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统地还原3-5岁孩子面临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第一部分
孩子在个体心智上的发展。
3-5岁的孩子在心智上发展得非常快,恨不得每天都出现新鲜的变化,让父母感到特别惊讶。在这个过程中,玩游戏和问问题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分别来说说。
先说玩游戏。玩游戏可是孩子的本能。3-5岁孩子可选择的游戏类型已经非常广,有益智类的,比如棋牌/积木;还有能锻炼身体的,比如球类运动。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应该玩游戏,但是除了益智,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游戏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至少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你以前没怎么想过的。
第一个作用是,游戏是孩子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孩子经常会把某种情绪寄托在游戏过程中,玩游戏成为了孩子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
一个案例:主人公是3岁的小男孩查理。有那么一天,查理正在和朋友在院子里玩。他6岁的哥哥突然冲过来,强行把他们推倒,把这两个小伙伴埋在落叶堆里,然后大笑着离开了。这时有意思的事发生了。查理起来之后,招呼朋友开始玩一个幻想的历险游戏。他们假装坐在一艘船上,自己拿着把破扫帚当船桨,船的四周有一群危险的鲨鱼。这个游戏对于查理来说是如此真实,一直到他妈妈来了,他才敢从“船”上下来,因为他觉得那群鲨鱼一直在追杀他们。为什么查理会在这个游戏中玩得这么投入呢?查理设计这个游戏是因为他的哥哥对他施加了小小的暴力行为。查理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因此心中产生了一种搏斗的冲动。然后哥哥已经跑掉了,即使不跑估计也惹不起。于是查理联想到了某个动画片的情节,把他的愤怒情绪通过海上历险记的形成释放了出来。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女孩,叫苏西。她这几天刚上幼儿园,每天都要坚持穿上芭比娃娃的服装。而且老师喊她的名字,她会立刻表示抗议:“我不叫苏西,我叫芭比”。老师觉得很难办,到底是强迫她接受自己就是苏西的现实,还是妥协地用芭比来称呼她呢?后来,老师跟苏西达成了共识——她可以在早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玩扮演芭比的游戏,老师也会配合她,而过了这个时间段,她就要变回去,重新变成苏西。那苏西为什么坚持要玩这个芭比游戏呢?原因是,内向的苏西小朋友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初来乍到,难免有点紧张。而芭比娃娃呢,是她每天在家都会玩的东西,这个游戏很好地充当了她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她感到安心。事实上,等苏西度过了最初几天的适应期,她就主动放弃了芭比游戏,因为她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消解,不需要再把自己包裹在芭比的伪装里了。你说查理和苏西他们自己明白为什么要玩这两样游戏吗?很可能不明白。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把游戏设计出来,而且还成功地应对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是游戏的魅力。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还有第二个作用——寻求掌控感。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返老还童,重新变成一个孩子,你是个什么感觉?你肯定需要人照顾,对吧?有人照顾,当然是好事,但所有的东西都要依赖其他人提供,做任何事都要经过父母的允许,可以说是处处受到限制,这种滋味是不是也不太好受呢?所以,孩子虽然小,人家也是需要寻求一些自我认同的。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相信你也猜到了,那就玩个游戏。
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不仅有能力照顾自己,还可以去照顾别人。游戏风格写实一点的,过家家,他们找一个需要照顾的宝宝,自己充当爸爸妈妈,那既需要准备晚餐/买东西,又需要上班挣钱。于是他们从现实中的索取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奉献者,这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
