妈没有让属于小彦平的这一丝光亮一闪即逝,而是帮助他牢牢地抓住了。
自从开始学习了英语之后,小彦平一有空就跟着互联网学习英语、法语和日语,浏览外语书刊和网站。
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语境,妈妈每天都会抱着小彦平,乘坐公交车跨过长江,再步行40多分钟,到一个英语角去练习口语。
逐渐地,英语角的交流已经不能满足小彦平的学习欲望,他开始走进英语培训机构,接受规范的英语培训。同时,他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双语博客,开始尝试翻译英文报刊。
2008年,他如愿以偿,相继拿到了“全国公共英语考试”四级证书以及五级证书。
2009年,他再次通过第3级“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CATTI)”。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彦平结识了牛津大学出版系的一个助教。那名助教把他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作家聂晖。去年,李管彦平翻译的两册《聂晖诗书画印集》相继出版。目前,李管彦平又受托,翻译谢飞东、聂晖所著的30余万字汉字研究书籍《读字》。
初临人间,妈妈管萍就经常播放轻音乐给小彦平听,来试探他的听力和反应能力。让妈妈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小小的举动,在小彦平心里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长大后的李管彦平,喜欢上了音乐。现在,他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和晚上要进行康复训练,下午做翻译工作。而周末,他便沉浸在编曲的快乐当中。
这是李管彦平自己作词、作曲创作的公益歌曲《不完美勇气》里的一句歌词。他说,他最想把这首歌唱给自己的妈妈听。
此外,李管彦平还给TFboy创作了应援歌曲。
李管彦平心底一直有一个梦想——做一名优秀的网络音乐制作人。
母子二人20多年漫长又痛苦的康复训练的过程,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
在李管彦平的英语三级证书上面,有很明显的撕裂后修补的痕迹。她说,那是有一次儿子不好好做康复训练,她生气地把儿子引以为傲的英语证书撕烂了。
虽然时隔多年,当妈妈讲出这件往事的时候,语气平淡而波澜不惊。然而,却不难想象当时母子二人心中的那份绝望和挣扎。
在最无助的时候,管萍不是没想过放弃。有一次,她带着小彦平一步步走向江心,直到江水淹到了孩子的胸口。
然而,是母亲的责任,让她最终选择了坚强和坚持。
在妈妈严厉到近乎苛责的康复训练和教育下,李管彦平如今的生活已经基本能自理了。他可以自己煮饭、煮面、煮汤圆,蒸饺子等,也可以洗些简单的衣物。
20多年以来,妈妈管萍一边开着小卖部,一边照顾着儿子,她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有时她也忍不住问自己:这么多年到底是怎么坚持过来的。如果当初自己作出另外的选择,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种结果?
管萍说,当时自己辞职,同事们都以为她要下海去经商。如果当时出去挣钱,凭自己的能力,她相信自己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曾经也有很多机会摆在她面前,但是看着那个更需要自己的孩子,最终都没成行。
挣了钱也是为了孩子,如果孩子一辈子躺在床上,自己赚再多钱有什么用呢?
李管彦平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也曾经有很多病友举家慕名而来,向他们学习康复经验。不过,绝大多数人通常都会在几个月之后就放弃了。
他们说,坚持太难了。
这是李管彦平写给自己的诗。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差距。小彦平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那么的幸运。
他那个只有高中毕业、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妈妈,却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从而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那句话说的真好:
重度脑瘫没有父母可以领取结婚证。因为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不能领取结婚证的前提是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关系,和因为近亲生育的智力障碍者。而重度脑瘫引起的原因是: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先天畸形,母体在怀孕期间受到一定辐射的侵害,或者服用具有副作用致小儿大脑发育异常的药物都是脑瘫的发病原因。并不在不能领取结婚的范围。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