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的胆红素大部分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运至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胆红素增高见于:
(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胆囊炎、胆石症等;
根据你所提供的检测结果来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偏高。是胆囊有问题,并不是严重偏高,只是偏高 其他指标正常的化不是很大的问题,可以参考中医调理治疗一下。胆囊壁毛糙但胆囊壁没有明显增厚的情况说明有轻度的胆囊炎症但不是很严重楼主大可放心,平时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一些辛辣肥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中药方面可以吃些舒肝利胆的药物,如鸡骨草胶囊或舒肝利胆片!
补充:“B”超发现胆嚢粘膜稍毛糙,是否算病。应该看你有否右上腹胆嚢区不适、隐痛,并影响到饮食否。如果没有上述不适,即胆嚢粘膜毛糙只能作为参考,定期随访、观察。不作为病的处理。如果临床症状加重,那么胆嚢粘膜毛糙可以参考为疾病。就得进一步到医院检查。
总胆红素高是什么原因?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肝炎时为什么会发生黄疸?
在胆红素(胆汁成分)的代谢过程中,肝细胞承担着重要任务。首先是衰老红细胞分解形成的间接胆红素随血液循环运到肝细胞表面时,肝细胞膜微绒毛将其摄取,进入肝细胞内,与Y、Z蛋白固定结合后送至光面内质网中,靠其中葡萄醛酸基移换酶的催化作用,使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色素I、II混合物);在内质网、高尔基氏体、溶酶体等参与下直接胆红素排泄到毛细胆管中去。可见肝细胞具有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功能。
当患肝炎时,肝细胞成为各种病毒侵袭的靶子和复制繁殖的基地,在机体免疫的参与下,肝脏大量细胞功能减退,受损坏死,致部分直接、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 34.2umol/L)把眼巩膜和全身皮肤染黄,形成黄疸。
有黄疸就是肝炎吗?
有黄疸不一定就是肝炎。因为: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贫血、溶血,使血内间接胆红素过剩,造成肝前性黄疸。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疸。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而肝脏酶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尔伯特(Gilbert)氏病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所造成。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及伤寒等,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出现黄疸。严重心脏病患者心衰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肝性黄疸。
由此可见,只要是血中间接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的浓度增高,都可以发生黄疸,肝炎仅是肝性黄疸的原因之一。遇到黄疸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体征、实验室检查、肝活体组织检查、B超及CT等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找出黄疸的原因,千万不要一见黄疸就武断地诊断为肝炎。
无黄疸就不是肝炎吗?
因为从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多方面观察,有黄或无黄只是症状不同,其本质仍是肝炎。
肝炎有无传染性并非由黄疸的有无和轻重来决定,而是与有无病毒血症的存在和病毒是否正在复制、血和肝脏内复制指标是否明显有关。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只要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e抗原(HBeAg)、去氧核糖核酸聚全酶(DNAP)及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NA)等阳性持续存在,不管临床上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它们对易感者的传染性是完全一样的。实验证明,乙肝表面抗原有e抗原双阳性的血清稀释到千万分之一时仍有传染性。这说明只要e抗原阳性,不论有黄无黄,都有传染性。
从临床表现看,无黄疸型与黄疸型肝炎基本相似。只是无黄疸型肝炎发病隐袭,症状轻微,经过缓慢,这是因为患者免疫应答相对轻,所致肝细胞损伤程度及广度比黄疸型较轻微。
为什么有些黄疸病人尿黄而大便变白?
正常人血中胆红素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游离胆红素,几乎没有结合胆红素。因为在肝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直接从胆道排入肠腔不会返流入血。正常人的尿中有少量尿胆素原和尿胆原,这是来自肠道中的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重吸收入血后有一部分体循环,经肾从尿排出体外。尿中无游离的胆红素,因为游离的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也无结合胆红素,因为在正常人血中无结合胆红素所以尿中也就无此物质。当患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时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经肾从尿中排出,使尿液呈深咖啡色。
正常人粪便中有粪胆素原和粪胆素。因为排入肠道内的胆红素经过还原和氧化变成粪胆素原和粪胆素,大部分从粪便排出使粪便形成黄颜色。当有某些病因使胆汁不能排入肠道时,如胆道梗阻及肝细胞病变时,肠道内则没有胆红素可变成粪胆素原及粪胆素,这时大便就成了灰白色。
黄疸可见于哪些疾病?