那游戏风格奔放一点的呢?他们会让自己拥有一根魔法棒,可以轻松变出食物填饱肚子,可以发起攻击打败坏蛋,哪怕受了伤,挥舞一下魔法棒,好了。这种感觉现实生活给得了吗?书里还举了个例子,有个叫安东尼的小男孩跟着妈妈观看一场大型烟火表演。安东尼发现,好玩的机会来啦!他一边看烟火在空中啪啪地绽放,一边用两个小手指指点点,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自言自语。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指挥家,眼前这些灿烂的烟火都是他创造出来的,周围的大几百号人全神贯注欣赏的不是别的,正是他的杰出作品。那在这个过程里,他就获得了足够的掌控感,充分地建立了自我认同。
游戏还有第三个作用——强化性别认知。我们都有这么个共识,男孩和女孩喜欢的玩具不一样。男孩可能会更喜欢 刀剑/枪械/汽车模型什么的,对公仔啊/娃娃啊,往往没什么太大感觉。大多数女孩呢,会跟他们正好相反。孩子们通过玩这些游戏,实际上是在强化他们的性别角色。幼儿园里边有时会见到类似的情形:老师引导一群孩子用塑料做的食物模型,来玩商店买卖的游戏。刚开始呢,男孩/女孩都参与进来了。你当客人,我当店员,忙个不亦乐乎。慢慢地,男孩们就开始觉得无聊了。有个小男孩灵光一闪拿起一个塑料香蕉当成手枪,指着另一个男孩发出“biubiu”射击的声音。你可以想象那个情景,一下子所有的小男孩都坐不住了,随手抓一个物件,然后开始互相地射击。女孩呢,基本不为所动,继续玩她们的购物游戏。
有时家长会觉得过于强烈的性别认同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女孩穿衣服就穿粉色,画画就画公主。家长就说,闰女你可以穿点别的颜色,画点别的东西。我们有那么多选择,别只盯着这一样。孩子往往一脸的不乐意。另外有些情况,有的孩子会跨越性别,给自己来点不一样的体验。比如,男孩会找个隐蔽的地方玩过家家,抱布娃娃,尝试理解当妈妈是什么感觉,或者是哈哈大笑地穿上妈妈的高跟鞋走来走去。看得多了,家长也有点担心,会不会孩子的性别认同会出现问题?
你看,这就是做家长的瞎纠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既有男性化一面,又有女性化一面。孩子们喜欢某个阶段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这都是在正常范畴内的。而且往往家长越反对,孩子就越坚持。别担心,顺其自然就好了。
所以你看,游戏就是可以这样,从多个角度拓展孩子的认知。此外,3-5岁的孩子还有个特别是,特别喜欢问问题。他们跟雷达一样,仔细地从大人的每句话中找出疑问点,或者是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旦发现什么不明白的,就会迫不及待地问为什么。他们想知道,这样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那样东西又是拿来干什么的。他们想了解,恐龙和房子哪个大,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还有,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很感兴趣,掉第一颗乳牙的时候,孩子会兴致盎然地把那颗牙齿翻天覆地研究半天,连带着的,他们还会对屎尿屁这些身体制造出来的废弃物也兴趣十足,经常让父母哭笑不得。
跟他们更小的时候不同,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也已经开始萌芽了。像牙仙子/圣诞老人这些他们过去深信不疑的故事,现在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出半信半疑的态度。
有个例子:一个3岁女孩萝丝向父母仔仔细细地询问圣诞老人的情况,问父母圣诞老人到底早怎么从烟囱里爬下来的,还有咱家房子又没烟囱,那他打算怎么进来呢?等等。父母一看这下圆不过去了,干脆告诉她这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萝丝听后很平静,不会有吃惊的感觉,她唯一关心的是:我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上边这些问题,都算是比较好回答的,当父母可没这么容易。有好多现象,成年人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去想个为什么,但孩子会问,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相信,大多数父母不知怎么回答。
这类问题父母可能真不懂。还有些情况,是虽然懂,但不太愿意回答。什么问题呢?是生和死的问题。几乎没有3-5岁的时候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通常的回答是从山沟里捡来的呀,从白菜地里冒出来的呀,要不就是充话费送的呀。什么说法都有,但就是不实话实说。其实啊,放松点,孩子只需得到一个他能理解的答案就可以了。
比如,你们在公?园看到一个孕妇,你就可以告诉他:“看到那位阿姨了吗?阿姨现在怀孕了,肚子藏着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住在阿姨身体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正在慢慢成长。等长大了点,大夫会帮阿姨把宝宝给取出来。你以前呀,也是这么来的。”
这是生的问题,死的问题可能更棘手。关于死亡,孩子的问题通常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他会问,为什么动物和植物会死。接着会问:那人呢?人会不会死?啊,人也会死,那爸爸妈妈呢?你们有一天也会死吗?
死亡的话题,总是感觉很沉重和残酷,我们平常能不想就不想,但孩子会问,怎么办?
