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光,是因为光本身是有能量的,当人的眼睛接收到这个能量后感光细胞吸收了能量,产生生物电,这个电流被视神经传送到人的大脑里,人的大脑经过处理,人就看到光了,这是“看见”这个词的本质。
当强光射进人眼睛,感觉细胞会接收到很强的能量,产生了很强烈的生物电流,而这个电流会杀死感光细胞本身,所以人只是瞬间看到了强光,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这个问题需要从眼和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说起。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的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的一个叫做黄斑的地方,视网膜黄斑区域的视觉神经非常密集,分布了针对不同光强度和颜色的视觉细胞。如果光线太强,经过聚焦后会对黄斑造成灼伤,导致视神经的损害,因此闭眼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动作。你的问题是:多少的对比强度的光能让人本能眨眼?你的问题中的“对比强度”很好,因为人对光线有一种适应功能,太阳的光线很强,但经过适应后,在阳光下不用闭眼,但从一个黑暗的房间突然暴露在阳光下,人往往会闭眼。在黑夜里开灯或用手电筒晃眼睛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问题属于实验心理学问题,测定在一定本底光照的条件下,对强光的闭眼反应需要有人体实验,而且要有一定人群的统计学处理,光靠推测或一个人的经验是不准确的。
但是,我感觉所谓“对比强度”不是恒定的,对于绝对黑暗的情况下突然暴露在一定强度的灯光下,与在灯光下突然暴露在阳光下(照度提高更多),或在阳光下突然暴露在更强的光线下(比如太阳光直射),这三种情况下引起闭眼反应的光的“对比强度”肯定是不同的。黑暗条件下最敏感,而两者对比强度要高得多。
上述差别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的视色素合成有关系,视色素大致可分为视紫红质、视紫质、视紫蓝质和视蓝质4类。在黑暗条件下,感受暗光的杆状视网膜细胞处于工作状态,它们合成的视色素是视紫红素,这种色素无法适应强光的照射;而感受强光的锥状视网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让眼睛暴露在强光下,这段时间就是视网膜细胞中视色素合成的所需的时间。每个人对光的适应速度不同,这与某些原料如胡罗卜素和维生素A的含量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