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比较晚,大概18个月时会;(因没有人带小孩,换环境和换带他的大人比较多)
小孩有几次被从床上掉到过木地板或者瓷砖上过,但当时都有大声哭;
到现在不会讲话,只会说大人听不懂的话:如:啊呀咦,嘎嘎,来来,嗯妈等等;叫他以前一直都不理;最近叫他偶尔会理大人,或者抬头看一下大人
上个月在上海复旦儿童医院和苏州儿童医院查有自闭症;但没有在这两家医院做脑部CT以及核磁共振,一年前在老家做脑部CT,没有问题。
2:还是大夫您建议我们没有必要再做CT以及核磁共振,需要尽快直接去离我们比较近的上海找一家康复
培训
纠正的医院更可行。您能介绍哪一家吗?
那么为什么自闭症人士的自言自语会成为一个问题呢?因为一般的孩子能控制自言自语的模式,随时开启,随时关闭。
然而自闭症孩子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不受控制的防护机制,让他能聚焦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导致他无法写作业、无法和同学沟通、无法听从指令。
在一个网上论坛里,这些成人自闭症患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自言自语让我放松,这样我能把事情想清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然的话,想法就像浆糊一样糊在我脑里。
我每时每刻都要讲话,除非房间里挤满了人,让我感到窒息。
我尽量在独自一人时才自言自语。然而有时候即使周围有人,我也把想法讲了出来,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可想而知,减少自言自语非常难以操作,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个感官刺激——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强化物。
感觉爽。
跟我们挠痒、拨头发一样。
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是为了博得关注、或者逃避任务。
但今天讲的一套方法,主要针对在没有其他人、没有任务指令时都会自言自语的孩子。
第一步:角色扮演
嘴部紧闭或微张,不发出声音
什么叫“用嘴巴说”:
嘴巴一张一合,发出声音。
简单的解释之后,开始角色扮演。
爸爸安静地坐着。
妈妈问孩子:“看爸爸,他在说话吗?”
“没有。”
“对了!因为他的嘴巴是闭着的,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指指爸爸和图片中人的嘴)
妈妈再问:“其实爸爸没有在嘴上说,而是在——” (指指文字)
“心里说。”
“很好!这也叫作‘思考’,去问问爸爸在思考什么?”
孩子问了,爸爸要给一个有趣的答案,例如孩子着迷的东西。
随时可以抓住孩子,问他在干什么,是“用嘴巴说”还是“在心里说”。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分辨讲话出不出声的两种状态。
第二步:生活情境教学
若看到他在安静地待着,你可以夸奖他:“哇,宝贝好安静啊,这样妈妈就可以专心看书了,真开心。”
若看到他在自言自语, 可以先问:“你在说什么?”
他回答后,你可以愉快地评论:“原来在说这个呀,好有趣。但是讲得太大声了,可以在心里说。”
为了让他体会到受干扰的滋味,不妨趁他看电视时,大声地唱歌。
如果他表示抗议了,马上收声:“那好吧,我在心里唱。”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感受出声与不出声对周围人的影响。
第三步:视觉提示
出示“用嘴巴说”的图片,孩子越是讲得带劲,你越是表扬他。
出示“在心里说”的图片,自己也把嘴闭上,指指他的嘴示意他把嘴闭上,用沉默而夸张的方式给他鼓掌。
这是要培养他,见到不同的图片就做出不同的行为。
因为自闭症孩子对视觉提示更敏感,而且非言语提示不会打扰到周围的同学。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使用顶级的强化物!
因为你在对抗的是非常强大的敌人——本能。
让自闭症孩子停止自言自语,就和让小岳岳减肥、让于谦戒烟、让郑爽不咬嘴唇一样难。
第四步:设置一个小目标
在学校环境下,孩子的长远目标是连续45分钟保持安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首先要由短一点的时间开始。
假设孩子平时每3分钟就会自言自语,那么把第一个小目标设为2分钟。
如果2分钟内孩子很安静,立即给一个强化;如果没有,立即重启计时器。
然后根据孩子的进步,逐渐延长时间,到3分钟、5分钟、8分钟。
在提高难度的时候,有的孩子会产生抗拒心理。
一个美国老师分享的小窍门是:每增长一次时间间隔,就称为晋级成功,天花乱坠地夸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第五步:代币系统
在课堂上,隔几分钟就给一个实物奖励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不妨与代币系统一起使用。
在规定时间里,孩子若没有自言自语,则获得一个代币,可以是一个印章,可以是一颗星星,可以是一个勾。
跟孩子商量好,多少个代币可以兑换什么奖品。
奖品是方便可行的强化物,最好是下课或放学能立即实现的,例如喝一口可乐、看一分钟光头强、买一张宠物小精灵卡片。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尽量让孩子每天都可以拿到奖励,而不是故意把目标设得遥不可及。
总结一下,减少自言自语就好比大禹治水,要“疏”,而不是“堵”。
强行让他“安静”是“堵”,让他“在心里说”是“疏”。
更别忘了要圈定一些自由讲话时间,并告诉他原因:现在你周围没有人,而且这不是上课时间,可以说出声来。
上海唯一一个自闭症就业者的名字叫顾荐栋,小名栋栋,自小被诊断为自闭症。2012年9月,在解放日报和上海图书馆的共同推动下,他来到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工作。2013年9月,时年21岁的他与上图的服务外包公司正式签约,成为图书管理员,实现了沪上自闭症者就业零的突破。
身穿蓝大褂工作服,手戴白手套,蹲在地上熟练地将图书码齐,再根据书脊上的编号比对,将其插在应放的位置。看起来,他和任何一位图书管理员并无二致。附近的读者都在专心地挑书看书,谁也不会多看他一眼。
栋栋被确诊自闭症时,不满6岁。此前,他一直被家人误认为“耳聋”,既不会说话,也不好好吃饭,不愿与人对视、无法交流。一次在儿童医院,一位专家对他看了又看,有些吃不准:“不会是自闭症吧?和国外资料中介绍的很像。”经人介绍,栋栋父母带着他去国内著名自闭症治疗专家、南京脑科医院教授陆汝文教授那里,很快确诊。
四年半前,栋栋即将从一所特殊的职业学校毕业,面临着就要待在家里的窘境。最常接触的人群,除了家人,就是自闭症同伴。成年自闭症者就业,历来是世界难题。但根据国外的经验,他们做图书管理员、超市理货员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幸运的是,经解放日报成功牵线后,上海图书馆向他敞开了友好的大门。
上海市孤独症工作委员会主任萧志华称:“据我们了解,上海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就业的自闭症者,栋栋仍然是唯一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