最好的方式,是你带他读一些死亡教育主题的绘本。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推荐两本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当鸭子遇见死神》。借助绘本中那温馨的故事和画面,你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孩子的恐惧,同时也回答了他们心中的疑问,比一味地逃避这个话题,还是要好得多。
总之,在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保护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你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问题很有价值,即使你现在无法给出一个高质量的回答,但你会想方设法,通过上网搜索/翻书,或者借助绘本这样的工作,来尽量满足他。
我们刚才分析了孩子在个体心智上的发展情况。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寻求掌控感,强化性别认知。提问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拓展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
三个层次:
一是和父母的关系,二是跟兄弟姐妹的关系,三是跟其他人的关系。
孩子最核心的一层关系,当然是和父母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3岁以后的孩子可能会嫉妒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因为他现在已经发现了,父母之间的这层关系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连他都是排除在外的。一个明显的嫉妒的表现是,如果父母紧挨着坐在沙发上,孩子会很热衷于做第三者,硬挤到两个人中间。还有估计绝大多数家长都听到过孩子发表爱的宣言:等我长大了要娶妈妈,或者是等我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不要被他们的这情结吓到,孩子只是因为你们亲密的夫妻关系感到有点受伤,想把这种受伤的情绪传递出去。这好像是在说:让你也尝尝被排挤的滋味吧!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父母最好用适当的方式秀一下恩爱,展示你们夫妻关系的不可替代,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楚的界限。
举个例子:一个4岁女孩艾米莉,今天特别开心。因为妈妈外出了,爸爸一个人在家陪她。她表现得比平时要更加活跃,给爸爸表演舞蹈。爸爸看得很开心,热情地称赞她,并且建立等她妈妈回来后,再给爸爸妈妈一起表演一次。这个可能在爸爸看来很普通的建议就提醒了艾米莉,她潜意识里那个摆脱妈妈。独自占有爸爸的幻想,是永远不会成真的。
除了恋父和恋母情绪,理解父母手孩子这个三角关系还有一个角度,是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些家庭里,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会有一个专门唱红脸,一个白脸。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个案例:一个3岁男孩叫安德鲁,爸爸对他期望很高,要求特别严格。因为一旦爸爸说话大声了点,他就赶紧把手里的动作停下来。而他妈妈从来不会在他做事时打断他,经常任由他在家里翻个底朝天。还有,他的爸爸给他设定了固定的活动规律,要定时用餐/按时上床,不然就会受惩罚。妈妈认为安德鲁这么小的孩子,这种方式实在是太死板了。你看,这就是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有时爸爸在,有时妈妈在,他的表现完全不同。他不得不来回地调试心理状态,来适应父母不同的要求。
这种分裂的教养方式会彻底搞乱孩子的节奏。对孩子最好的情况是:父母都可以兼唱红脸和白脸。也就是说,父母两人都可以既做到严格管教,又可以温暖地安抚。这样在孩子看来,父母给自己划定的行为边界始终是稳定的/一致的,那么他做起事就会安心得多。
这是第一层,孩子和父母之间。那第二层呢?有的孩子需要面对兄弟姐妹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弟弟妹妹,那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会比两三岁的孩子适应得好一些,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看到妈妈在全心全意地关注那个新生儿,都会让感到难以接受。这时,他们经常会希望自己能回到小时候,回到父母的怀抱里。
如果遇到两个小孩争执,一般是会斥责大的,这样会让大的觉得不公平,从而导致他们的矛盾更深。
还有一些时候,兄弟姐妹会联合一起对付父母。
兄弟姐妹之间就是这种友谊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很多父母会想说,两个孩子不吵架不打闹多好,但其实友谊与竞争并存才是人之常情。这会让他们有机会早点学习竞争,学习处理冲突,这对孩子顺利发展第三层关系是有好处的。
第三层主要是幼儿园。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这代表着他们开始正式地探索家庭以外的广阔世界。
在幼儿园,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肯定不可能每个小孩都照顾的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孩子需要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结交新朋友是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表现出“人以类聚”的倾向。所以,胆小害羞的孩子会扎堆一起;喜欢闹腾/违反老师规定的凑一起,成为好朋友。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状态,父母一定要保持和老师的密切联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这是第二部分,介绍了3-5岁孩子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状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临三层关系,一是和父母的关系,有的会出现恋父和恋母情绪,父母要帮助建立界限;二是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友谊和竞争并存,不用强行干涉,让他们自行处理冲突;三是和其他人的关系,孩子开始结交朋友,这需要大人的耐心和引导。
