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夸张宣传不可信
有一些家长被“包治自闭症”的口号吸引,结果不光浪费钱,还耽误了孩子的宝贵时间。
现在对于自闭症的病因没有明确的定论,何谈包治?长期接触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和老师都明白,没有治愈,只有提升自理能力、言语、社交等,更靠近普通孩子。
那些宣传夸张的机构不过是抓住了家长对孩子急于求好的心理,有些事情其实急不来的,这样只会有害无益。家长担忧、焦虑、痛苦、迷茫,而市面上又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疗法”和效果保证,太容易让人冲动。
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多收集信息,而非听信一家之言,千万不要让你的焦虑情绪干扰到理性的决策。
02 / 机构资质很重要
目前许多私营自闭症康复机构是无审批、无监管,老师资格无认证,培训效果难明确等问题由来已久,这类机构在监管上是空白的;而自闭症康复行业鱼龙混杂的现状也令人堪忧。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自闭症康复机构都是民营非企业性质的,大家在了解机构情况的时候,可以去查证该机构的资质,是否有民政局颁布的登记证书。
其次可以查看一下该机构是否是当地残联的定点机构,如果是当地残联的定点机构则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并且结合各地政策的不同,补贴还会有相应的增加。
03 / 专业的师资团队
不论是合法资质的机构还是边缘机构,都有师资短缺的问题。由于自闭症患儿不断增多,专业师资人才跟不上;许多机构因而降低了招聘老师的要求,招聘老师以幼师或高中毕业为主,通过短暂培训后让老师自己摸索和成长。
自闭症康复这个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真正系统专业学习过如何康复从业人员不多,那些所以专业从事康复几十年的有些不靠谱毕竟中国自闭症从发现到现在才三十多年,中国第一家机构成立才二十多年,如果有写二十多年的资历的特教老师,我们应该在心中打上一个问号。
家长应该向机构了解师资的专业及相关背景,自闭症康复的老师应该具有“康复治疗、特殊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等相关专业背景”,其中康复治疗、特殊教育专业最佳。同时要通过沟通判断老师是否专业,有没有爱心和耐心。
04 / 规范的教学程序
专业的机构必须要有科学系统的专业评估方法和测试,对每个孩子进行能力评估,掌握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
机构有完善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其中以半日制、时段制的训练较好,全日制上课时间长,容易使自闭症患儿身心疲惫,从而影响康复效果,缺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也不利于患儿的成长。),系统的个人干预方案。所以家长应了解机构从预约报名到安排入训的整个程序,并了解程序是否规范,教学模式及其安排是否妥当。
如果选择的机构既没有教学计划、也没有数据记录,机构的老师对孩子的课程也没有完整的执行计划,孩子上课可能全凭老师的经验,这样的教学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05 / 科学的训练方法
正规合法的机构都会采用科学证明确实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不会盲目开展一些未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美国及香港台湾最常用和最实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ABA、地板时间、感统训练、结构化教学等,自闭症患儿的训练要注重社会性发展,所以开展小组训练、社会性融合教育及社会实践课程就尤为重要。
所以家长应该了解机构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并要了解这些方法是否为常规和通用的,如果连方法的名称都没听过,甚至无法理解该方法的教学原理,那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06 / 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自闭症患儿也是非常重要的,NGO注册需要250平米以上的合法固定场地,并且要有3年以上租赁合同(这是为了稳定办学)。
许多私营机构达不到这个要求,办学场地面积小,环境拥挤且无序,个别辅导室也非常狭窄,小孩在辅导室感觉会很压抑,这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稳定性都极为不利。
有些机构还经常搬家换地方,不能提供稳定的教学场地,同时教学的设备和硬件设施不完善。
优质的机构都会有良好秩序和温馨的环境,还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家长要实地参观考察机构,看看教室是否宽敞明亮,布局是否整洁,如果感觉比较温馨的环境那就比较好。
07 / 机构的学生数量
好的机构都会有稳定的生源,且有良好的家长口碑,所以通常学生都要排队入训。考察机构时要了解机构的生源是否稳定,如果机构学生少且流动性大,说明机构的教学质量无法吸引家长。如果一个机构没什么学生,建议家长不要冒险让孩子去做实验品。
上海咏欣心理咨询中心,他们是专业做孩子感觉统合训练的,一对一,而且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案,老师也很专业。老师是专业、经验丰富的感统训练师和心理咨询师。就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在那里给她的孩子做感统训练的,有两个月了,效果还挺明显的。那么为什么自闭症人士的自言自语会成为一个问题呢?因为一般的孩子能控制自言自语的模式,随时开启,随时关闭。
然而自闭症孩子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不受控制的防护机制,让他能聚焦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导致他无法写作业、无法和同学沟通、无法听从指令。
在一个网上论坛里,这些成人自闭症患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自言自语让我放松,这样我能把事情想清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然的话,想法就像浆糊一样糊在我脑里。
我每时每刻都要讲话,除非房间里挤满了人,让我感到窒息。
我尽量在独自一人时才自言自语。然而有时候即使周围有人,我也把想法讲了出来,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可想而知,减少自言自语非常难以操作,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个感官刺激——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强化物。
感觉爽。
跟我们挠痒、拨头发一样。
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是为了博得关注、或者逃避任务。
但今天讲的一套方法,主要针对在没有其他人、没有任务指令时都会自言自语的孩子。
第一步:角色扮演
嘴部紧闭或微张,不发出声音
什么叫“用嘴巴说”:
嘴巴一张一合,发出声音。
简单的解释之后,开始角色扮演。
爸爸安静地坐着。
妈妈问孩子:“看爸爸,他在说话吗?”