黄疸是指皮肤与粘膜因胆红素沉着而致的黄染。发生黄疸时,血清胆红素含量常在34.2μmol/L(2mg)以上。
黄疸首先需要与服用大剂量阿的平及胡萝卜素等引起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后二者的黄染多为单纯皮肤发黄而无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亦不增高。此外,黄疸还应和老年人的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后者黄染在内眦部较为明显,球结膜多有凹凸不平的斑块状分布。
黄疸系一症状,常见于以下疾病。
(1)传染病:常见者有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伤寒病、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肝脓肿) 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最为多见。
(2)肝胆和胰腺疾患:如肝脏或胆管的肿瘤、胆囊及胆管炎症或结石,以及胰头癌等。由于压迫或阻塞胆管,影响胆汁向肠道的排泄而发生黄疸。如果胆管完全阻塞,大便可变成灰白色。
(3)中毒性肝炎:肝脏能处理来自胃肠道的毒物、毒素和药物,将之转变为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在处理毒物或毒素的过程中,可以引起肝脏的损害而引起中毒性肝炎。常见引起肝脏损害的毒物、药物有磷、砷、四氯化碳、氯苯(六六六)以及乙醚、氯仿、巴比妥酸盐类、氯丙嗪等。
(4)严重的心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使肝脏淤血肿大或发生了肝硬变,尤其发生肺栓塞时,易发生黄疸。
(5)溶血性黄疸:因某种原因例如错输血型不合的血液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溶血时,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发生黄疸。
(6)对胆红素有先天性代谢缺陷:慢性特发性黄疸、幼年间歇性黄疸。
上述疾病中,临床上以前两项最为多见。
什么是阴黄和阳黄,与胆色素代谢有什么关系?
中医学在《内经》中对黄疸已有初步认识。《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曰黄疸。”黄疸的分类,在《金匮要略》中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以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黄的分类。说明前人通过实践,对黄疸这一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是非常细致的。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症的性质,概括为阳症和阴症两大类,就是现代所说的“阳黄”与“阴黄”。此种辨证,对黄疸的鉴别诊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常血浆中的胆红素(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含量极微,约在1.0mg%以下(黄疸指数在6个单位以下)。如超过2.0mg%(黄疸指数在15个单位以上),则巩膜、粘膜、皮肤出现黄染,称为黄疸。根据血中胆红素增加的质的不同(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还是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可从发病机理上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三种。临床上对这三种黄疸加以鉴别,可有助于治疗。
从中医学对黄疸的病机、色泽、病程和治则来看,“阳黄”似应属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而“阴黄”则属于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如阻塞性黄疸)。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均与“湿”有关。《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前者发为“阳黄”,后者发为“阴黄” 。
“阳黄”为从热化,与脾、胃、肝、胆有关,如功能失常,可导致内湿的生成。热为阳邪盛,正邪相搏而发病快,似属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细胞发炎,不能摄取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加以处理使其变成直接胆红素,加之肝细胞内溶酶体释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间接胆红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如超过2.0mg% ,则巩膜、皮肤黄染。由于间接胆红素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此时透过表皮组织观察皮肤色泽鲜黄如桔色,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阳黄”类,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如常用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其中茵陈含叶酸,对于肝有好处,茵陈主要增加胆汁分泌,有退黄作用;栀子有利胆作用,可降血中胆红素;大黄有促进肠蠕动,不利粪(尿)胆素原的重吸收,而减少肝肠循环。
“阴黄”为湿从寒化。所谓“寒”为机体功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造成,使湿盛阳微,寒湿郁滞脾胃,阳气不振,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发病慢,病程长,似属阻塞性黄疸。由于经肝脏处理的直接胆红素不能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返流入血,此时血中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直接胆红素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初期组织黄染较深,为“阳黄”。随着病程延长,血中直接胆红素持续增高,黄疸进行性加深,在组织中的胆红素可被氧化成胆绿素,皮肤色泽晦暗,则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阴黄”。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为主;若脾虚血亏,则健脾补益气血。
可见,中医学所描述的“阴黄”与“阳黄”分类,从病机、临床表现到治疗等均非常详细。此处从黄疸发生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还是以直接胆红素高为主,以及造成黄疸的原因,与“阴黄”和“阳黄”作一联系,以助进一步研究。但必须指出,“阴黄”与“阳黄”是病变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黄疸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
临床上把皮肤、巩膜和小便黄染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引起的。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黄的,所以会出现黄疸。那么,什么情况下血中胆红素会增多呢?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它们衰老死亡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就会变成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摄取,加工后就变成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由肝脏经胆管做为胆汁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至胆囊,进食时再由胆囊排至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形成尿胆原、尿胆素而排出体外。尿胆素呈黄色,因此大便亦发黄。大肠中的部分尿胆原可被吸收到血液中(称为肠-肝循环),由尿中排出。故在正常下,尿中也有尿胆原、尿胆素。因此 ①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就会增加,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②如果肝脏有病,不能摄取、加工间接胆红素,则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且肝脏有病时,在肝内已经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不能排至胆道,则会逆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增多,发生“肝细胞性黄疸”。③如果胆道有梗阻,直接胆红素排不到肠道中,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引起“阻塞性黄疸”。
临床上遇到一个黄疸病人,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有黄疸,再判断黄疸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明确黄疸的性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当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表明有黄疸存在,血中胆红素含量越高,就表明黄疸越重。
黄疸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根据发病机理,黄疸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3)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胆石症、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为什么肝炎患者出现黄疸时皮肤、巩膜和小便发黄而唾液却不发黄呢?
