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从土壤和水中吸收碘,使碘得到初步浓集,为一级浓集;动物从植物中吸收碘,进一步浓集,为二级浓集;人从动、植物中吸收碘,进一步浓集,为三级浓集。所以动物食品中含碘量高于植物食品;奶蛋类食品含碘量高于肉类食品。由于海洋水中含碘量最高,所以海产品的含碘量高于非海洋性的食品。我国青海省为碘缺乏区,碘缺乏病多发生农业区,而牧区牧民却很少患碘缺乏病。
一些造影剂和药物也含有大量的碘,常规口服胆囊造影剂每支含碘量为180~320毫克,静脉肾盂造影剂含碘量往往超过1克。单次口服胆囊造影剂或静脉肾盂造影剂后,血中碘的浓集会增加200倍,维持高水平达数天至数周,有机碘储存在脂肪中可用几个月。除了饮食碘之外,口服药物、皮肤用药及口服或静脉造影剂含大量的碘,很多止咳糖浆和祛痰剂(如碘化钾、碘化钙、抗组胺药、支气管扩张剂等)含大量的碘,乙胺碘呋酮每片200毫克,含碘75毫克,若以每日口服600~800毫克乙胺碘呋酮,则每天摄入碘225~300毫克碘。一些多种维也纳生素药丸含碘150微克。
陆地上的碘约在1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随着冰川溶解,地壳的富碘成熟土壤随水流入河流,河水流入海洋,海水蒸发水分带走部分碘,而大量的碘留在洋海中,再加上岩石中的碘溶解于海洋中,因此海洋就成为自然界的碘库。而降雨是陆地获得碘补充的基本方式,水土流失可降低土壤的含碘量。边远山区远离海洋且海拔高,空气中含碘量低,又由于多岩石、少土壤、水土流失,雨水中的碘不能有效地保留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含碘量低,再加上饮水、食物中含碘量低和营养不良、很容易引起碘缺乏。
碘缺乏的原因:
● 冰川期土壤被冲刷,新土壤的含碘量很少,目前世界上碘缺乏区的分布,大致与第四纪的冰川覆盖区是相同的。
● 洪水泛滥或冲击平原地区,反复遭洪水冲刷,表层土壤丢失使含碘量下降,所以某些洪水泛滥区或冲击平原可能是碘缺乏区;
● 生态环境破坏,植被遭人为破坏,土壤被风、沙、雨水、河流带走,同时带走大量的碘。我国北方某些山区过去森林覆盖,历史上没有碘缺乏病,由于乱砍乱伐,几十年后就成为严重的碘缺乏区。
(以上从网上获得)
我国现在碘一般都是从海藻中提取,特别是褐藻类,如海带、马尾藻等,将海藻浸泡,取浸泡水净化,再用盐酸或者硫酸酸化,用次氯酸钠氧化离子碘为分子碘,再用树脂吸附。吸附后用亚硫酸钠洗下来,在酸性条件下用氯酸钾氧化成分子碘。
根据卫生部的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水源性高碘地区已从12个省(区、市)的130个县减少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9个省(区、市)中109个县(市、区、旗)的735个乡镇。
另外,2010年陕西省卫生厅确定辖区内富平县刘集镇 为高碘病区。碘摄入量过多易造成甲亢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状腺瘤 、甲状腺炎 、甲状腺囊肿、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症等。
不论是缺碘地区,还是高碘地区,市场上往往供应着含碘盐,却难见无碘盐供应。从1995年开始中国便强制施行“食盐加碘”,但该制度原本要“区别对待”,在实行过程中却变成“一刀切”。
为了科学的防治碘缺乏病,进一步贯彻落实《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查清全国水源性高碘地区分布十分必要。
2005年,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内,列支188万,集中开展全国水源性高碘调查,该项调查在既往有流行病学资料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天津、内蒙古、新疆、福建11个省(区、市)进行。
该项调查在135个县(区、市)同时开展,各地以乡为单位抽样检测饮用水碘含量,对水碘值150-300微克/升(中位数 下同)的乡,抽样调查8-10周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检测尿碘水平。
调查结果以《水源性高碘地区和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的划定(BG/19830-2003)》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水碘150-300微克/升为水源性高碘地区,水碘超过300微克/升即是高碘地区,也是高碘病区,水碘150-300微克/升的乡,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于5%时即为地方性高碘病区。