3-5岁孩子在个体心智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快速地发展。
个体心智方面:孩子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带有表达情绪/寻求掌控感和强化性别认知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这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极大地提升孩子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社会关系方面:孩子对父母存在恋父或恋母情绪,渴望一致的管教方式。兄弟姐妹之间是友谊和竞争并存的关系;上了幼儿园,孩子需要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和想法,结交新朋友,融入集体生活。
最后,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父母和3-5岁的孩子之间可能正处于亲子关系的黄金时期。3岁以前,父母在喂养上要耗费特别大的精力;6岁起,你要为他们的学习劳心劳力,面对给孩子辅导做作业的恶梦; 再之后,他们步入青春期,会回事逃离你的视线。我儿子3-5岁的阶段刚过,这本书经常让我有电影回放的感觉,当中很多让我热泪盈眶的片段。希望这本书能让你重新认识孩子,陪他过好这段黄金时期的每一天。
孩子头脑里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本书将为你展现一幅3-5岁孩子成长的全景图,帮助你解析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和成长规律,以及这些表现背后暗藏的小秘密。
1. 游戏 对于孩子的价值和重要性。
2.孩子问问题背后的成长意义。
3.孩子在 社会 关系中的心理状态,以及父母要如何引导。
随着孩子长大,从最初的欣喜到疲惫不堪的忍耐,这内心的挣扎和改变恐怕只有做父母的人才能体会。如果说与孩子相处前两年的时光大都是在与她吃饭、睡觉作斗争,那么从第三年开始就是与他的小性格、暴脾气、各种突发状况打持久战的阶段。比起刚有孩子前两年父母的困惑和不安,更让父母觉得有难度的是,之后对孩子个体心智、情绪及心理的培养。
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数初为父母的人都感同身受。刚刚度过喂养期的手忙脚乱,又进入到3—5岁孩子成为“小大人”后的种种挑战,他们小脑瓜里,那千变万化的思想,已经远远比婴儿期要复杂得多,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父母又一次举足无措。孩子每天都在玩你无法理解、看上去又很没意义的 游戏 ,你可知道这 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孩子全神贯注的沉浸在幻想里无法自拔,你是否要毫不留情的揭穿他?孩子为什么一天到晚地问个不停?当你被问到那些让你措手不及、哑口无言的问题时究竟该怎么办?
以上这些,都可以从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里找到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路易丝· 伊曼纽尔和莱斯利· 马罗尼,他们来自于享誉全球的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案例,对3—5岁孩子的心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归纳。这本书将为你展现一幅3—5岁孩子成长的全景图,帮助你解析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和成长规律,以及这些表现背后暗藏的小秘密。
-----------------------------------------------------------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最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事情,就是那些我们看似没什么作用而且极其幼稚的各类 游戏 ,却对孩子的心智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3-5岁孩子可选的 游戏 种类非常广泛,而这些 游戏 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学习形式,他们除了能带给孩子可操作性、启发智力、锻炼体能等,还有三个被父母忽略的重要作用。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作用, 游戏 是孩子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
有个关于3岁男孩查理的故事。一天,查理和朋友在院子里玩,6岁的哥哥突然冲过来,强行把这两个小伙伴埋在落叶堆里,查理很恐惧,而哥哥却不管不顾的高兴离开了。这时有趣的事发生了,查理起来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和朋友玩起一个海洋探险的 游戏 。他假装在一艘船上,拿破扫帚当船桨,船四周都是危险的鲨鱼。虽然是幻想出来的,可查理表现得很担忧,拼命拿破扫帚打向四周,仿佛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要不是妈妈来扶他,他根本不敢从“船”上下来,因为他觉得鲨鱼在追杀他们。