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100ml),就可使皮肤、粘膜出现黄疸。临床上黄疸首先出现于眼结膜及巩膜,其次是口腔的硬软腭和粘膜。胆红素是一种黄染的色素,需要和蛋白质结合才能较持久地使体液、组织和脏器染黄。由于胆红素和含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因此巩膜、血管、韧带、睑板和皮肤等一旦被染黄,消退较缓慢。而唾液、脑脊液由于含蛋白量极少,胆红素与蛋白结合的量也极少,所以黄疸病人的唾液和脑脊液能够保持原有的颜色而不被染黄。小便发黄是由于部分胆红素要经过肾脏排泄而随小便排出的结果。
您的总胆红素确实偏高,但是不要气馁,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认为,每天有一个好的心情,是你现在最好的治疗。常规的东西你看看下面的,对你是很有帮助的,看你目前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你的交际,能不喝酒尽量不喝为好.有两句话你要 记住,久怒伤肝,久醉也伤肝》》》
你这种属于肝功能正常,(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1次,持续2-3年)正常,称之为“稳定的小三阳”,传染性低。
小三阳患者的情况并不比大三阳简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乙肝小三阳应检查HBV-DAN及肝功能,如果HBV-DAN(+)且肝功能异常,说明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应该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治疗乙肝比较有效的药物有α-干扰素、日达仙、拉米夫定、泛昔洛维、胸腺-5肽等,但这种治疗结果大都限于HBVDNA阴转及减少纤维化,而对其它抗原(包括抗体HBcIgG,IgM)的进一步阴转影响不大。少数抗-HBe阳性的慢活肝,没有病毒复制证据,可能病毒已清除,但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发展。本类病人对抗病毒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均可能无效。
如果乙肝两对半为小三阳,HBV-DAN(应采用PCR及斑点法同时检测;最好经肝活检证实))为(-)且肝功能、B超及AFP等均长期正常,则说明病毒已清除,无传染性,只所以乙肝三系仍表现为小三阳状态,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记忆性延续(有如愈合后的伤口留下的疤痕一样),这种延续甚至会持续终生。所以已无需隔离与治疗;因为目前尚无可在此类小三阳基础上进一步治疗乙肝的公认的而有效的药物;一味追求转阴而服用大量治疗性中西药物只会增加肝脏负担甚或招致不良后果。这类乙肝小三阳患者是可以结婚、生育与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所谓减少寿命一说是毫无科学根据的。鉴于此类型小三阳患者病毒虽已清除但体内可能存在着乙肝病毒易感基因,故若配偶乙肝三系均为阴性则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以期产生抗体[HBsAb]后再结婚、生育为妥。此前性生活男方应使用避孕套为上。生育后婴儿应在医生指导下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
患者需继续注意自我保护及定期复查,以期病毒不能复制,争取完全康复。乙型肝炎病人“三分治七分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当的身心锻练,保持乐观的情绪,不吃霉变食物,饮食应清淡,并应富有维生素及蛋白质等,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你要记住以下几点:
1. 充足的蛋白质
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成与分泌血浆白蛋白。正常人每天约合成10~16g血浆白蛋白,分泌到血液循环中,发挥重要功能。肝脏疾患时,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醇和药物中毒等,均引起肝细胞合成与分泌蛋白质的过程异常,使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进而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修复和功能。
正常人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60天。有试验证明:即使白蛋白产生完全停止,在8天以后,血浆白蛋白的浓度仅降低25%。因此急性肝损伤时(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不明显。但慢性肝损伤时(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每天仅能合成3.5~5.9g血浆白蛋白。因此,必须提供丰富的外源性白蛋白,才能弥补肝组织修复和功能,改善对白蛋白的需要。一般认为,每天至少提供蛋白质1.5~2g/kg。但不能无节制地摄入蛋白质。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可经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氨和其他有害物质,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所以肝硬化伴有肝性脑病的病人,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取,待病人清醒后,每天给予蛋白质0.5g/kg,若耐受良好,可增到每天1.0g/kg,每天40~50g。动物蛋白以乳制品为佳,因乳制品产氨最少,蛋类次之,肉类较多。目前推广应用植物蛋白来代替动物蛋白,这样每日摄入量可增加到40~80g。植物蛋白的优点:(1)含芳香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少;(2)含纤维素丰富,能调整肠道菌丛对氮质代谢作用,促进肠蠕动;(3)植物蛋白质中某种氨基酸有降低氨生成的潜在作用。
