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òng gé qì zhǒng
2 英文参考mediastinal emphysema
3 疾病代码ICD:J98.5
4 疾病分类呼吸内科
5 疾病概述纵隔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指气体在纵隔的结缔组织间隙内聚积。该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文献报道发病率自0.04%~1%不等;成人亦不少见。成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危重,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发绀明显,若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危及生命。严重者皮下气肿可蔓延至面部、胸部、上肢,甚至蔓延至腹部和下肢。皮肤黏膜发绀,呼吸困难。
6 疾病描述
纵隔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指气体在纵隔的结缔组织间隙内聚积。
7 症状体征纵隔气肿的症状轻重不一,主要与纵隔气肿发生的速度、纵隔积气量的多少、是否合并张力性气胸等因素有关。少量积气患者可完全无症状,仅于胸部X 线片上见纵隔气肿的征象。积气较多、压力较高时,患者可感胸闷不适,咽部梗阻感,胸骨后疼痛并向两侧肩部和上肢放射。纵隔内大量积气或合并有张力性气胸者,临床表现危重,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发绀明显,若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危及生命。体格检查可发现颈部皮下气肿,严重者皮下气肿可蔓延至面部、胸部、上肢,甚至蔓延至腹部和下肢。皮肤黏膜发绀,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血压下降,脉搏频数。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不能触及,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音遥远,约半数患者可于心前区闻及与心搏一致的喀哒声(Hamman 征),以左侧卧位时较为清晰。并有张力性气胸者尚可见相应体征。
8 疾病病因肺泡壁破裂、纵隔内气道破裂、食管破裂、腹腔气体进入纵隔、颈部气体进入纵隔,尚有部分纵隔气肿患者临床不能确定其气体来源部位及病因。
9 病理生理根据纵隔内气体的来源部位可将纵隔气肿的发病机制归纳为以下几类:
1.肺泡壁破裂所致的纵隔气肿 肺泡壁因肺泡内压急剧上升或因其他疾病而发生损伤破裂即可导致气体由肺泡内进入肺间质,形成间质性肺气肿;气体再沿肺血管周围鞘膜进入纵隔。常因同时有脏层胸膜损伤而合并自发性气胸,但亦可见仅有纵隔气肿者。常见原因如用力剧咳或吸气后用力屏气致肺泡内压剧增,哮喘急性发作时气流严重受限致肺泡内压剧增(尤其常见于儿童),机械通气使用不当致气道压过高,张力性气胸时过高的胸腔内压亦可使邻近肺组织肺泡内压剧增致肺泡破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等疾病致肺泡壁破坏,闭合性胸部外伤因外部剪切力致肺泡壁损伤等。
2.纵隔内气道破裂所致的纵隔气肿 最常见于胸外伤患者,亦有少数气管肿瘤并发纵隔气肿的报道;纤支镜检查可因操作过程中患者剧咳或用于憋气导致肺泡壁破裂而发生纵隔气肿,亦可因活检时损伤气道壁而使气体由气道破口进入纵隔。
3.食管破裂所致的纵隔气肿 包括剧烈呕吐致食管破裂,食管外伤,内镜检查损伤食管,食管痉挛阻塞而致近端破裂,异物损伤食管,食管癌肿瘤组织坏死,食管手术后瘘等。
4.颈部气体进入纵隔 如气管切开术后、甲状腺手术后、扁桃体切除术后等,空气自颈部创口进入皮下组织聚积,沿颈深筋膜间隙即可进入纵隔内。
5.腹腔气体进入纵隔 胃肠穿孔、人工气腹术等,腹腔内气体可沿膈肌主动脉裂孔和食管裂孔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进入纵隔。
10 诊断检查诊断:根据有诱发纵隔气肿的有关疾病史,有呼吸困难和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应考虑纵隔气肿的可能性;若尚有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颈静脉充盈等体征,则应高度怀疑本症,并行胸部X 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胸部X 线检查对明确纵隔气肿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于后前位胸片上可见纵隔胸膜向两侧移位,形成与纵隔轮廓平行的高密度线状阴影,其内侧与纵隔轮廓间为含气体的透亮影,通常在上纵隔和纵隔左缘较明显,上述征象应与正常存在的纵隔旁狭窄的透亮带(Mach 带)相区别,其鉴别要点在于Mach带的外侧并无高密度的纵隔胸膜影。此外,部分患者尚可在胸主动脉旁或肺动脉旁发现含气透亮带。婴儿当纵隔内气体量较多时可显示胸腺轮廓。纵隔气肿在侧位胸片上表现为胸骨后有一增宽的透亮度增高区域,将纵隔胸膜推移向后呈线条状阴影,心脏及升主动脉前缘与胸骨间距离增大。X 线检查尚可清晰地显示同时存在的气胸以及下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胸部CT 检查:胸部CT 因不受器官重叠的影响,对纵隔气肿显示较清楚,尤其是当纵隔内积气量较少,后前位胸片易于识别。
11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其他可以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12 治疗方案纵隔气肿的治疗关键在于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原发疾病,如控制哮喘发作以缓解气流受限,对外伤所致气道损伤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对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的纵隔气肿应立即拆除皮肤和皮下组织缝线,使气体可外溢。对合并气胸的纵隔气肿患者应尽早施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许多患者随着胸腔内压力下降,纵隔气肿的程度亦可明显减轻。对纵隔气肿本身应根据积气量多少和临床症状轻重决定治疗方案。对积气量少,症状不明显者不需特殊治疗,气体在1~2 周内常可自行吸收。对积气量大,压力高,致使纵隔器官受压出现呼吸循环障碍者,可经胸骨上切口行排气减压术。伴有大量皮下气肿者可行多部位针刺排气或小切口排气。酌情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13 并发症合并气胸。