为什么查理会在这个 游戏 中玩得这么投入呢?因为这个 游戏 映射了哥哥对他的暴力行为。查理很害怕,也很生气,因此想要攻击哥哥。可哥哥已经跑了,查理的情绪无处发泄,于是在历险 游戏 的情节中,把他强烈的情绪释放了出来。
孩子经常会把某种情绪寄托在 游戏 过程中,玩 游戏 成为孩子释放情绪的一个出口。当孩子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时, 游戏 是他们很好的庇护所和发泄处。所以,父母不要阻止孩子玩这种有益的幻想 游戏 ,还要多陪孩子玩,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再来说个女孩苏西的故事。初上幼儿园时,苏西每天都要穿芭比娃娃的服装,如果不给她穿她就坚决不去幼儿园。老师喊她名字时她会马上抗议:“我不叫苏西,我叫芭比。”老师觉得既好笑又无奈,这该怎么办呢?是强迫她接受自己是苏西的现实,还是妥协地用芭比来称呼她?后来,老师尊重了苏西的想法并跟她达成了共识——可以在早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玩扮演 游戏 ,大家都会配合她,而过了这个时间段,她就要变回苏西。过了一段时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苏西自己主动要求不再玩扮演芭比的 游戏 了,因为她早已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
起初苏西为什么要坚持玩这个 游戏 呢?其实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新开学的第一天,你会发现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穿着漂亮的仙子服装,挥着魔法棒,或是带着警察的钢盔,拿着玩具手枪……在孩子看来,这些东西是他们和父母 情感 上的纽带,刚到幼儿园这个新环境,难免会紧张甚至因害怕而嚎啕大哭。可这些每天都会在家玩的东西,能很好的把他们跟父母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安心。等到过几天紧张情绪终于得到了消解,他们也就不再需要这些伪装了。这就是之后苏西不再需要扮演芭比 游戏 的原因,也是 游戏 的最大魅力所在。
总之,角色扮演是孩子内心需求的投射,这种用 游戏 来缓解分离焦虑的方式,是最能解决孩子相关问题的好办法。父母应该准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紧张,但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一定要把握适可而止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接着我们再来看 游戏 的第二个作用,寻求掌控感。
有个叫安东尼的小男孩,跟着妈妈观看一场大型烟火表演。安东尼突然发现,这儿可真好玩呀!他可以一边看烟火在空中啪啪地绽放,一边用两个小手指指点点,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咒语。原来呀,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伟大的指挥家,眼前这些灿烂的烟火都是靠他创造出来的,周围的人全要仰仗他,才能看到这杰出的作品。虽然别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可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通过自己的想象获得了足够的掌控感,充分地建立了自我认同,内心既愉悦又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所有的东西都要依赖父母提供,做任何事都要经过父母的允许,可以说是处处受到限制,换做是我们大人,如果和孩子一样大事小事都被管制,早就要发疯了。而孩子虽然小,他也有寻求自我认同的需要,刚好 游戏 能帮助到他。在 游戏 的世界里,孩子不仅有能力照顾自己,还可以去照顾别人。他可以是又上班又照顾宝宝的爸爸妈妈,也可以是既助人为乐又能抓住坏人的超级英雄,还可以是美丽善良的公主或是会施展魔法的女巫……无论是什么,一切都尽在孩子的掌握中,对他们的自我构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其他东西无法比拟的。
最后我们来看 游戏 的第三个作用,强化性别认知。
我们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特点从很小的时候就能显现出来,譬如女孩喜欢色彩绚丽的裙子,而男孩喜欢偏蓝色绿色的衣服,女孩喜欢玩娃娃、公仔,男孩则喜欢玩 汽车 、刀枪。其实这些 游戏 ,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孩子的性别角色。即使你给他们同样的拼插玩具,男孩子拼出来都是飞船、坦克什么的,而女孩子却相反,拼的都是项链、手镯等等。有时家长会有所困惑,觉得过于强烈的性别认同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总是想插手让他们去尝试另一个性别喜好的 游戏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孩子过于喜好另一个性别的 游戏 时,家长又要开始担心孩子的性取向问题。
其实“基因”对孩子在表达性别角色上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了解,每个人都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孩子们喜欢在某个阶段通过 游戏 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请你不要担心他是不是对性别角色认同感到疑惑。孩子有自己的过渡期,他们会根据内在需要调整成长的步伐,这都是在正常范畴内的,静待花开就好。
