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点:清热药
一、概述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的作用。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的虚实。若里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 溏 慎用苦寒药物宜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1.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甘寒,清热泻火力强,并能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温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本品善清肺热,常与麻黄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善清胃火,与升麻、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头痛,可与川芎同用。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湿敛疮。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宜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2)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润肺燥,能治肺热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热。本品滋阴降火,常与黄柏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治阴虚内热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如增液汤。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
【比较】石膏与知母二药,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常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还能收敛生肌知母则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常用于阴虚火旺证。
3.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 痈 吐脓热淋涩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此外用于中期引产。
5.淡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6.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
(1)热病心烦。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如栀子豉汤。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如茵陈蒿汤。
(3)血淋涩痛。常配车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热吐衄:配黄芩、黄连、黄柏同用,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
(5)目赤肿痛。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如栀子汤。
(6)火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 溏 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眩 晕,目珠夜痛。可单用,也可配伍应用。
(2) 瘰 疬 , 瘿 瘤。可单用煎服或人复方用。
(3)乳 痈 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8.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 眩 晕肠燥便秘。
三、清热燥湿药
1.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可单用或入复方。
(3)血热吐衄。用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黄,如大黄汤。
(4) 痈 肿疮毒。常与黄连、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胎动不安。有清热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湿热泻 痢 。为治疗泻 痢 的要药,与木香同用以调气行滞,如香连丸或配葛根、黄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连汤。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力强,可用治多种热毒病证。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
(4) 痈 肿疖疮,目赤牙痛。治胃火炽盛牙痛,可与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证,常与麦冬等同用。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3.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本品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常用治湿热带下、热淋。
(2)湿热泻 痢 ,黄疸。善除大肠湿热以治 痢 ,配白头翁、黄连等,如白头翁汤。
(3)湿热脚气,痿证。治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等证,常配苍术、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比较】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多种湿热与热毒病证。但黄芩善清上焦热邪,并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证,兼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可用于血热出血与胎热不安等证黄连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尤强,并善清中焦热邪,并善泻心火、清胃火,为治心、胃火热证常用之品黄柏善清下焦热邪,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并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证。
4.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主治病证】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 痢 ,止带,明目。
6.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病证】湿热泻 痢 、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 藜 芦。
7.白鲜皮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四、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 疔 疮。为治一切内 痈 外 痈 的要药。还可用治肠 痈 、肺 痈 。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如银翘散。也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如清营汤。
(3)热毒血 痢 。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之效。单用浓煎有效,或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2.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疮毒, 瘰 疬 痰核。本品有“疮家圣药”之称。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银花等相须为用,如银翘散。
(3)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较】金银花与连翘二药,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相须为用,治疗 痈 肿疮毒、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但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 痢 ,还可用于热毒血 痢 证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能消 痈 散结,为“疮家圣药”,并可治 瘰 疬 痰核。
