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补血中成药有当归补血膏、桑葚蜜膏、阿胶补血膏、健血冲剂、延年益寿精、养血生发胶囊、归芍地黄丸等。
当归养血膏具有养血益气、活血调经的功能,主治血虚血亏兼有血瘀气虚所导致的面色萎黄、眩晕乏力、头昏头痛、心悸神疲、肌肉消瘦、月经不调等症状。每次15克,每日两次,用温开水冲服。
桑葚蜜膏具有养血润燥、滋补肝肾之功效,主要治疗肝血亏虚、肾阴不足导致的失眠健忘、头晕目暗、精神疲惫、须发早白及年老血虚、肠燥便秘的等症。每次15-30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脾胃虚寒泄泻者勿用。
阿胶补血膏具有养血滋阴、补中益气之功效,主治久病体弱、血亏阴伤、目暗不明、视物昏花、月经量少、虚劳咳嗽等症。每次20毫升,每日早晚各一次。温开水冲服。健血冲剂具有养血益气、祛瘀生新之功效,主治放疗、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职业性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每次15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延年益寿精具有补益精血、养肝滋肾之功,主治肝肾精血亏虚所引起的头晕目花、耳鸣耳聋、肢体麻木、腰酸腿软、须发早白等症。每次10毫升,每日2次。早晚服用。养血生发胶囊具有养血补肾、祛风生发之功效,主治血虚肾衰所导致的脱发、病后产后脱发、脂溢性脱发、头皮发痒等症。每次4粒,每日3次。归芍地黄丸具有补血滋阴之功,主治血亏阴虚导致的头昏眼花、目暗不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口燥咽干、两胁疼痛、月经不调等症。每次1丸,每日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冲服。补血中成药以消除或改善血虚症候为主要功效。由于血虚与气虚、血虚与阴虚常常相互并见,所以运用补血中成药时,要以血虚症为主要表现。
由于工作压力大,很多白领人士会出现肝肾阴虚的症状,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补肝肾阴虚的中成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补肝肾阴虚的中成药方
复方紫草汤
【处方】紫草30克,巴戟天18克,白芍18克,淫羊藿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竹叶10克。
【功能主治】滋肾 降火 。主肝肾阴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
【摘录】《 中医 杂志》
复明地黄汤加减方
【处方】枸杞25克,菊花20克,地黄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苏木15克,青葙子12克,丝瓜络15克,寸冬10克,珍珠母50克,丹参12克,生芪15克。
【功能主治】滋补,活络,明目。主肝肾阴虚,精血耗损。(视 神经 萎缩)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齐强方
二至丸
【处方】女贞子(蒸)500g 墨旱莲500g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
【炮制】以上二味,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水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 滋阴 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 耳鸣 ,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补肝肾阴虚的食物
1、山药
有肝肾阴虚导致的症状,可以通过日常吃山药和大枣来调理。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益胃 补肾 、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2、香菇
相传朱元璋在宫中经常食用香菇,而且还称它“长寿菜”。中医认为,香菇性平味甘,无毒,入肝、胃经,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的作用。冬天经常吃一些香菇,可以补气养血。
3、薏仁茶
来自长寿之乡凤山的薏仁茶,是许多百岁老人的 养生 茶,是一款滋补茶。常喝有 美白 淡斑、 排毒祛痘 、健脾祛湿、益胃固肾、平衡 血压 、减低 血脂 、延年益寿等功效。
4、葡萄
中医认为,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有补肝肾、益气血、开胃力、生津液和利小便之功效。吃葡萄时最好整颗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把葡萄连皮带子榨成葡萄汁饮用。但要提醒的是,葡萄性偏凉,胃寒的人一次不要吃太多。
5、冬虫草
冬虫草一向具有补肺、补肾和护肝养肝的功效,主治由肺肾两虚引起的 咳嗽 气促。现代 医学 更发现其具有平衡荷尔蒙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补益效用相当多,最适合肝肾阴虚人士食用。
6、桑葚
桑葚有滋阴补血功效,能补肝肾之阴。《本草经疏》说,桑葚“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适用于肝肾阴虚体质的人,高血压患者最适合。
7、枸杞
枸杞子性平味甘,是中医最常用的滋补肝肾的 中药 ,民间习惯用枸杞子泡茶饮,以调补肝肾。凡更年期女性皆宜食用,对肝肾阴亏、阴虚火旺、 头晕 目眩、腰酸腿软者,食之颇有裨益。
8、黑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用于 肾虚 阴亏,消渴多饮,小便频数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昏暗,或须发早白 脚气 水肿,或湿痹拘挛、腰痛腹中挛急作痛或泻痢 腹痛 服药中毒或饮酒过多等。
9、甲鱼
甲鱼能滋阴凉血,为清补佳品,能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适用于久病耗津、劳神伤液、老年阴亏导致的阴虚火旺者。虚劳骨蒸、潮热盗汗、骨软脚弱者更为适宜。
10、鲈鱼
鲈鱼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鲈鱼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
春天的养生与保健?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天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因为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也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 吃:多甘少酸是春季饮食原则 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在“补”的问题上,健康人完全可以不用进补,而有慢性病的人则可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及时咨询医师进行辩证调治,这样既能控制旧疾,还能预防新病,或在医师指导下以各种参进行调养,增强体质,但千万不要滥用补药。中医专家介绍,眼下人们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药补不如食补,补脾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等。 穿:春捂四原则 中医养生之衣篇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天,人就和植物一样开始复苏,可春天正是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加上春天时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人也就很容易患病。所以,在穿衣上中医讲究养生防病应当“春捂”。 中医专家介绍,“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而“春捂”的时期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捂得过厚、过紧,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 睡:睡个午觉防春困 经过漫漫寒冬,人体阳气消耗不少。初春时阳气升发不足,人就感到非常困乏。如果出现“春困”现象,就要注意自我调节。 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肝火上扰容易影响脾胃功能,从而为消化道疾病敞开大门。同时不要因为“春困”而睡懒觉,应适应春季,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其次,克服春困可从饮食调理入手补气、补阳。中医讲究“春夏补阳,秋冬补阴”,而补阳药补不如食补。专家认为,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食龙眼肉也可补脾气,多食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行:开春运动有“良方” 中医养生之行篇 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江河、湖边的空气里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着一种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运动地点选择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状态,越练越精神。所以春季运动首先要在室外。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选择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运动,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另外,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才好。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