-----------------------------------------------------------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除了 游戏 ,还有什么学习形式对孩子的心智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3-5岁孩子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问问题,而且会问个不停。他们就像脑子里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会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地聆听周围的声音,一旦发现有什么不明白的,就会迫不及待地问为什么,想要马上寻求答案。一般家长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就会随便敷衍一下或者想办法转移话题。其实,问问题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拓展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能够加速孩子的心智发展,一旦父母处理得当,就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那些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们总是想知道,这样的东西是干什么的,那样的东西又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们想了解,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每天发生的新鲜事,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他们通通想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突然对异性的身体构造感兴趣,有的孩子会突然好奇自己的屎尿屁,不管家长有多哭笑不得,都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各种问题,因为它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学习形式。
尤其当孩子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开始萌芽,家长随口回答的问题就会被他们质疑。有一个3岁的女孩萝丝向父母询问圣诞老人的情况,她问诞老人到底是怎么从烟囱里爬下来的,家里没烟囱的话要怎么办呢?眼看父母编不下去了,就直接告诉了她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谁知萝丝听了后很平静,一点也不吃惊,她只是关心:“圣诞礼物怎么办?”多可爱又真实的小姑娘。
我想很多当父母的人都有被问过哑口无言的时候,因为很多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深究过,而孩子的小脑瓜,总是会让我们惊讶。几乎每个孩子在3-5岁的时候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通常的回答是,从垃圾箱里捡的,充话费送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什么说法都有。偶尔有实话实说的父母,告诉孩子是从妈妈肚子里生的,孩子又会问“肚子怎么生?我能生吗?”家长心头一紧,要不要告诉孩子精子遇上卵子的故事呢?其实啊,没有我们大人想得那么复杂,孩子只需要得到一个他所能理解的答案就可以了。比如,家里的小宠物要生宝宝,你就可以抓住机会告诉孩子,妈妈也是这样先怀孕,把宝宝放到肚子里吸收营养,等宝宝长大点在肚子里待不下了,医生就会把他取出来。
以上我们说的是关于生的问题,相对的还有关于死的问题也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书中介绍了利用绘本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去了解的方法。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有人大声地读绘本给他们听,即使是最容易分心或最好动的孩子,都能够在听故事时,保持片刻的安宁。
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经典绘本,能很好地帮助父母去应对孩子关于死的问题。丹麦作家的《爷爷变成了幽灵》,讲的是一位爷爷突发心脏病猝死,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小孙子奥斯本,就变成了幽灵,每天晚上来到小奥斯本的房间看望他。原来爷爷舍不得走是因为一直没有和孩子说“再见”,当最后一声“再见”结束后,爷爷和小奥斯本都哭了。这个故事一点儿也不恐怖,相反其中对于爷孙俩美好的回忆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死亡这件事,且不会感到沉重和冰冷。美国作家的《一片叶子落下来》把叶子拟人化,用一片叶子从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清爽,再到秋天的美,最后到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多么的自然。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在于给别人带去快乐;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和彻底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哪怕死亡的话题很沉重,我们也能通过绘本来帮助孩子消除,残酷的事实带来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回答了他们心中的疑问,比一味地逃避这个话题要好得多。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对于逝去的人能够保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并把它一直存留在心中,他就可以减少很多悲伤的情绪,继续充满自信和希望,接纳新生活,这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
