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规模庞大的中国老年人将在哪里实现最美“夕阳红”,这是一件事关“老有所依”的大课题。近年来,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多地推出规划措施,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资料图:老年人在社区内运动。
“银发浪潮”来袭
中国养老的重点在家庭和社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据预测,“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长期以来,中国养老形成“9073”格局,即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约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而近年来,伴随“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群体被舆论所聚焦,如何在社区和家庭完善养老服务,就更显紧迫。
今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对媒体表示,未来养老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居家和社区,要大力加强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此外,文件还提出“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资料图。郑莹莹 摄
如何把养老院“搬”进家?
多地探索新型养老社区建设
近年来,针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多地创新理念和服务,积极探索适应当地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
例如,广东广州在社区建设以上门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站,承担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开展上门照料服务,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实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专业化服务“三入户”。
在山东青岛,该市国际大健康产业聚集区在建的百洋绿洲家园,以疗养院级健康社区为目标,建设“家家有医生、时时能护理、常常做理疗、人人懂养生”的新型医养结合社区。
社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即时采集健康数据并及时对异常做出反馈,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安全急救”“诊疗转诊”“预防预警”“管理改善”“群体生态”的五级健康服务,建立专业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四川,从去年起,四川全面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试点建设智慧养老社区,打造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可对辖区老年人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通过平台及物联网等技术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护、远程照护等养老服务。
资料图。
不能忽视的关键
养老社区不能重开发、轻服务
“银发浪潮”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也催生着巨大的新消费潜能,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日,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相关的企业已超28万家,2020年注册量超5.1万家,同比增长22%,今年1-11月共新增超4.9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9%。
市场空间广阔,各地探索案例繁多,但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9~2020)》提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起步较晚,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不强、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居民认同感不高,不能真正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此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记录不完整、填写不准确、查阅不方便、实际利用率低,与辖区外的相关医疗机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共享信息,造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割裂,形成纵向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不能为预防疾病提供有效的信息。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日前发文表示,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减轻了家庭养老的压力,可以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急救、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不过,我国当前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覆盖范围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专业人员缺乏、多样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对于当前医养结合社区建设存在的短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全科医生分会委员宋青分析,目前的养老社区多是重开发、轻配套,重房产销售、轻养老服务,“一些养老社区会植入一些养老设备、可穿戴设备,甚至有的开发商会在社区附近收购一家医院做配套等等,但还是缺少专业的配套服务,没有健康服务,硬件设备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焦虑和无所适从”。
资料图:老人们精心排练节目。 谭伟旗 摄
“医”和“养”如何结合
真正让健康服务融入家庭生活
显然,未来的中国,家庭和社区必然要承担起养老重担,而如何推进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如何将“医”和“养”在家庭和社区充分结合,就是必须要解答的问题。
“养老社区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住宅环境有多高级。”宋青表示,养老社区要重新定义人与社区关系,在房屋的居住功能上升级健康管理服务,把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以介护为支持的养老体系融入到生活中。
宋青表示,在人员上,家庭医生要与居民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提供专业、便捷、持续的基础医疗服务,来解决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亚健康状态。
“很多老人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可能都不会生病,并不一定需要看医生,但是他确实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其进行营养、运动、养生等方面的介护服务。”
在设施方面,宋青表示,应充分地将社区的健康硬件配套与健康管理软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住宅的健康元素设计、智能可穿戴设备配套以及全健康数据的管理相结合,真正让健康服务融入社区管理。
“以急救为例,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后,家庭内可以通过生物雷达及时捕捉到患者摔倒的信号并传达给物业和家庭医生,此刻,社区会第一时间打通门禁、电梯、无障碍通道,保障救护车出入通畅,同时家庭医生会及时入户为患者做应急处理,直到救护车到来实现送医。”
专家表示,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应该彻底打破社区居住功能与健康服务割裂的状态,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把养老和健康的元素深入融入到老年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我看到这个问题之后,陷入了深深思考。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明白银发浪潮并不是我所想的染成银发的人越来越多,而是老龄化社会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劳动力层面都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为了防止老龄化加剧,制定了相关措施。
首当其冲的便是二孩政策,我国之前实行计划生育。进入新世纪之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计划生育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年轻人的需求,所以国家才出台了二孩政策。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年轻人显然还是不想生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充满自由和平等,他们不想因为生孩子放弃大好的前程。
如果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到达今天地步,那么扶养老人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进而导致家庭化养老逐步转变为社会化养老。国家开设了大量的养老院,年轻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之后,只需要缴纳部分资金,老人便会得到充分生活保障。也许很多人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一件不孝顺的事,可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便你不想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未来所有老人住进养老院之后,你也不得不把老人送进养老院。
除了放开生孩子政策和大力修建养老院之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各项有利于老人抚养和养老政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经历老龄化,毕竟年轻人都不想让孩子绊住前进的脚步。请善待身边的老人,千万不要等到老人离世之后,自己才觉得非常后悔。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红颜易老,英雄迟暮,变老是每个人躲不过的历程,也是对人生的总结。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
近几年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养老负担也日益加重,下面来看下具体的数据:
由上图可知,从2012年到2016年,老年人口从1.94亿增长到了近2.31亿 ,而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4.3%增长到了16.7%,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
按常住人口统计,2010年,中国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天津、深圳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千万。截至2014年底,上述6个城市户籍人口总量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22.6%、28.8%、19.4%、16.7%,21.2%和6%。只有深圳的户籍老年人口比例低于10%,北京和上海更是超过了22%。
那么,进入老龄化一般需要多少时间呢?
从图中数据不难看出,中国所用时间最多,只用了18年,与法国的115年相比,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的速度可谓是坐了火箭。在前些年我国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后,超重的养老负担随之而来。
这两年,国家实施了二孩政策,以应对将来老龄化的威胁。
从人口结构上看,15-64岁人口占了绝大部分,且变化不大,在2015年时还略微下降,0-14岁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较小,但是,65岁以上老人数量不但是逐年增加,且每年以超过400万的速度在增长,由此可看出,中国的老龄化是在不断加重。
人口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从老年抚养比来看,从2011年的12.3增长到了2015年的14.3,,也就是说5年时间,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要抚养的老人人数增加了2人,换句话说,平均每个人的养老负担又增加了。
综上所述,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如何改善老龄化加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