“没有。”
“对了!因为他的嘴巴是闭着的,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指指爸爸和图片中人的嘴)
妈妈再问:“其实爸爸没有在嘴上说,而是在——” (指指文字)
“心里说。”
“很好!这也叫作‘思考’,去问问爸爸在思考什么?”
孩子问了,爸爸要给一个有趣的答案,例如孩子着迷的东西。
随时可以抓住孩子,问他在干什么,是“用嘴巴说”还是“在心里说”。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分辨讲话出不出声的两种状态。
第二步:生活情境教学
若看到他在安静地待着,你可以夸奖他:“哇,宝贝好安静啊,这样妈妈就可以专心看书了,真开心。”
若看到他在自言自语, 可以先问:“你在说什么?”
他回答后,你可以愉快地评论:“原来在说这个呀,好有趣。但是讲得太大声了,可以在心里说。”
为了让他体会到受干扰的滋味,不妨趁他看电视时,大声地唱歌。
如果他表示抗议了,马上收声:“那好吧,我在心里唱。”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感受出声与不出声对周围人的影响。
第三步:视觉提示
出示“用嘴巴说”的图片,孩子越是讲得带劲,你越是表扬他。
出示“在心里说”的图片,自己也把嘴闭上,指指他的嘴示意他把嘴闭上,用沉默而夸张的方式给他鼓掌。
这是要培养他,见到不同的图片就做出不同的行为。
因为自闭症孩子对视觉提示更敏感,而且非言语提示不会打扰到周围的同学。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使用顶级的强化物!
因为你在对抗的是非常强大的敌人——本能。
让自闭症孩子停止自言自语,就和让小岳岳减肥、让于谦戒烟、让郑爽不咬嘴唇一样难。
第四步:设置一个小目标
在学校环境下,孩子的长远目标是连续45分钟保持安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首先要由短一点的时间开始。
假设孩子平时每3分钟就会自言自语,那么把第一个小目标设为2分钟。
如果2分钟内孩子很安静,立即给一个强化;如果没有,立即重启计时器。
然后根据孩子的进步,逐渐延长时间,到3分钟、5分钟、8分钟。
在提高难度的时候,有的孩子会产生抗拒心理。
一个美国老师分享的小窍门是:每增长一次时间间隔,就称为晋级成功,天花乱坠地夸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第五步:代币系统
在课堂上,隔几分钟就给一个实物奖励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不妨与代币系统一起使用。
在规定时间里,孩子若没有自言自语,则获得一个代币,可以是一个印章,可以是一颗星星,可以是一个勾。
跟孩子商量好,多少个代币可以兑换什么奖品。
奖品是方便可行的强化物,最好是下课或放学能立即实现的,例如喝一口可乐、看一分钟光头强、买一张宠物小精灵卡片。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尽量让孩子每天都可以拿到奖励,而不是故意把目标设得遥不可及。
总结一下,减少自言自语就好比大禹治水,要“疏”,而不是“堵”。
强行让他“安静”是“堵”,让他“在心里说”是“疏”。
更别忘了要圈定一些自由讲话时间,并告诉他原因:现在你周围没有人,而且这不是上课时间,可以说出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