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惩罚时:首先,让他300个下蹲。把他的双手用包装绳反绑起来,既不要太松,也不能太紧。然后,让他到墙角去罚跪,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其间,不允许乱动,乱动一下,就用藤条打一下手臂。1-2个小时之后,让他站起来,到自己卧室的床上趴着等着打屁股。当他趴好之后,用另一根包装绳隔着袜子把他的脚捆起来,因为隔着袜子,所以可以适当捆紧一点。脱下他的裤子,开始打屁股。按照严重性20—200不等,依此类推。
3 惩罚后:让他在床上趴1个小时,反省错误。把他带到家里的客厅,要求他在客厅中间站着认错如果他认错,而且态度还不错的话,。最后,让他写一篇500字的检讨。
在惩罚后的1个月,每天早晨跑步3公里,。不许玩电脑,不许看电视
我们都知道男孩子比女孩子更调皮,这让很多儿子的父母很担心,很多时候他们调皮,父母的提醒、劝说、推理,甚至责骂都无济于事,他们还是怎么办。那么,如何惩罚男生呢?
怎么惩罚男孩子?1、逻辑惩罚。大人更善于思考,所以我们首先要想想孩子作恶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孩子的这种自毁行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身体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标准,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责备、责骂,而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2、父母要狠。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心软,他们的话已经放在那里了,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最后都是让孩子表现出来,以免“心软”耽误教育时间。
3、让孩子承担后果。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错误,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
4. 执行后果。如果在说明情况后,孩子仍然重复之前的错误动作,那么父母应该兑现他的话,让他知道你说的话就做。一旦意识到了父母的心理底线,孩子就会在行动之前仔细考虑,从而避免或遏制他的错误行为。
5、在家中设立“惩戒区”。爱搬家的男孩会在屋子里乱跑,经常被撞到,父母表示会通过哭闹来让父母妥协,大多数妈妈在妥协过一次孩子之后会再次“打脸”。所以当男孩犯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去“惩罚区”站着或坐着接受惩罚。
6、不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男孩的教育,不要太咄咄逼人,更不要说骂人了。如果情绪激动,父母需要先平复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再进行沟通。这样,父母可以更有效地贴近他们的心。如果男孩已经关闭了他的心,那就很难了。让他们敞开心扉并不容易。
7. 为您的孩子制定规则。 “没有规则,没有规则。”这句话有很多道理。父母需要用遵循规则的概念来设置它们。要让孩子知道玩完玩具后,需要合理的组织和分类,这是必须要做的,不做就是违反规则。因为他打破了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可以禁止他玩玩具两天,给他这么一个明确的量化上去,让规则在他的脑海中清晰的建立起来。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