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美国人将“性”看作一种人生需要,一种生理需求,是一个不需要忌讳和回避的话题。美国人的逻辑是“我们饿了需要吃饭,累了需要睡觉,而情欲浓浓时也同样需要排解”。除了在美国一些宗教势力强大的保守地方,“婚前性行为”是被认可的,因为在大部分非保守的美国人看来,用一种人为的社会制度如婚姻去约束人的生理需求是残忍的。这也就是你会在美国的某些电影里看到如下的情节,当剧中女主角得知男主人公在丧妻之后始终未进女色,独身八年时都会惊诧不已,然后是心生敬佩,再生爱慕,因为在美国女性看来“禁欲”绝非凡夫俗子可为。每看到类似这一幕,我就会嗤之以鼻笑一下。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中国人里,为了子女的幸福,不再娶,不再嫁的有的是。也没见哪个把自己当成个圣人,或是英雄什么的。谈到这里,如果我给你留下的印象是“美国人把‘性’当成家常便饭,随便得很”,那么我要说,你理解错了。这就到了我接下来要谈的。 “大部分”美国人把“性”当作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我知道你又想反驳我什么了。你满脑子想的不都是“一夜情”吗。的确,将“爱”与“性”分离,处处留情,散播种子的的人也大有人在,我就见过不少。所以我才这里非常谨慎的说“大部分”,不是“全部”。言归正传,让我们回想一下在一些儿美国经典电影中主人公是如何表达爱意的。《泰塔尼克号》中,Jack和Rose相爱了,立刻两个人就找了个没有人的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始激情之旅。《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爱”就是与萍水相逢摄影师四天的激情缠绵。就连描写同性恋的电影《断背山》都是以两个“同志”在一起度过了难忘一夜为基础来展开他们曲折的爱情故事的。的确,“性”在电影中是个很大的卖点,但是在美国电影中,公式化的情景推理就是,他们做爱了,因为他们相爱了。对于这一点,我们著名的张艺谋导演就理解得很深刻,并且善于学以致用。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和金城武那一段激情戏让西方观众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章子怡爱上了金城武。而当章子怡拒绝和刘德华演的主角亲热时,西方观众也就很快明白了章子怡不爱刘德华。
这非常不同于中国的影视剧。首先,中国影视剧通常只会“暗示”他们“那个了”,镜头点到为止,赶紧切换。此外,在中国的影视剧里,和男主角发生过性关系的女人通常都是坏女人,而且她们最终的下场似乎都不怎么样。中国影视剧的特点是:“拥抱了,牵手了”,那绝对是爱。“接吻了”,有点情欲成分在里面,但也可以勉强算是爱。“上床了”,那简直是“兽欲”啊!看着吧,过不了多久,剧本就准让他俩玩儿完。而且通常那个女主人公会死得很惨。上次我回国看了一部国产片,名叫“好奇害死猫”,剧情大致就是这样的。 说到美国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性”,这种对以“发生肉体关系”证明爱情的宣传对美国青少年影响很深。好莱坞大片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一个十来岁大的孩子会告诉他们的父母,他们将贞洁奉献的原因是他们“找到了真爱”。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我小的时候对爱情电视剧的态度。记得每当我和几个小朋友在大人的带领下一起观看琼瑶阿姨的片子时,我们都会自觉自愿地在电视里出现接吻镜头时齐刷刷地将头转向不同方向。我们可不是在扮“假正经”,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瞄两眼。那时的我们确确实实觉得接吻是“不好的镜头”,看了就会学坏。这种“是非分明”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我读大学一年级。记得我在一年级时,我在学校英语学习室里看的外国电影多半还是以《小王子》,《小公主》为主。 少了些杂七杂八的诱惑,我的童年、少年生活是单纯的,不掺杂质的。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使得很多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思想中沉淀并落地生根。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那些对“真爱”的执着,对非速食爱情的信念也许看起来不够时尚,但是它使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踏实,充实。我为出生在高科技时代的孩子们感到遗憾。在媒体通讯的发达带给他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它也剥夺了孩子们的一片净土,使本应充分享受童年、少年的他们过早走进了成人的世界,在人生观形成之前就被世界纷纷扰扰的“信息”,“资源”干扰得“无所适从”。
再次言归正传。美国人除了认为“性”是一种生理需求,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之外,他们同样认为“性”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是一种“fun(快乐时光)”,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作为人类繁衍后代的工具这一角色。有时在老美的影视剧里你会听到女主人公对男主角说“咱们俩这算什么?一直都是进行地下活动。我们不如大大方方地公之于众说我们在约会,是男女朋友。”这时候,还想继续游戏人生,不愿被一个女人束缚的男主角会说:“Aren't we having fun?”(我们这样不是挺开心的吗?)。我在美国见过不少男生、女生(主要是以男生为主)一生只追求与多个异性“have fun”,而永远不给某一个人commitment (承诺,确定一对一的关系)。当然对于这些人,“性”就不再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了,而是他们业余爱好的一部分,一种娱乐途径。在这些人看来,“爱”和“性” 是可以脱离彼此而存在的。他们就是我所说的“大部分人”之外的那些人。 因为对“性享受”的强调,老美对性关系中的“性和谐”还是相当重视的。
欧洲国家对性比较开放,源于西方社会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浪潮。这股浪潮来势汹涌,一下子席卷了整个欧洲和美国,而且对世界各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性革命,破除了对性的神秘感和负罪感。近千年来,人类都在性压抑中生活并苦苦挣扎。基督教教义认为“性即罪”,性是污秽的、下流的、见不得人的,追求性的欢乐的人不能进天国。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们极大的心理扭曲和社会矛盾,一方面,自然欲求和生育后代的需要使人们离不开性;另一方面,性的负罪感和神秘感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人的心理变得十分病态,生活变得十分病态,社会变得十分病态。
对性的虚伪、偏见和扭曲现象在“性革命”过程中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消除性问题上的负罪感和神秘感,提倡两性平等意识,认为人的身体的一切部位都是上帝创造的,两性的躯体、两性的交往和性生活本身都是自然的、正常的、正当的,不是什么污秽之事,不必为此害羞或故意回避,成为“性革命”过程中树立起来的新观念。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的差异所致。在西方看来人的身体是神授,对自然赋予的东西毫不避讳,西方向来很注重个人,讲究以人为本,对人的正常欲望是很尊重的,他们是不会把性当成脏或不可见人的事,相反他们觉得这是自然赋予的本性。所以他们觉得把性爱表达出来是很正常甚至是很神圣的。所以你看很少欧美女星不拍裸体写真。他们那是展现他们的必经之路。东方讲究隐晦之美。当然既然是艺术它肯定会高于生活真实,西方上层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还是极力避讳性泛滥的。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