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孩子方面考虑主要有这3个原因。
1、抱着走能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大家都知道,妈妈们怀孕十月,宝宝便是在妈妈的子宫里待在家里,全身被孕妇羊水包围着,就有一种“摇晃感”。所以被大人抱着走这样的“摇晃感”就跟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感觉了一样,因此就会让宝宝觉得很舒适和悠闲,而且还会更有安全感。
同样,宝宝愿意做摇蓝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宝宝往往喜欢被大人抱着走是因为宝宝来自对安定感要求。
2、宝宝的探索欲望促进
伴随着宝宝的发展,宝宝的视力发育会变得越来越健全,因此宝宝就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毕竟在妈妈身体里的情况下,一切都是阴暗的,而现在这宇宙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因此宝宝自然也就充满好奇心。
所以被大人抱着走就能看到更多风景和物体,一旦坐下宝宝的眼力范畴就会受限制,当然不高兴就会又哭又闹了。所以这也是宝宝对世界的向往。
3、宝宝身体不适
去除之上两个问题,假如宝宝或是一坐着就哭,也可能是身体不适。比不上:宝宝出现腹胀气问题,而抱着能让腹腔获得一定压挤,排出来一些汽体当然就会舒服些。
因此,发觉宝宝一坐着就又哭又闹时,父母何不也不多留意一下,看一下宝宝是不是身体不适。
最终要说的是,在抱着宝宝离开的时候也应注意不要过分晃动,因为这时候宝宝的头颈生长发育还不健全,所以家长们在抱着宝宝时,一定要注意捧着宝宝的头顶部,并且姿势也要尽量迟缓和柔和,以防给宝宝造成危害。
都说,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宝宝都是上帝送给父母们最好的礼物,是天使下凡送温暖的,于是宝宝们多了一个称谓:天使宝宝。
但我觉得不尽然,比如这个一个宝宝,很可能就是可爱的小恶魔宝宝。
高中同学家的宝宝总喜欢被大人抱着走,一停下就哭!
再次见到高中同学玲子的时候,感觉她整个人都苍老了十岁,厚重的黑眼圈,臃肿的身材,暗黄的皮肤,还有一脸的疲惫与辛酸。
我不禁有点惊讶:“你还好吧?”
一句简单的问候,却引得了闺蜜倾诉滔滔苦水:“ 带孩子比生孩子要痛苦100倍, 在肚子里面的时候你还可以掌控,出来了之后,孩子有一个怪毛病,时刻要人抱着走来走去,一停下就哭,整得我们家两个大人轮番上阵,累得不行!”
原来,闺蜜自出月子后,都是自己与老公两人带孩子,可是偏偏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孩子总是喜欢抱着走动,以前月子里面人多,轮流哄娃只觉得孩子聪明灵动,如今,只有两个人的时候,真的是体力透支,痛苦不堪。
无数的家长在经历了疲惫与心酸之后,又特别的疑惑:“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习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科学 育儿 的世界,原因不外乎是这三个。父母知道后,相信不会嫌累了:
1) 孩子希望重温的母亲肚子里面的感觉。
怀胎十月,宝宝由受精卵到成形的胎儿,再到各器官发育成熟,都是在母亲的子宫中完成,而成长环境一直是在温柔而舒适的羊水之中。
而出生之后,孩子刚开始独立的成长起来,他会感到陌生与不安,于是更爱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此时,如果家人抱着孩子走动,会让孩子 感觉到全身被肌肤包裹的温暖与安全感, 于是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的安心与快乐。
2) 孩子对于新世界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孩子刚刚进入新世界的大门,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朦胧的,但是却充满好奇,此时的他,还没有能力独立行走,于是当他享受到了被大人抱着走的时候,他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感觉到兴奋与快乐。
于是他非常喜欢这种方式,但当大人中止这种行为的时候,他就很容易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 孩子养成了“抱着走、抱着睡”的习惯。
新生儿出生的时候,有些家庭一直遵行“不抱”的原则,于是就发现,孩子不管是睡觉还是玩耍,都可以独立完成。
而有一些家庭,见到这个可爱无比的新生命,就忍不住抱在怀里,如此长期的哄抱就会让孩子心中建立起一种新的模式:抱睡、抱着走,而孩子一旦在新生儿时期形成了这种习惯的话,便很难再改变行为模式。
这是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完全空白的,每一种习惯都是父母灌输进去的,而当他的第一个模式被书写进去的时候,将很难改变。
父母累是一种很大的考虑,但是更大的考虑往往是这种模式是否会伤害到孩子呢?年轻的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有益的方式呢?