作为父母,你要在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保护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敢于动脑子去思考问题是值得称赞的,即便你现在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但你会想方设法帮助他去寻找答案,譬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书查找、上网搜索等。相信孩子对于用自己的力量得到的答案,一方面会记得更清楚,另一方面也会充满成就感,对未来更有信心。
-----------------------------------------------------------
以上我们说的是孩子在个体心智上的发展,在整本书中,还介绍了孩子在 社会 关系中的心理状态。作者把3-5岁孩子的 社会 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和父母的关系,第二层是跟兄弟姐妹的关系,第三层是跟其他人的关系。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层次,和父母的关系。
大多数家长都听到过孩子发表爱的宣言:“等我长大了要娶妈妈”,或者是“等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很多孩子对父母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极大的敌意,他们嫉妒,甚至极度厌烦父母亲近。于是,很多家庭就把亲子关系凌驾在了夫妻关系之上。曾奇峰说,夫妻关系就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以它为家庭核心,这个家才会稳如磐石。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如何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妥协孩子的错误认知。
举个例子来说,有个4岁的女孩艾米莉,因为妈妈外出特别开心,她以为这样爸爸就会是她一个人的了。她表现得比平时更活跃,给爸爸表演舞蹈,一会儿倒立,一会儿劈叉。爸爸看得很开心,热情地称赞她,并建议她等妈妈回来之后,再给妈妈表演一次。这个提议一下子惊醒了艾米莉,让她意识到想摆脱妈妈、独占爸爸的幻想,是永远不会成真的。
作为父母,最好能用适当的方式秀一下恩爱,展示夫妻关系的不可替代,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楚的界限。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如何想尽办法插在父母之间,他都无法取代父亲或母亲,成为对方的伴侣。
书中讲到的和父母的关系还有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些家庭里,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看起来分工很明确,但却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个3岁的男孩安德鲁,爸爸对他要求特别严格,而妈妈很放纵他。一旦爸爸生气,安德鲁就会赶紧把手里的事停下来,马上变乖。妈妈在旁边时,安德鲁就能把家里翻个底朝天。爸爸给他设定好了作息时间,为了避免惩罚,他严格遵守,定时用餐、按时上床。可妈妈却认为没必要这样对孩子。久而久之,爸爸在和妈妈在的时候,安德鲁的表现会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孩子会根据当下的情景来回地调试心理状态,来适应父母不同的要求。这种分裂的教养方式彻底搞乱孩子的节奏,对孩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将父母和孩子的最佳关系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形容,当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时,失衡的关系可能会给家庭中每个人都带来伤害。父母应该统一教养方式,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两个人都要做到既可以严格地管教,也能温暖地安抚。联合战线一起面对孩子,他们才会更快乐、 健康 的成长。
接着,我们说说第二个层次,和兄弟姐妹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弟弟妹妹,都是一件很挑战的事情,妈妈全心全意地关注那个新生儿,会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因此,两个孩子之间会发生很多争执。
在3岁的乔茜家里,每天的时光都充满了欢乐、嫉妒或生气。她会和10个月大的妹妹一起用鼻子顶在通往院子的玻璃门上,两个人愉快的玩松鼠鼻子顶着玻璃的 游戏 ,也就是(两个人隔着玻璃门,鼻头对着鼻头)。她也会因为妈妈专注地给妹妹讲故事而故意捣乱,不是用力压住妹妹的背,就是把妹妹要的东西扔到远处。虽然她很喜欢妹妹,却很难忍受妹妹拥有妈妈全部的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必须要权衡好对待每个孩子的态度,尽量做到公平,并引导他们调整自己适应一个事实,即他不是妈妈生命里的唯一。当兄弟姐妹在玩耍的过程中搞得一团糟时,父母要一视同仁。别太要求年纪较大的孩子有“责任感”,或是要他们替弟弟妹妹承担惩罚,这样可能会造成怨恨。不要总是假设年纪长的孩子,就一定是那个做错事的人,平等对待,共同成长,这样才能缓解同胞之间的紧张气氛。
最后一个层次是,和其他人的关系。
对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要上幼儿园了,这是幼儿离开家到外面 探索 世界、接受团体生活挑战的开始。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和很多小朋友一起分享为数不多的大人,他们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结交新朋友也是一种挑战。
一个叫阿萨夫的男孩在幼儿园吃午饭时,故意把沙拉倒在了一个小朋友的头上,并拒绝道歉。
老师问:“你为什么把沙拉倒在人家头上?”
阿萨夫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当时很生气!”
老师又问:“你生气是因为那个小朋友抢了你的胡萝卜吗?”
阿萨夫说:“不是,惹我生气的是你。”
老师不解,惊讶的问:“我什么时候惹你生气啦?”
