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最早在印度、日本和东南亚栽培(《中国蔬菜品种志》,2001)。苦瓜约于南宋时传入中国,明代初年(公元14世纪初)被认为是“救荒”植物之一。至明代中后期(公元16世纪间),一些文献称其为南人常食,是一种恒菜,当时已成为南园圃中的栽培对象,其后分布南北各地(关佩聪,1987)。苦瓜在中国历经几百年的驯化栽培后,至今已形成较为丰富的品种和类型。
中国的苦瓜以长江以南的湖南、四川、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栽培最盛,其中又以湖南省分布最普遍,品种类型多样,种质资源最为丰富。近年来,北方地区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北方各省特别是大城市郊区,通过引种、驯化和育种,也形成了适合当地栽培条件及消费习惯的地方品种。
苦瓜不同品种和类型的分布,与种植和消费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各地所分布的品种和类型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苦瓜,中国南、北方均有种植。苦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从砂壤到轻粘质的土壤均可。一般以在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上生长良好,产量高。苦瓜喜湿而不耐涝。一般天气干旱,水分不足,会使苦瓜植株生长受阻,果实品质下降。但也不宜积水,积水容易沤根,叶片黄萎,轻则影响结果,重则植株发病致死。
原产东印度,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中国南北均普遍栽培。
栽培技术:
苦瓜对土地要求不严格,各种土壤均可种植。
但其根系较发达,侧根多,且根群较广,耐肥不耐瘠,喜湿忌渍水。
因此,应选择近水源、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为好。
种植前,土地要经犁翻晒白、沤熟、耙碎,使之达到深、松、肥、碎、平,为高产打基础。
苦瓜秋植植期一般为7-8月,此期气候适宜,易管理,采收时间长,产量高。苦瓜冬植植期为11-12月,由于冬季气温低,种植时宜采用薄膜覆盖,实行膜下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
既能保肥保水,提高地温,促进幼苗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又能省工、省本。
苦瓜生势较旺,侧枝较多,生育期较长,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群体结构,才能夺高产。因此,种植密度(规格)要合理,一般种植的株行距为:等行距以80×200厘米、宽窄行距以100×(30+170)÷2厘米为宜,亩植400-500株。
播种种植时,先按种植规格犁开沟,在沟中挖穴,每亩用过磷酸钙100千克堆沤过的优质土杂肥或牛栏肥1000-500千克菜高浓复合肥7-8千克,硼砂1.5千克施于穴中翻匀,然后把种子点播于穴中,每穴种子不能直接接触肥料,随后淋足水分。
当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应及时插竹搭棚。棚架一般搭“∏”字型棚架,让枝蔓均匀分布于棚架上。当瓜苗长至50-60厘米时,即可引蔓上棚。一般引主蔓沿支架(绳)直上,侧蔓向支架左右方向横引,引蔓时间以晴天的下午进行为好。苦瓜分枝性特强,侧蔓多,且有些侧蔓是不结瓜的。引蔓上棚后,应将主蔓基部距离地面50厘米以下的侧蔓及上部不着生雌花的短、弱、过密的、衰老的、有病的枝叶及时摘除,使群体既能通风透光良好,提高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又能减少养分消耗,利于开花结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