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豆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但各有其名,有叫“豆腐脑”的,有叫“豆花儿”的,而太原人把这种豆浆经凝固剂点浆后形成的固状物叫“老豆腐”。
按照“老豆腐”其实又嫩又软,吃食遍布全国,都差不太多,形状也大同小异。太原的“老豆腐”之所以与其他地方不同,那是因为除了豆腐本身外,还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粉汤。
这种粉汤其实是“老豆腐”的浇头,其讲究也都在这浇头上。这种粉汤是用粉面勾芡而成的,色深而味重,里面煮有粉条、黄豆瓣、海带丝、黄花菜,还有的放有腐竹、豆芽菜等。
在白白的“老豆腐”上为什么要再浇上这种粉汤呢?其实,这种粉汤主要是起着色、起糊作用。
因为单单一碗老豆腐,色调纯白单一,看上去稀汤寡水的,太原人的吃食普遍“口重”,讲究“色”要浓,“味”要重,在白豆腐上再浇上粉汤,色泽就丰富了,也有了嚼头,色香味俱全,看着就馋人,令人食欲大增。
要问哪家的老豆腐好吃,太原人会告诉你说“你家楼底、你单位楼底”,的确,每家豆腐老摊都有自己的真爱粉。
太原正宗的老豆腐是不放卤的,老板会用扁扁的做拨鱼儿的那种胖胖圆圆的片片将嫩嫩的豆花一层一层削出来。白白的豆花上再浇一些绿色的韭花和红色的辣椒,清清爽爽融于口。
比起北京色泽发黄的质地的豆腐脑,就是用卤也遮不住豆腥味儿。
如果要寻大店,那就找老字号“六味斋”吧。
在太原市有这样的老话和说法:“杏花村里老白汾,太原城内六味斋”、“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市中心的柳巷商业街是人气最高的,是那种古香古色的百年老店,虽然是名店,但是分量还是给得非常足,让人吃起来相当过瘾。
早晨一碗热呼呼的老豆腐,再把油条使劲摁进去蘸着丢进嘴里,幸福啊。
山西刀削面、碗团山西刀削面是一种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据传山西刀削面是马柴绍发明,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招待亲友的必备佳品。
稀饭+馒头+咸菜
目的地:家里的餐桌上
推荐理由:小编特别喜欢喝姥姥熬的稀饭,稠稠的,里面有小米、绿豆,一次要喝两三碗,馒头能吃两个,因为有自己腌制的咸菜做搭配,味道简直太棒了。妈妈说,小编太好养活了!小编也这么觉得,哈哈。只有在姥姥家才会胖的我,因为工作很忙,机会也越来越少了。马上要中秋节了,记得常回家看看!
老豆腐+麻叶
目的地:街边早点摊
推荐理由:麻叶就是油条,小编一度习惯叫麻叶。麻叶要少吃,据说有不良商家会添加矾,容易导致人老年痴呆。老豆腐很营养,由黄豆所制,小摊的店主要早晨四五点起床点卤水,才能有热乎乎的新鲜的老豆腐供给每日匆忙的上班族和学生党。老豆腐都涨价了,小时候5毛一碗,现在一般是2块一碗,麻叶也有1块5根,涨到了现在的1块1根,真是时光飞逝,物价飞涨哦!
头脑+烧麦
目的地:清和元
推荐理由:太原小吃“头脑”,是由傅山发明,为孝敬母亲所研制。“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现在,为了更加便捷,只有很多的老太原人,常去喝头脑,年轻人都习惯去路边买杯豆浆加鸡蛋灌饼。
羊杂割+油酥饼\麻花
目的地:郝刚刚羊杂割店
推荐理由:太原喝羊杂割的店有很多,最为出名是的郝刚刚羊杂割和鼓楼羊杂割,都是太原市民常去吃羊肉汤的地方,老太原人喝羊肉汤喜欢加麻花或者油酥饼,把麻花或者油酥饼泡进羊汤里,吃一口,爽爽的!尤其是冬天,热乎乎喝上一碗,能量满满。
丸子汤+烙饼
目的地:南肖墙丸子汤
推荐理由:很多老人喜欢炸一锅丸子,熬一些骨头汤,放在冰箱里,每天早晨加一些鸡汤或者排骨汤,把丸子放进去,很快就可以做好一家人的早餐,方便快捷,还很美味。南肖墙丸子汤是太原人尽皆知地喝丸子汤的地方,3块5一碗丸子汤,喝着味道很鲜,加上烙饼吃,一顿热乎乎的早餐,一整天感觉都很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