14 预后及预防预后:纵隔内大量积气或合并有张力性气胸者,临床表现危重,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发绀明显,若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危及生命。
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
15 流行病学该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文献报道发病率自0.04%~1%不等;成人亦不少见。成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治疗纵隔气肿的穴位 玉户→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左、右胸骨甲状肌之间→上纵隔蜂窝组织→气管前间隙。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颈横...
天瞿→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左、右胸骨甲状肌之间→上纵隔蜂窝组织→气管前间隙。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颈横...
内昆仑吸功能,针刺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优越。对肾功能的...
吕细吸功能,针刺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优越。对肾功能的...
天突纵隔拼音: zong ge纵隔解释: 胸腔里左肺和右肺之间的脏器(如心脏、胸腺、食管等)和结缔组织的统称。
纵隔造句: 1、纵隔的位置对此判断很重要。
2、目的对纵隔肿瘤进行穿刺活检,对穿刺过程、准确率、阳性率、并发症等进行探讨。
3、胸部或纵隔的放射治疗,博来霉素、卡莫司汀或洛莫司汀的药物治疗应该伴随基本的肺功能检测,根据需要每3至5年检测一次。
4、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可压迫区域组织像上腔静脉、支气管并可产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可能性。
5、连续纵隔腔冲洗治疗的成功率为18.2%。
6、肠原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的位于纵隔或腹腔中的先天性损伤。
7、纵隔淋巴结通常充血和增长。
8、部分或全部胸骨正中切开、中线上纵隔脂肪切开后,胸廓内动静脉可以在两侧触及但不解剖。
9、如果锁骨上腺病非常显著,病人需仔细检查看有无肺门、纵隔腺病。
10、目的探讨CT导引纵隔病变穿刺活检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11、目的 在肺切除术后纵隔移位以及旋转可导致严重的症状性呼吸道压迫。
12、目的对左、右听诊三角进行解剖学观测,探讨纵隔手术的理想入路。
13、除纵隔肿瘤侵入食管外,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管有光滑的压迹,粘膜纹正常。
14、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对纵隔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15、结果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证实为局限性气胸,气 *** 于前胸部,后背部,胸骨后或纵隔旁。
16、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胸腔细针吸取活检对肺外周型肿块、肺的弥漫性病变和纵隔肿块细胞学、病理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7、结果侵袭性恶性胸腺瘤4例,胸腺癌5例,纵隔小细胞癌2例。
18、电脑断层摄影,对于检查胸纵隔淋巴结转移,较之于肺门淋巴结,容易得多。其敏感度,前者为80%,而后者为50%。
19、平片显示纵隔增宽,气管受压移位,4例可见胸腔积液。
20、主要诊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纵隔肿瘤等普胸外科各类疾病。
21、使用彻底清创及连续纵隔腔冲洗来治疗深部胸骨伤口感染有很高的失败率。
22、结论纵隔手术入路经左听诊三角较好。
23、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引流肺部、纵隔淋巴液,是胸内病变尤其是肺和食管的信号。
24、目的 总结纵隔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25、后期纤维化表现为在照射区出现不规则索条状阴影及网织状阴影,纵隔结构牵拉移位等表现。
26、结论 食管穿孔早期诊断可明显减少纵隔脓肿发生率,并且降低病人死亡率。
27、结论IUS是肺癌手术中探查和发现纵隔淋巴结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8、目的探讨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
29、病灶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颈和纵隔淋巴结,有时也可能转移到肝、肺和骨。
30、目的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和预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