儿科专家张书罗表示:对于3个月内的小宝宝来说,骨质很软,肌肉力量薄弱,建议是平抱最好。3个月之后的宝宝,可以视情况而定,但是有益 健康 的情况来说,抱着走的时长不宜过长。
所以,抱着走不会引发危险的情况,但这个前提条件是父母一定姿势正确,而且时长不过太长。
有哪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不那么累呢?这3个小妙招可以尝试一下:
1)在新生儿时期,克制“抱”孩子的冲动。
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最关键的习惯养成期,此时的父母,或者是亲人,一定要克制自己“抱”孩子的冲动,尽量可以将自己的宠爱暂时的用话语代替。
或者是等到孩子醒着的时候,陪孩子在床上玩耍,时间不要过长,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2)习惯“抱走”的孩子,父母要不断尝试,但是方法要温柔。
如果孩子已经几个月了,已经习惯了“抱走”,此时年轻父母也不要气馁,不可强行粗暴的直接放下宝宝,而是要不断的尝试放下孩子,让孩子独立入睡及玩耍。
具体方法是:
①在孩子情绪欢快的时候慢慢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小床。
②当孩子接触到床铺而准备哭闹的时候,家长可以一同靠近床铺,轻拍孩子的背10分钟,让孩子在床上也可以与家人近距离接受,从而更有安全感。
③如果过程中宝宝又开始大声哭闹,父母不可不管不顾,而是要及时抱起,耐心地安慰宝宝。
④按上面的顺序反复尝试,反复练习,终有一天,孩子就会重新回归自己的小床。
3)毛巾包裹法。
孩子习惯于被羊水包裹的环境下生活,于是,父母可以模仿这种方法,但是可以以大毛巾取代父母的双臂。
具体方法就是:给孩子一个巨大的毛巾,用毛巾将孩子的小身躯完全的包裹起来,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只是过程中,注意要保护好孩子顺畅的呼吸是最重要的。
小天使宝宝与小恶魔宝宝都是自家最好的宝宝!
只是两者都有双面性,如何让孩子更多的保持着“天使”宝宝的特性,关键在于家长,而不是孩子。
所以,父母们,要加油啦!
当孩子不会走路时,妈妈总期待他能快点走路,好解放双手。殊不知,孩子对走路这件事,只有“3分钟的热度”,没走几步就要回归“树袋熊状态”,各种撒娇、哭闹求抱。身边不少妈妈都吐槽:孩子明明学会了走路,为啥一出门就要抱抱?
我家闺女也是如此,下楼买菜回家就要求抱,我以双手提着菜为由拒绝了她。不料,她拉着爸爸的手,示意让爸爸来提两个袋子,然后伸手,满怀期待地说道:“妈妈,抱抱”。
孩子明明会走路,为什么一出门就要抱?
