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罗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2.孙膑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3.富兰克林· 罗斯福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罗斯福39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场疾病让他以后只能呆在轮椅上。在残酷的疾病面前,罗斯福没有屈服,反而以更大的勇敢在政治上一步一步攀上顶峰。
4.贝德里赫·斯美塔那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oich
Smetana)1824年出生于莱托米希尔,一生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积极的从事民族歌剧创作,先后写了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ProdanaNevesta),《达里波尔》(Dalibor),《里布舍》(Libuse)等作品。
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Zmehozvota,1876)。斯美塔那从50岁起饱受耳聋折磨,并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1884年5月12日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逝世,终年六十岁。
5.徐白仑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徐白仑先生原是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71
年失明后,在学习盲文的过程中,与盲校的教师和盲孩子结下深厚友情。在康克清女士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盲童文学》,为盲孩子提供精神食粮。
徐白仑受父亲株连,被打入另册,从此成为祖国母亲的弃儿,含泪沉浮于苦海之中。文革期间,被列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受宠若惊,拼命工作,终因医疗事故,双目濒于失明,年方41岁。
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开始弃工习文,历尽了盲人的种种痛苦以后,终于在十年后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以后陆续发表了童话、寓言、诗歌、科幻小说达十余万字,作品曾被收入《当代童话选》和《近代寓言选》。
采用3D重建面部技术是有很大希望能够恢复如初的,这个消息一出,让很多关心林志颖面部情况问题的粉丝也放宽了心。林志颖一直以来都是圈内知名的“不老男神”,从《放羊的星星》中的仲天琪开始,林志颖的颜值就深入人心,大家起初喜欢上林志颖就是因为他帅气英俊的面庞,从而才被他的人格所吸引。因此,在林志颖遭遇车祸不慎颜面骨折之后,大众在知道林志颖已经脱离身体危险之后,最关心的就是林志颖的面部能否恢复如初了。
3D重建面部很多人都还不太了解这项技术,这是利用钛合金将面部破碎的骨头骨架重新支撑起来的一个治疗方法。虽然这个治疗方法听着很恐怖也有一些匪夷所思,但是钛合金和人体之间是不会出现排异情况的,在进行修复之后也不会出现排异情况。这种治疗方法对于颜面骨折的林志颖来说,绝对是最优方案。
林志颖的主治医生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建宗将会亲自利用3D重建技术对林志颖的骨骼进行3D打印,不过首先还要将因车祸受损破裂的骨头清理完成查看伤口之后才能进行这项技术的操作。通过3D技术打印之后就能分析出精细的骨骼生长情况,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进行修复,简单的手术需要耗费2-3个小时的修复时间,如果骨折情况较为严重则是10个小时打底。根据林志颖颜面骨折的情况来看,10个小时的治疗时间应该是必须需要的,在经过治疗之后,也有望颜值回春。
林志颖无论能否恢复如初,他至少已经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保全了自己小儿子的性命,这比什么都重要。俗话说得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相信林志颖吉人自会有天相。
1963年,王近山被安排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就在他收拾东西要走时,在他家工作多年的公务员黄振荣不顾家人反对和劝阻,毅然决定跟着去农场,照顾他的生活。王近山感动之余,说:“这次去农场,就是当农民种地,我这么大年纪了,你跟我去吃苦,干吗呢?”“首长,只要你不嫌弃我,我就跟你一辈子,照顾你一辈子。”小黄深情地说。