3.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4.大青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疮, 痄 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肿。
5.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痄 腮,丹毒, 痈 肿疮毒。
6.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7.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8.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1) 痈 肿 疔 毒,乳 痈 内 痈 。为清热解毒、消 痈 散结之佳品,为治疗乳 痈 要药。可治 痈 肿 疔 毒、肠 痈 、肺 痈 和咽喉肿痛。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治黄疸可配茵陈、栀子等,治热淋可配金钱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痈 肿疮毒。
11.鱼腥草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 痈 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 痈 吐脓,肺热咳嗽。本品以清肺热见长,又具消 痈 排脓之功,故为治疗肺 痈 之要药。还可用治肺热咳嗽。
(2)热毒疮 痈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
(3)湿热淋证。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可与黄芩、马勃等配伍应用。
(2)痰盛咳喘。常与桑白皮、桔梗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14.马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5.白头翁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
【应用】
(1)热毒血 痢 。本品为治热毒血 痢 良药,如白头翁汤。
(2)疮 痈 肿毒。
16.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 痢 。
17.鸦胆子
【功效】清热解毒,止 痢 ,截疟,腐蚀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O.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人煎剂。治疟疾,每次lO~15粒治 痢 ,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
18.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19.熊胆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弓l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五、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热人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常用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如清营汤也可用治血热出血证。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 溏 者不宜使用。
2.玄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治温病热入营分,如清营汤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 谵 语,如清宫汤。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治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如增液汤。
(3)目赤咽痛, 瘰 疬 ,白喉,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 溏 者不宜服用。反 藜 芦。
【比较】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但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证生地清热凉血作用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治血热出血,可与生地黄、赤芍等配伍。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4.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肿痛, 痈 肿疮毒。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瘢 瘕 腹痛,跌打损伤。多配入复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使用。反 藜 芦。
【比较】牡丹皮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特点,血热、血瘀所致的病证常相须为用。同可用于治疗热人营血,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 癜 瘕 ,跌打瘀肿, 痈 肿疮毒等证。不同的是,牡丹皮兼辛味,清热凉血并能清透阴分伏热,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及肠 痈 腹痛等证。而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强,血滞诸证尤为多用,并能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5.紫草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煎服。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 溏 者忌服。
6.水牛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温病高热,神昏 谵 语,惊风,癫狂血热妄行斑疹,吐衄痈 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六、清虚热药
1.青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常与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退虚热,除骨蒸,常配秦 艽 、鳖甲、知母等。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本品有截疟与解除疟疾寒热之功,可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2.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清虚热,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
(4)内热消渴。本品泻热而止烦渴,须与生地、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
【比较】丹皮与地骨皮二药,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人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 痈 、 痈 疡肿毒等证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4.银柴胡
【功效】退虚热,清 疳 热。
5.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 疳 热,清湿热。
【比较】黄连与胡黄连二药,均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可用于湿热泻 痢 。但黄连为毛 茛 科植物的根茎,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并长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以及心、胃火热证等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长于退虚热,除 疳 热,可用于阴虚发热与小儿 疳 积证等。
一、银耳冰糖羹作法:银耳10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去蒂,拣净残渣,用凉开水泡浸至膨胀变松。再将银耳,冰糖放砂锅中,加水适当,用慢火烧煮10分钟,至银耳松烂,料汁稠时即成。当晚点服用,每天晚上1次。
作用:可以滋阴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肺阴不够而致的干咳少痰,不容易咳出,阴润肺,止咳化痰。
二、萝卜茶作法:萝卜100克,荼叶5克,荼叶再加开水闷泡5分钟,取汁萝卜清洗,切成片,置锅中煮熟,倒进茶渍就可以。每日2剂,不拘小节时温。
作用:具备清热化痰,行气健脾开胃的作用。适用于咳嗽有痰,纳食不香等。此茶原材料容易制做
三、葱梨汤作法:葱根(连须)7根,鸭梨1个,冰糖9克,加水煎制。吃梨,饮汤。每日2次。
作用:此方具备清热解毒疏风的作用。适用于风寒风热型干咳,干咳频剧,喉燥咽喉痛,咳嗽有痰难受等症。