前段时间,跟朋友一起带孩子去重庆旅游,一路上,闺女就像“树袋熊”一样,不是趴着爸爸肩上,就是抱在妈妈怀里,自己一步都不肯走......整个出游途中,文文爸硬是抱着20多斤的女儿爬坡上坎,在人潮中“杀出了一条条血路”来逛景点。
一路同行的朋友们,也个个吐槽道:带娃出门玩真的是太难!完全就像牛皮糖一样黏在身上甩不掉。回家后,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咨询了身边从事心理学的朋友,终于搞明白孩子出门要抱的原因。
01、孩子眼前的风景,只有数不尽的大腿
对于大多数出门求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身高直到大人的腰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孩子能看到的只有数不尽的大腿,街上再美丽的风景,他们倘若自己走,都看不到。
但如果让爸爸妈妈抱起来,视野瞬间会开阔很多,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车水马龙,都能尽收孩子眼底。想要看到更多风景的孩子们,当然就想要抱抱了。
02、体力透支,想要通过父母抱来“充电”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走路可是项体力活,在重庆这个山多、梯子多、上坡多的地方,走不了几步路就会累得慌。
而年幼的孩子,本身身体发育还未成熟,小腿力量弱,肌肉收缩能力差,走不了几步就容易疲惫。在大人眼中的10米远,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或许就是“千里之外”了。
因此,真的累了,也是孩子出门求抱的一大原因。而在不累的情况下也要求抱,很可能就是撒娇、耍赖,单纯地不想走路,想要父母抱抱。
03、已经学会了走路,对走路失去了“成就感”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做任何事往往就是“3分钟热度”。刚学会走路时甚是积极,等完全学会了走路,“3分钟热度”已过,走路带来的成就感就会消失,他们就会回到最初的原点——抱着。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这种情况称为“退行”,即在不累的情况下,也想要父母抱着。多数情况下是孩子感受到了压力或焦虑,就会放弃已经习得的“走路”技能,转而以最幼稚、原始的方法来应对,比如“求抱”。毕竟,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父母的怀抱更有治愈力量了。
04、出生自带“喜欢被抱”的基因
在网上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日本脑认知研究专家,招募了一批6个月内的婴儿,研究他们“被抱”与“不抱”时,动作、声音及心电图的变化。
经过对比数据证实:宝宝在被抱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显著提高,换句话来说,就是宝宝被抱着时,会感到更放松。
研究者还表示:婴儿们的这种反应模式,在妈妈肚子里时就产生了。
看完这个有趣的实验,也就不难发现,为啥女儿在旅行时非要抱着走,即便姿势别扭、难受,但只要抱着,她就会一声不吭;一旦放下来走,她就各种苦恼、求抱,原来是自带了“喜欢被抱”的基因。
当孩子“求抱”时,父母到底要不要抱呢?
孩子依恋父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当娃“求抱”时,父母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毕竟孩子们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求抱,多数情况下就是累了、怕了;若此时索抱不成功,只会让娃内心感到恐惧与不安。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就告诉我们:对于孩子而言,妈妈的怀抱,比食物更加重要。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小猴子们大部分时间都会依偎在布偶猴妈妈身边,只有在非常饥饿时,才会去到铁丝猴妈妈身边喝奶。
当研究人员通过小熊玩偶打鼓时,受到惊吓的小猴子们,几乎都奔向了布偶猴妈妈,在布偶猴妈妈的怀抱中直到安静下来。
美国医学院研究:从小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成年后幸福感更高
妈妈的怀抱,不仅是孩子勇气的源泉,而且还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幸福。美国一家医学院曾对500名小婴儿就和父母拥抱的频率进行研究,研究员发现:当孩子被父母抱着时,大脑会分泌一种让孩子感到被信任、被支持的“催产素”。
通过长达30年的调查追踪发现: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最佳,成年后幸福感更高,不容易产生焦虑。
所以,当孩子再次向父母发出“爱的抱抱”时,父母就请不要拒绝了,毕竟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父母的怀抱更温暖。其次,父母抱孩子,其实也就那几年,别错过!
演员黄磊在节目中聊到:有天晚上,多多跟妈妈一起睡觉,黄磊本想叫醒女儿回自己房间睡,后来一想还是抱回去。在抱起女儿时,黄磊就感慨道:抱女儿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2个小技巧,让孩子愿意自己走路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若能激发起孩子走路的好奇与兴趣,让走路变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还怕孩子不走路吗?不妨试试这3个小技巧
①“你追我赶”小游戏
“你追我赶”小游戏,是我跟女儿出门最常玩的游戏。游戏之前,我们会设立一些奖惩规则,比如谁追赶上了,谁就赢了,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或者输了的就接受惩罚,比如扫地、洗碗等。
为了得到礼物的女儿,不是在前面一路奔跑,就是在后面一路狂追,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让孩子自己走路的目的。
②布置路上的小任务
鉴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们可以顺势而为,比如给孩子布置路上的小任务,找找路上的红绿灯,路边是否有红色的花朵等。
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转移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途中,达到了走路的目的。
总之,在了解了孩子“求抱”的原因后,我又忍不住转向身边的女儿,给她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她:在任何时候,只要你想抱抱,妈妈都会张开双臂。
互动话题:当孩子要抱抱时,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