本次调查涉及1864个乡,在15425个村,检测水样26838份,检测尿碘36014份,检查儿童甲状腺70579人(同步B超14444)。
调查证实有758个乡水碘在150微克/升以上,其中超过300微克/升的乡有268个。威胁人口约3680万人,其中超过百万人的有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5省,调查结果还显示。
水源性高碘地区(含高碘病区)主要分布于黄泛平原,黄河以南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交界处,黄河以北有山东、河北。这两片区受威胁人口超过90%。
本次调查全面地掌握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分布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水源性高碘危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扩展资料:
一、高碘危害
由于甲状腺疾病等疑因碘摄入量过多引发的疾病增多,消费者想吃无碘盐却很难买到,要求加大无碘盐供应量的呼声不断,但无碘盐难买的状况却一直得不到根本改观。
由于市场上没有无碘盐供应,有的村民贪图便宜,便暗中购买“黑盐”,这些所谓“非法盐”难以保证其卫生安全,但有些村民想到不买“黑盐”也只能买“含碘盐”,长时间摄入量过多后,反而引发疾病。
碘摄入量过多易造成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状腺瘤、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症等。 此外,碘摄入量过多易产生牙结石,牙结石会进一步造成牙周炎。
二、应对政策
由于水源性高碘地区呈片状分布,在有些县内高碘地区和缺碘地区是混杂分布的,这给缺碘地区供应碘盐、高碘地区供应无碘盐增加了难度。
同时,随着改水工程建设等客观环境的变化,高碘地区的分布也在发生变化。
如北京、内蒙古实施改水工程建设后,原来的高碘乡镇水碘含量已经达不到高碘地区的判定标准,需要在这些地区加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供应碘盐,以保证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
2009年,卫生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无碘食盐供应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盐业主管部门要在现有无碘食盐销售网点基础上,结合人口分布和交通状况,适度增设布局合理的销售点。
农村地区原则上选取中心卫生院所在地,就近设立无碘食盐销售点或委托中心卫生院代销;城市地区原则上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地,就近设立无碘食盐销售点或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销。
中国已在绝大多数的高碘地区停供了碘盐。对有些媒体报道的“食盐加碘不安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负责人表示,1995年以来中国建立和完善了碘缺乏病监测系统,包括每年开展1—2次覆盖所有县的碘盐监测。
对碘盐浓度、用户水平碘盐覆盖率和非碘盐进行动态监测;每2—3年开展一次以省级为单位的碘营养和病情监测,对碘盐、尿碘水平、甲状腺肿大率等进行动态评估。
一年一度进行碘缺乏病高危地区调查评估工作。根据监测发现的问题,卫生部适时对防治策略进行了必要调整供应不佳碘食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高碘地区
1.居民用水的水质问题
裂谷区、盆地区地下水排泄不畅,必然使饮用水质量差,因水而引发的地方病也会增多。生活在裂谷区,尤其是平原区的人们常有喝苦井水的经历。井水为什么发苦?因为水中含盐量较高,这个盐是化学中的盐,不是食盐,食盐是由一个阳离子钠和一个阴离子氯组成。只要金属离子和氯、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结合,其生成物就称为盐类。常见发苦的盐类主要是硫酸镁(中药名称镁磺氧,东北称苦土),而氯化镁、硫酸钙、氯化钙(漂白粉)一般不苦,氯化钠、硝酸钠发咸也不苦。