四、沙百鸭汤作法:北沙参50克,百合花30克,鹅肉200克,葱,姜,食盐各适当。将沙参,百合花切成片鹅肉切一小块,放葱,姜等,加食盐,加水适当共熬汤,至鹅肉熟就可以。食鹅肉,饮汤。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作用:可以滋阴清热,止咳润肺。适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干咳,血痰难受,痰里有血等症。也可以作为结核病阴虚证侯显著的病人平常饮食疗法之品。
五、杏梨茶作法:杏仁10克,大鸭梨1个,冰糖少量。将甜杏仁去皮尖,粉碎鸭梨红枣去核,切片加适度的水同煮,待熟加冰糖令溶。代茶饮用,随时随地饮。
作用:此茶能止咳润肺,适用于躁热型急性气管炎,干咳。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定义4 鼻衄·肺经风热证的症状5 证候分析6 鼻衄·肺经风热证的治疗 6.1 治法6.2 方药治疗6.3 外治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6.4.2 推荐食疗方 6.5 针灸治疗 6.5.1 针刺 6.5.1.1 方一6.5.1.2 方二 6.5.2 耳针疗法 6.6 注意事项及护理 7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8 鼻衄的预防9 关于鼻衄10 参考资料附:1 治疗鼻衄·肺经风热证的穴位 1 拼音bí nǜ ·fèi jīng fēng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衄·肺经风热证(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经风热,以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1]。
4 鼻衄·肺经风热证的症状鼻燥衄血,点滴而出,血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兼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2][3][4][1][5]
5 证候分析
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鼻为肺窍,肺内积热,耗伤肺阴,血热妄行,上循清窍,热邪灼伤鼻窍脉络,则鼻燥衄血。气热则血热,血热则血色鲜红。邪热在表,故出血不多,点滴而出。若风热上受,表卫受遏,则身热咽痛。肺气上通于鼻,肺热盛,伤及肺津,则口鼻干燥、咳嗽痰少。热邪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痰少。舌尖边红,脉数为肺脏有热,邪热在表,故脉浮。[2][3][4][5]
6 鼻衄·肺经风热证的治疗6.1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2]。
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5]。
6.2 方药治疗可用桑丹泻白散加减治疗[6]。
可用桑菊饮[备注]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苇根清热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2]
可用桑菊饮[备注]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甘草、薄荷、芦根加丹皮、白茅根、山栀炭等进行治疗:方中以桑菊饮清热宣肺,丹皮、白茅根、山栀炭凉血止血[5]。
6.3 外治对鼻出血的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下来。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3]。
(2)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水袋、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血液遇寒凉而凝泣,流动减缓,故可减其涌溢之势,而达止血目的。[5][2]
(3)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上星、囟会),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5][2]。
(4)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本法有引热下行减少上炎的作用,而协助止血。[5]
(5)香墨浓研,滴入鼻中。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5]。或可用滴鼻灵或1%~3%麻黄素液等滴鼻,也有协助止血作用[5]。
(6)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5]
(7)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6]。
(8)因外伤所致的鼻沥血,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6]。
(9)可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3]。
(10)可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3]。
(11)可将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5]
(12)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5]。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法[5]。
6.4 饮食疗法6.4.1 推荐食材鼻衄·热邪犯肺证患者建议食用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芦根、芦笋等[4]。
6.4.2 推荐食疗方[4]
1.芦根茶(《偏方大全》):芦根100g切小段,鲜萝卜200g切小块,葱白7茎,青橄榄7个拍碎,再加入适量水,煎汤代茶饮。
2.桑叶止血茶(《圣济总录》):桑叶焙干研末,5g,绿茶3g,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煮。
3.薄荷粥(《医余录》):鲜薄荷30g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熬取汁,粳米100g洗净,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粥,最后加入冰糖、薄荷汁。
6.5 针灸治疗6.5.1 针刺6.5.1.1 方一[2]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少商、迎香、风池、合谷、孔最穴。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泻肺热。风池疏风清热。孔最为手太阴经郄穴,善治鼻衄。
随证配穴:咽喉痛、咳嗽、发热者,加尺泽、天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迎香点刺出血。
6.5.1.2 方二取迎香、合谷、风府、上星等穴为主。加少商。艾灸涌泉、隐白。[7]
6.5.2 耳针疗法取内鼻、肺、上屏尖、额等穴,中等 *** [7]。
取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捻转1~2min。每日1次。[2]
6.6 注意事项及护理鼻衄病人情绪多较烦躁、紧张,因此,要安定病人的情绪,使其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5]。止血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5]。
遇有活动性出血病人,要首先制止其出血,然后才做必要的检查,以寻找出血原因,审因论治[5]。必要时请其他科会诊[5]。根治引起鼻衄的内科疾病[5]。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6]。
对出血病人,一般可采用半卧位,既有助于止血,又便利于医生检查、操作[5]。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2]。
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2]。
7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鼻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4]。
鼻衄禁忌饮食辛燥 *** 的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5]。
8 鼻衄的预防要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5]。
天气干燥时,饮服清润饮料;避免进食辛辣燥热食物[5]。
在情志调节方面,尤忌暴怒[5]。
除此要去除挖鼻习惯,避免鼻部损伤[5]。
9 关于鼻衄鼻衄(nose bleeding[1];epistaxis[8][9])为病证名[6]。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7]、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3]。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2]。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