2 适度的碳水化合物(糖类)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众所周知,1g糖在体内完全分解氧化,和产生4.1千卡热能。人体所需要的热能50~70%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急性肝炎病人,消化道症状明显,进食甚少时,可给予一些高糖食品,甚者可静脉输入10%的葡萄糖溶液,以保证病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热能。同时肝脏可以将消化道吸收来的葡萄糖转变成糖原,丰富的肝糖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并能增强对感染和毒素的抵抗能力。但不易过多摄入糖类。因摄入糖类在满足了合成糖原和其他需要之后,多余的糖类将在肝内合成脂肪,贮存于肝脏。若贮存量过多,则可能造成脂肪肝。另外,糖类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荷过重而功能不全,造成食源性糖尿病。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为谷类、薯类和豆类。
3 适量脂肪
肝脏是脂类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转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障碍时,胆汁的合成、分泌减少,对脂肪消化不良,出现厌油腻等症状。摄入脂肪过多时,尚可出现脂肪泻。故应限制脂肪摄入,尤其在肝炎的急性发作期。但入摄入过少则又影响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A、D、K、E和β-胡萝卜素的吸收,所以又必须予以适量的脂肪。每天40~50g,占总热量的25~30%。要尽是少进食动物脂肪,应以植物脂肪为主,如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等。其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如亚油酸、亚麻油酸和花生油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故称必需脂肪酸。在缺乏必需脂肪酸时,高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肝内脂肪外运受阻,易形成脂肪肝。
4 充足的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低分子化合物。它们既不是构成组织的原料也不能供给能量,但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在物质代谢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维生素B1能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水解,增加胃肠蠕动和腺体分泌,有助于改善食欲和消化功能。维生素C能促进糖原合成,增进机体免疫力,并有解毒和抗癌作用。所以病毒性肝炎病人应常规服用维生素B1和C。维生素E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有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及保护肝细胞膜与肝细胞内微器膜系统的作用。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需物质。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病毒性肝炎时,对维生素需求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病人由于消化不良,食欲锐减,摄入维生素量不足;(2)感染发热等对维生素消耗增加,同时需求量亦增多。所以病毒性肝炎尤其病情活动时,必须从体外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包括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中,由于蕃茄、桔子和鲜枣中含量丰富。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米糠、麦麸、黄豆、酵母和瘦肉等食物中。维生素E在植物油中如麦胚油、棉籽油和大豆油中含量丰富,核桃、南瓜子、松籽、木耳和蛋黄中含量亦多。维生素K1在绿叶植物中,如苜蓿、菠菜等及动物肝中含量较丰富。维生素K2是细菌代谢产物。人体肠道细菌能够合成。
5 严禁饮酒
饮酒后摄入的乙醇80%经胃和小肠吸收,90~98%在肝脏被氧化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对肝脏均具有损伤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的代谢变化,如高尿酸血症、低血糖症、酸中毒、脂肪泻和高血脂症,加剧了肝脏的代谢紊乱,加重了肝细胞病变,进而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中毒又可造成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影响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清除病毒的能力,使疾病迁延不愈,发展成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酒精还可能是一种辅助致癌物质,若再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癌。因此病毒性肝炎应禁止饮酒。