“我是个犯错误的人,你才20岁……”王近山说道。
小黄看到将军落难,毅然和他一起收拾行李,一起前往了河南农场。10月初,他们在河南结了婚,成了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王近山在黄泛区农场分管园艺,负责上千亩苹果园的种植、养护、销售。小黄则在农场幼儿园工作。
黄泛区农场里,这对老夫少妻一起艰难度日。他们有一个简陋的家,但四壁皆空,除了正面墙上一张毛主席像外,没有任何装饰,里外两间屋,中间还没有门,仅仅挂了一个白布单子隔开,房后面接了间厨房,王近山湖北老家的亲弟弟任炊事员。里间有一张农场木匠自制的大木床和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上面吊着一只带罩的25瓦灯泡,床对面用砖头垫起两只大木箱和一个皮箱,桌子上还有一个从北京带来听新闻的进口收音机。
虽说是在农场,王近山仍然保持军人的作风,下巴胡子刮得很干净,泛着青光,没有帽徽的军帽戴得端端正正,旧军装上没了领章,但风纪扣仍是系得紧紧的,衣服上面挂着一枚毛主席头像和“为人民服务”的像章。
王近山在战争年代共负过7次伤,四肢中有三肢重伤,一条腿和一条胳膊都骨折过。医生量血压都是在他腿上量。这还不说,因为腿受过伤,一长一短,他走路一边高一边低。平时他穿的皮鞋是特制的,一边要比另一边高出5公分,在农场,特制的皮鞋没了,他正常走路都变得很困难。由于腿伤严重,他站久了,两腿不能吃力,大便时不能下蹲,否则就起不来。他还有肺部的伤,要定期检查、吃药。
王近山忍受着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幸亏有了小黄的悉心照料,他在农场里仍和当年在战场上一样,认真负责,将精力全部扑在工作上。
转眼之间4年过去了,在黄泛区农场,王近山的心不时飞回他魂牵梦萦的部队,他说:“我不过刚到50岁,我还有机会再穿军装。”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是他的老上级,是看着他从放牛娃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出色高级指挥员的;他与陈锡联、肖永银、尤太忠等都是红军时期的战友,彼此有着很深的战斗情谊。于是,他想通过他们向上反映情况,摆脱眼前的困境。
1968年春,有一天,王近山的老部下、远在南京的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正在家中吃饭,王近山的二儿子来了。他对肖说:“叔,一是我想当兵,二是父亲的问题能否向上反映一下,重新处理。”
肖永银是王近山的老部下,在王近山手下打仗十几年,他从旅长、师长当到军长,都是王近山一手提拔起来,当即表态:“你当兵没有问题,这个我可以想办法解决;关于你爸的问题……”肖永银沉思了一会儿,他出了一个主意:“要你父亲直接给毛主席写一封信,第一,自己有错误应该检讨;第二,没有的问题要讲清楚;第三,说一说想法,自己年龄不大,还想为党工作,请批准回部队继续做点贡献。”
接着,肖永银又说:“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信可由许司令直接面呈毛主席。”
不久,王近山就分别给毛泽东主席、许世友写了信。
1969年春天,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瞅个机会对毛主席说:“战争年代有几个人很会打仗,官越做越小,现在日子不好过,建议主席过问一下。”
“谁?”毛主席问道。
许世友说:“一个是王近山,一个是周志坚。他们虽然有错,但处理太重,应该恢复工作。”
毛主席答应得很干脆:“行啊,请恩来同志处理一下,不过,放虎归山,你们哪个军还要他们?”
“王近山,我要!”许世友自告奋勇。不久,王近山调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重新回到部队工作。
一个月后,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身穿褪色军装的、又像进城走亲戚的乡下夫妇,年老的丈夫一手拎着旧皮箱,—手拎着竹篮子。竹篮子里装着几只老母鸡和地瓜玉米等杂物。年轻一些的妻子一手抱着一个孩子,一手牵着一个孩子。
他们一下车,3名军职干部躬身迎候在月台上。他们是27军军长尤太忠、60军军长李德生、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他们见到这位老农装束的老头,立即“啪”地一下敬礼。随即,一位将军上前接过他手中的旧皮箱,说:“老首长,你还是这脾气,连卧铺票也不买。看,还有孩子呢,累坏了吧!”
这位老农装束的人正是原6纵主帅王近山。迎接他的,是他原来的手下、原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肖永银。抢过他的皮箱的,正是他的得意大将尤太忠。尤太忠一把接过他的旧皮箱,却惊得王近山另一只手提着的竹篮子里的老母鸡“咯咯咯咯”地叫起来。王近山拍打了它一下,说:“自家养的,全是吃野地里的虫子长大的,一天下一个蛋,舍不得杀了。”
说者诚恳,听者却又听出一番辛酸,唏嘘不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