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观上来说,孩子纯洁的心灵很容易和淳朴的动物们心意相通,动物在见到孩子的时候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产生一种没有威胁的信任感。而从客观上说,孩子在面对毛茸茸的动物的时候,内心会不自觉的变得柔软,会想要跟小动物亲近亲近,甚至有的孩子都会幻想自己也能够变成一只小动物。所以就导致有许多的动物也会比较亲近小孩子,而这就是孩子们的伟大之处。
孩子心灵没有尘埃,与纯朴的小动物容易灵犀相通。——徐光《教育无痕》。孩子为什么特别喜欢小动物呢?徐光老师分析指出,“也许是因为小动物很可爱,可以陪他玩耍,还可以倾听他内心的快乐与痛苦,用它特有的语言去安慰或鼓励孩子。孩子与小动物交流不会遭到嘲讽和嫉妒,小动物会给孩子保守秘密,孩子会感到轻松安全。”
任何人想得到朋友,首要的条件是平等,平等是交流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谁也不愿意交往居高临下、趾高气扬的人,孩子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对儿童来说,平等包括多个方面,有身体方面的,如高度,大人与其比例的悬殊自然就使其有畏惧感,还有心理上的影响更重要。
对于孩子而言,小动物也是孩子好奇心的源头之一,面对未知,孩子总是跃跃欲试,通过各种方法探求答案。鸟为什么会飞?鱼是怎么呼吸的?小乌龟为什么躲在壳里?看,孩子们就是这样充满求知欲。
对于自然的认知和感受,孩子们的世界会和我们成人有天壤之别,他们用纯净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会在动物和自己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关联,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孩子好奇心也会跟着不自觉的跑出来,这时就需要家长们注意保护孩子不要受到外在潜在威胁的伤害哦。
生活里,我们常常在“小是小非”上,接受来自爸妈的“爱的教育”:不要湿着手去捏洗衣粉,会“烧手”;不要玩气球的时候吃橘子,会爆炸。
当你笨手笨脚做错事的时候,一句“这点儿常识都不知道”在所难免。不过,我们也真的会折服于“爸妈的智慧”,因为他们确实是对的。然而,当我们再试图刨根问底,想问问这些所谓“常识”究竟是什么原理时,大概率又只能得到一句“哪儿那么多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些“常识”的终极原理。
01
小时候,当我们初次面对一碗烫嘴的热粥,妈妈往往会告诉我们一种“生活常识”:从边上喝起,边上不烫。
这种“中间会烫、边缘不烫”的认知,就这样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甚至变成了一种喝粥时的“肌肉记忆”。
这其实涉及了“传热”的知识,传热包括三种方式:对流、接触和热辐射。我们碗里的粥,一般都比较粘稠,流动性比较差,所以可以忽略对流传热。而粥表面那层美味的“皮”,又让我们可以略掉蒸发的影响,至于热辐射,那更是粥尚未具备的技能。所以只剩下接触传热,可以用来解释这个谜题了。
不管哪一粒米,最终都是向空气传热的,而边缘的粥有幸可以直接和碗壁接触,碗更凉,温差更大,粥“散热”的效率就更高。
而中心的粥,只会把热传给碗里同样“水深火热”的其他米粒,“粥粥相传”温差小,效率明显低一些。
下次有机会教育小朋友喝粥要从边缘喝起的时候,你可以期待着他问“为什么”了。
02
除了吃饭穿衣,就连玩上,爸妈也经常会传授给我们一些“常识”“窍门”,比如放风筝这件事。
小时候我们放风筝时,每当风筝摇摇欲坠要掉下来的时候,有“经验”的大人就会告诉我们:“收一收线,再放就能飞得更高。”
这样的小技巧,基本都会让我们向爸妈投去崇拜的“星星眼”(✧◡✧)。
不过,只要你胆敢问上一句为什么,又只能得到冷漠的反驳:“少问为什么”。其实这个放风筝的技巧可以用“力学知识”来解答。
我们理想中的放风筝,是手中的线放得很快很快,以至于不对风筝产生力的效果,不考虑重力的话,风筝会随着风一起做相对静止运动。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因为周边建筑、地形的影响,空气流是不稳定的,风速和方向很任性,风筝也无法克服重力,自然就会忍不住往下掉。
当风筝在天上飞的时候,它本身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当气流带来向上的升力,风筝就会飞得更高。当你收一收线的时候,线更短了,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增大了;再放一放线,可以让风筝在更高更远的地方重新达到一个平衡点,反反复复,自然就能拯救“坠机”。
// 在logout.jsp中加上如下javascript代码即可window.onload = function(){
if(window != window.top){
window.top.location.href = window.location.href
}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