天上雨水渗入地下,就会溶解岩石中、土壤中易溶金属阳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它与生物分解出来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石灰岩中碳酸根相结合就生成盐类。但浓度不高,所以没有特殊的味觉。
人们以每升含盐小于1克的水称淡水,1~3克的为微咸水,大于3克的为咸水,10~50克的为盐水,大于50克的为卤水(卤水可用来点豆腐,使浆体凝成固体)。
当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时,水中的含盐量不是很高,因为地下水的及时排出和补充使地下水的含盐量不会增加。当地下水排泄条件不好、长期在地下聚集时,浓度会适当提高,但尚不至于成咸水。只有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地下水位又较高时,地下水从土壤颗粒间以毛细管虹吸原理被吸到地表而蒸发。在不断蒸发的情况下,地下水减少了,盐分却留下来,日积月累,地下水矿化度不断提高到水体发苦的地步。
为什么同样盆地中水的质量相差甚远,甚至同一村中,相隔一条街,这里井水苦,那里却是甜水?原因在于水井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不同。现在地表看到的都是平坦的水浇地,但地表之下,有的位于古代河床中心的砂层中,有的是古代河床溢出的洪积区。砂层由于沙粒之间孔隙又多又大,所以那里的地下水容易流动,相当古代的河流主河道,地下水很快通过古河道流向下游,因此那个位置上打的水井水质就好,是甜水。而位于主河道之外洪积区—洪水外溢堆积区,沉积的都是细泥、粘土、细矿物,一般颗粒都小于0.03毫米,其中的粘土矿物不透水,且使颗粒粘得十分紧密,颗粒间孔隙度十分小,地下水流动相当困难。它长期存在地下,吸收了周围土层中易溶盐类,使地下水的含盐量变高,于是水体中含盐度超过了人们味觉的分辨能力,其实此时水体含盐量每升早大于3克了。
如今的平原,古代可能是山体出水口,是山间河谷进入平原的出口。这些河道上游受到两岸山谷的束缚,河身狭窄,所以水流速度较大,一旦冲出山口,河水失去了两岸的约束,流速顿时变缓。那时河流中携带的大小砂砾,立刻沉淀下来,于是出山口就堆积了砂砾体;越向外,沉积物颗粒变细,孔隙度变小,地下水流速度变慢。水流速度越慢,堆积物就越细,形成泥质堆积带。当两口水井,一口打在出山口偏上游的砂砾层中,水质必定好;而一口打在出山口的下游泥质层中时,水质就差。这种出山口形成的锥状、扇状沉积物的堆积带,地质上称洪积扇,汛期洪水带来的砂砾、泥土往往呈锥形。当它们密集排列在山区与平原之间边山地带时,它就像姑娘穿的上窄下宽的裾边,叫裙裾,所以那里的地貌就叫洪积裾(单个叫洪积扇)。裂谷地带的边山地区,常是村落的分布区,处在洪积扇上的居民,容易取得甜水,而且水量大,水井浅。即使上面的河道是季节河,平时无水,雨季才有水,但地下总会有水的,雨后地表水都渗入地下,由地下水补给河道或河道的地下在出口处常有泉水外流。
2.盆地中的盐与硝
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会将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虹吸作用提取到表层土中,于是出现白花花的盐碱地。忻州盆地、大同盆地盐碱地最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当汽车驶过这两个盆地时,就可看到沿途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不少地方还有一堆堆硝土,老乡用来熬硝、制碱。忻州的金山脚下,山阴的旧城山阴镇附近,那里也是这两个盆地的产硝区,加上运城盆地解州到永济一带盐碱化地,它们是山西省三个民间产硝区。所以抗战时期,八路军兵工厂、游击队用的地雷不需省外输入硝酸、硝铵,就地取材,炸药自己就可以生产。这也是山西省的一大优势。
因为盐碱化严重,产硝区也就是平原农荒地,那里庄稼无法种,甚至草也长不好,植树不见林,所以才成为战争的沙场。上古有蚩尤战黄帝于运城,宋有杨家将抗辽于金沙滩。空旷地才适宜大兵团作战。我国把战场叫沙场,主要原因是边界战争总在中原与西部、北部边界上爆发,那里基本上属于草原沙漠地带,骑兵战往往扬起漫天沙土,于是将战场称作沙场。
改革开放,机械化施工普及,开出大量沟渠,排出地下水中盐分,这些盐碱地已成为优质牧草区,农民养牛养羊,山西终于出了山阴“古城奶粉”的著名品牌,同时成立了不少集体或国有农场。开垦出大片农地,使耐碱的粮食作物——高粱在原来盐碱地上得到旺盛的生长。裂谷区的盐碱地多,同时高粱种植也十分广泛,在玉米未进入我国之前(明后期),除了晋南产小麦,长治产小米外,太原、晋中、忻州、大同都以高粱为主要粮食作物。