阿萨夫回答:“因为你发给了我一坨白色的大便”。(阿萨夫他把酸奶叫作白色的大便)。。”
“难道你不喜欢吃酸奶?”老师接着问。
阿萨夫说:“我讨厌把它和水果掺在一起,我只想吃水果。”
阿萨夫到最后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是不会表达,只是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当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 社会 能力才会前进一大步。
在幼儿园除了老师,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班里的小朋友,所以,结交新朋友就成为他们 社会 关系里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已经开始表现出“人以类聚”的倾向。他们会选择和自己脾气秉性相近的孩子凑在一起,成为好朋友。而孩子的年龄虽然小,一样会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有些孩子还会在融入集体时遇到困难。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状态,父母一定要保持和老师的密切联系,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父母与幼儿园的老师保持持续且固定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及时了解孩子的适应状况,两人随时沟通、相互分享,以防范可能会发生的困难或问题。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积极互动,给幼儿的交往提供更多的可能。
-----------------------------------------------------------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讲了孩子出生便具备的本能——玩 游戏 。通过孩子玩 游戏 的语言表达及行为动作,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去观察、感受和了解我们的孩子。 游戏 对于孩子的价值和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从多个角度拓展孩子的认知,它是心智发展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
其次,我们要知道,3-5岁孩子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开始与人对话了,他们最喜欢问问题。能够用语言表达感受是幼儿成长的一大步,当他们步入热切 探索 的阶段后,会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并提出问题,这跟提升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
最后,我们要清楚,在 社会 关系方面,3-5岁孩子对父母存在恋父或者恋母情结,他们需要一致的管教方式。而在兄弟姐妹之间,第一个孩子需要适应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等孩子上了幼儿园,要学会用语言表达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的结交新朋友,融入集体生活。总之,爱是交流,是理解。爱孩子就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在真诚的爱的滋润下,孩子才会具有 健康 美好的心灵。
作为家长,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孩子,有的孩子很有自我意识,不怎么服从管教,有的孩子胆小懦弱,对新事物有恐惧……不过,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问为什么,不管这个问题有意义没意义,有答案没答案。有些孩子甚至把为什么当成了口头禅,动不动就问,搞得家长很是烦躁。一般碰到这种情况,尽量要和颜悦色,即使一时无法回答,也不能粗暴对待孩子的问题,但这种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做到正确引导,不但扣住孩子对事物好奇心这一特点,激发他创造的兴趣,还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挑战精神,使其具有创造的个性。首先,要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使其有探索的工具、想象的空间、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提供玩具、图书、绘画用品等。孩子可自由用积木搭出自己喜爱的飞机、火箭;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象的小鸟,用纱布表演自己创编的节目等。又如电动车开不动了,父母可让孩子自己去了解汽车不动的原因,发现电池的电用完了,怎么办?交给孩子自己解决,父母只需提供不同类型电池,装几号几节电池、怎么装,全由孩子自己去探索解决。有的时候,父母把孩子放到幼儿园,觉得一个老师看着那么多孩子不会太仔细的教导,其实小孩子需要的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过多的去帮助他,反而起不到好效果。
其次,启发引导求新求异,一个问题需求多个答案。如在观察天上云彩变化时,可启发孩子想象这朵云彩像什么?妈妈讲故事时,中途停下,让孩子接着往下讲,使他自由发挥…当然,这些都要在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基础上进行。前两天看到一个帖子,说幼儿园给孩子放字宝宝乐园动画片,然后问孩子动画片说的是什么。我很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我们有时候也放一些动画片给孩子看。与固定不动的图书所不同的是,孩子对于动态影像的动画片更加喜爱,乐于接受。所以,利用动画片来指导孩子,帮孩子认知世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过那篇帖子里说每天都放字宝宝乐园这一种动画片,且时间达到3、4个小时,这就有些不妥当了。这个动画片虽然能帮助孩子熟悉汉字,并且潜移默化教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做事的方法,但再好的动画片看久了都不好。我建议每天看一集,甚至可以看一半先停下来,让孩子猜测后面的结局会怎样,然后再继续往下放,以增强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孩子探索精神、奇特的想法要给予赞扬和欣赏;对于异想天开的幻想,要适当肯定,正确引导,不能讥讽责备,泼冷水。要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孩子在操作中遇到困难,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但不能包办代替。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喜欢问为什么并不是坏事,但是总是靠问为什么来得到答案则不利于孩子成长。家长们要培养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即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又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