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解剖生理要点归纳为
额叶中央巨锥体,轴突形成锥体束,
脊髓束,路途长,放射冠后过内囊,
大脑脚底脑桥部,延髓锥体交叉处,
脊髓前角终侧束,脑干束,运动核,
平面交叉至对侧,除了面舌均双侧。
解释:额叶中央巨锥体,指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
除了面舌均双侧。指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要点归纳为
中枢瘫痪对侧瘫,肌张增高肉不软,
腱亢浅失病理反,肌电传导不走偏。
解释:肌张增高肉不软,指瘫痪肌肉张力增高,瘫痪肌肉不萎缩
腱亢浅失病理反,指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肌电传导不走偏。指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要点归纳为
对侧单瘫源皮层,
内囊病变三偏征,
脑干病变交叉瘫,
脊髓损伤看节段,
周围中枢各表现。
解释:周围中枢各表现。指脊髓病变节段不同,导致的中枢性瘫痪或周围性瘫痪各有不同
脊髓颈膨大以上病变引起中枢性四肢瘫痪
颈膨大(C5-T1) 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S2)病变可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脊髓半侧损害时产生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Brown-Sequard 综合征)
【例题】
男,70岁。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考虑病变的部位在
A.左侧中央前、后回 B.右侧中央前回
C.左侧内囊 D.右侧内囊
E.右侧中央后回
『正确答案』D
内囊病变三偏征
【例题】
对脑干损害有定位意义的体征是
A.病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B.构音不清,吞咽困难
C.双额侧偏盲
D.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E.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正确答案』D
如中脑 Weber 综合征时, 本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例题】
男,78岁。晨起四肢乏力。2小时前行走中跌倒,不能起立。体检:意识清楚,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双侧周围性面瘫,张口伸舌和吞咽不能,留置鼻饲。四肢肌力0级,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感觉无异常。脑梗死部位在
A.中脑 B.脑桥基底部
C.内囊后肢 D.丘脑底部
E.基底节区
『正确答案』B
【例题】
造成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中枢性瘫痪的病损部位在
A.颈膨大以下脊髓
B.颈膨大以上脊髓
C.颈膨大前角运动细胞
D.一侧内囊
E.一侧大脑皮质
『正确答案』B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于后索,薄束在后正中沟两侧;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段以上。[图示]
(b) 功能:薄、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传导胸4平面以下(乳头平面)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胸4平面以上的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c) 起源(胞体位置,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薄束来自胸4以下的同侧的脊神经节;楔束来源于胸4以上的同侧的脊神经节,它们由脊神经节的轴突组成。后索薄、楔束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显的定位,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排列而成。
(d) 终止(第二级神经元的位置):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发出轴突继续向上传导。
(e) 损伤症状:一侧薄束、楔束损伤,表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当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当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丧失。
深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关节和肌腱;精细触觉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肤。
②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后束纤维主要起于同侧胸核的细胞;前束纤维主要起自对侧灰质v~VII层的细胞。两束向上终于小脑皮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③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内亦有明确的定位:从背外侧向腹内侧,依次为来自骶、腰、胸、颈的纤维。
(b) 功能: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c) 起源(胞体的位置,即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它们均由对侧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
(d) 终止(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由丘脑发出轴突再上行。
(e) 损伤后症状: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表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而粗触觉影响不大,因后索完好,故触觉无明显障碍。
浅感觉的感受器的位置位于皮肤。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①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质脊髓侧束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在脊髓内的排列顺序,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段纤维。
(b) 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传导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的冲动。
(c) 起源:它们均起于对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运动神经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存在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存在于上胸段。
(d) 终止:在脊髓内逐渐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将运动冲动传至前角运动细胞。
(e) 损伤后症状:在脊髓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可引起同侧损伤平面以下骨骼肌运动障碍。 大脑皮质发出皮质脊髓束的神经元(临床上又称上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前角细胞(又称下运动神经元)共同组成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若皮质脊髓束受损,出现中枢性瘫痪。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出现周围性瘫痪(见脊髓功能)。
②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脑的红核,纤维发出后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经灰质(V~VII层)内中间神经元中继至前角运动细胞。其机能主要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大部分纤维终止于灰质VII和VIII层的中间神经元,再至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
④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和前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终止于VII、VIII层以及IX层的神经元,对α、γ运动神经元产生易化或抑制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