在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中,高粱的碱性最大。我们可以生啃尝麦、黍、粟、菽(大豆)、稷这五种粮食,其中只有高粱是涩味的,表明它的碱性大。而山西先民以高粱为主食,人体是酸碱平衡体,摄入碱多了,就要靠额外的酸来平衡,于是吃醋就成为山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需要补充酸性食物来平衡过剩的碱。
3.高氟的地方病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将对地方病的重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先是东北的克山病,后才是高氟病,而黄斑牙是高氟病的初级体征。八十年代山西省卫生厅调查,全省氟斑牙患者有170万人,氟骨病(大骨节病)患者达4万人。五大盆地中运城地区人数最多,达44万人,占全省25.9%;临汾地区35万人,占全省20.6%;晋中地区9.6万人,占全省5.6%;忻州地区8.3万人,占全省4.9%;太原市7.6万人,占全省4.5%;雁北地区(大同加朔州)9万人,占全省5.3%。它基本上呈现由南向北病情递减的趋势。
氟是人体必需元素,普通人体含氟2.6克。当氟含量超过正常值时,它就成为有害元素。氟主要集中在人体骨骼中(90%以上的氟集中于骨骼包括牙齿)形成氟化钙,它不溶于水,对骨骼起固化作用。当氟含量过高时,它就与钠结合形成氟化钠,而氟化钠是能溶于水的,所以易于从骨骼中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其结果是人体发力的关节部位因受压而膨大,形成大骨节病。
老年人易缺钙(人体吸收功能下降而致),骨骼中钙不够时,钠离子取而代之,原来的氟化钙由氟化钠取代,而氟化钠极易流失,造成骨质疏松。这不是氟过量造成的,而是钙流失形成的。所以老年人易骨折,老年妇女最易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也源于钠取代钙。
晋南地区氟含量升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运城地区地下水含氟3.7×10-6,临汾4.3×10-6,晋中5.4×10-6,忻州4.7×10-6,雁北地区6.5×10-6,基本上呈南低北高的趋势。但当随着水中的pH(酸碱度指标)的升高,钙离子相对浓度降低时,钠离子浓度却反而升高,氟化钠的含量随之上升。氟化钠大量产生,于是形成高氟地下水(每升水氟含量大于1毫克),所以引起人体的高氟病。全省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分析得出水中氟含量:运城高于临汾,依次为晋中、太原、雁北,唯有忻州例外,它高于周围。水井调查数的百分比也显示运城含氟水井占调查数46.5%,临汾占40%,晋中占17.6%,太原占16.6%,忻州占12.9%,大同反升到36.4%。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水中氟含量还是南高北低,尤其浅层地下水,即百姓打的普通水井中,运城地下水的氟含量最高,然后向北递减。与病人统计值呈正相关性。上面论述表明,人体需要氟,但氟过高又成为有害元素。
4.碘缺乏症
碘也是人体必需元素,一般人含碘11毫克,它集中在甲状腺中,形成甲状腺激素,广泛作用于神经、消化、呼吸系统中,影响人体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碘元素一般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海盐不缺碘,而内陆盐湖中的盐是缺碘的。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食用海盐,只有西部地区食用内陆的池盐。过去我国碘缺乏症较普遍,主要在西部地区,常见有人脖子上生长着拳头大的肿瘤。山西盛产池盐,所以过去常见脖子带瘤的病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推行食盐加碘制度,山西原来缺碘的病人基本消除。
碘摄入过量时引发甲状腺症。四十年硬性推广加碘盐的行动,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病情出现反弹,食用碘过量引发的甲状腺病人增多。终于在2012年,国家不再强制人们食用政府加碘盐,一是把碘量分级,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量采用不同等级的碘盐。二是不缺乏碘的地区可使用普通池盐。这才是适应地区差异而采取的真正的善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