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CMU),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1931年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
10月,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
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中国医科大学
1940年3月,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暨东北军区司令部指示,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
1949年7月,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78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4年11月,老校区搬迁至沈北校区。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委(常务理事)以上者67人,其中担任主任委员者15人(含候任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8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5人、部级14人次、省级7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9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5人、千人层次88人。
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该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王振宁教授、神经外科吴安华教授成功上榜,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至此,该校共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6月,该校设有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联合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医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人文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影像系、医学信息学系、病理学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运动医学系、医学检验学系、理工学部、细胞生物学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院、学实验动物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等33个院、系、部;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省级教学项目有示范性专业7个,品牌专业1个,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外科学(普外)、皮肤病与性病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辽宁省重点学科: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药理学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肾病)、内科学(血液病)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省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
辽宁省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2年5月,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
1996年至2003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科学技术奖35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0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36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5项。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2004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1429篇,被引用2319次。
2009年,该校共发表ISTPCD学术论文2556篇;SCIE收录论文349篇。2010年,国家级科研课题9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协作课题15项,部委级科研课题28项。省级科研项目315项,市级科研项目48项。共获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奖4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加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首次获得)、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29项,含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市科技进步奖12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市科技振兴奖1项。另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2011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1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4项;获得国家、省部、市各级科技成果奖39项;2010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2502篇;发表SCIE收录论文496篇。2011年年初至2011年9月7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6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
截至2013年初,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ESI论文中,总被引频次9796次,论文数1919篇,篇均被引次数5.10次。
2013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29项,组织申报科技成果奖71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41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2项,其中国家“863”、“973”课题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6项,教育部项目36项,辽宁省项目297项。2012年,该校共发表CSTPCD收录论文2837篇,SCIE收录论文826篇。
2013年8月23日,孙贵范教授研究团队与瑞士联邦水科技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论文“Groudwater-Arsenic-Contamination-ThroughoutChina”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利用水砷浓度以及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相关数据建立了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受高砷污染地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生活在该区域近2000万人的健康面临威胁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6月,该校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举办了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8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315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6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5个CMB项目。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综合实力不错的。
坐落于沈阳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并走完全程且坚持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医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40年在延安由毛泽东同志提议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1911年建立),1949年接管合并原私立辽宁医学院(1883年建立)。学校是原国家卫生部部属高校,2000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
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
师资与教学设施: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本部在编教职工1462人。全校(含附属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1%,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讲座教授1人,在职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特聘教授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8人次。
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委(常务理事)以上者67人,其中担任主任委员者15人(含候任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8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
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5人、部级14人次、省级7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9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
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5人、千人层次88人。
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该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王振宁教授、神经外科吴安华教授成功上榜,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至此,该校共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
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
据2017年1月的最新一期ESI数据:中国医科大学国际排名第1163位,国内排名第59位,国内同类高校排名第7位, 辽宁省内排名第2位(第1位是大连理工大学 );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的行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医科大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