2.适当的休息和适度的活动
肝炎病人肝功能发生障碍时,血中胆碱酯酶水平下降,引起神经肌肉生理功能紊乱。糖代谢紊乱使乳酸转为肝糖原的过程迟缓,又造成乳酸堆积,因此病人常伴有乏力,精神不振和双下肢酸软沉重等症状。病人常因此减少活动,则又可导致腹胀和便秘等。故应根据病情安排病人的起居活动。在肝炎症状明显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特别是有黄疸的病人更应注意。卧床时间一般要持续到症状和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20~30μmol/L),方可起床活动。起初可在室内散步等,以后可随症状和肝功能的改善及体力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活动量的控制,一般认为以活动后不觉疲劳为度。卧床休息的目的,不仅是能减少体力和热量的消耗,还可以减轻因活动后糖原过多分解、蛋白质分解及乳酸形成而增加的肝脏负担。同时卧床时肝血流量明显增加,提高了对肝脏的供氧和营养,利于肝组织损伤的修复。然而,不能过分强调卧床休息。若活动太少,又营养过度,可使体重持续增加,则有形成脂肪肝的可能。
祝你早日康复! 你要知道,好的心情可敌万病 !~
首先我们先说说,照蓝光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是照蓝光,而不是别的光?怎么照,照多久?胆红素的吸收光带约为400~500nm,尤其是在420~440nm波长光分解作用最强。而蓝光波长恰好在425~475nm之间,最为合适。有时候,绿光(波长510~530nm)或白光(波长550~600nm)也会用到。有研究认为蓝色光到绿色光(460~490nm) 区域可能光疗效果更好,因此光源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光疗设备可采用光疗箱、荧光灯、LED灯和光纤毯(也叫蓝光毯、纤维光束毯)。可以单面照射,也可以双面照射或多面照射。当然,双面照射面积广,效果好些。光疗的效果与暴露的面积、光照的强度与持续时间有关。
光照强度以光照对象表面所受到的辐照度计算,标准光疗光照强度为8~10μW/(cm2·nm),强光疗为30μW/( cm2·nm)。
具体照射时长和疗程根据黄疸指数决定,每个医院的诊疗习惯也有所不同,一般照射20多小时黄疸可较明显消退。比较常用的总疗程最好不要少于24小时,分2~4次完成。对轻症患儿每天4~8小时间断照射,1日1~2次;黄疸较重的患儿每次照射13~18小时,1日1次,治疗3天左右,一般不超过4~5天。一些黄疸程度特别严重或存在特殊疾病的患儿,医生会酌情考虑延长治疗时间。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标准时建议采用持续强光疗(看看,得照这么久!想想,我们自己在家里捋起孩子的袖子和裤腿,放在玻璃窗下暴晒一小会儿,起个毛线球的作用哇!)。
光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一般6~12小时监测1次。对于溶血症或黄疸指数接近换血水平的患儿,需在光疗开始后4~6小时内监测。当光疗结束后12~18小时应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以防反跳。
在我国,光疗箱是应用最广泛的。这是一个发射蓝光的恒温箱子,孩子被剥光衣服,仅仅戴上眼罩和尿不湿,放入箱子里进行照射。护理人员会给他们定期翻身,保证有足够面积的皮肤,较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护理人员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看看宝宝有没有不舒服,或出现核黄疸早期症状、眼罩或针头等脱落等,监测体温并调节箱温,并定时喂水和喂哺配方奶。
为了让孩子不至于过分哭闹挣扎,通常会给他打点儿镇静剂,巴比妥类药物用得最多,它们属于肝酶诱导剂,除了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也能增加胆红素的代谢(对脑子有没有影响?我们是不知道的。这部分研究难于开展)。
光疗过程中,宝宝身体不显性失水会增加,医护人员会给孩子补充液体。除了喂水、喂奶,还会静脉输注些液体。当然,计算新生儿静脉输液用量和调整输液速度等相关知识和操作,非常专业和严格。
图片
光疗箱最大的问题,想必你已经觉察到了——我们得与孩子分离!鉴于我国目前糟糕的医患关系,基本上没几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允许家长陪同的——事实上,作为一个医生看来,有些家属真的非常焦躁,心疼孩子,经常干扰医务人员工作,知识匮乏难于沟通,配合情况不理想,经常擅自给孩子做这样那样的操作而医护人员并不知情,又很难理解无菌原则。这样一个家属就让医护人员头疼不已了,更何况是一群呢?而医护人员太过于忙碌,监护室责任重大,分秒必争,我国医院一般不会专门安排人手教导、安抚这些忧虑不安、难于配合的家属。所以,干脆一刀切,都不让家属进监护室了。有些有知识、或了解国际行情的家属要求陪床,目前我国仍然没几个医院会答应这么做。
在其他一些国家经常是允许家属进监护室陪床的,甚至还能陪孩子做手术。当然这跟国家整体的医疗管理水平、人民素质、风险控制能力等很有关系。其实,与刚出生的孩子亲密陪伴,肌肤相亲,并给予母乳,对他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有研究显示,这样做能减少一多半新生儿的死亡率——早产的孩子呼吸更好,生病的孩子更快恢复,较少出现诊疗并发症。最喜人的是,宝宝能吃上新鲜的母乳,妈妈也能维持奶量,也大大减少了乳腺炎发生的几率!
看到这儿,你该犹豫了。我们不想与孩子骨肉分离,也不想让孩子遭罪吃奶粉、打针,长时间戴着眼罩,两眼一抹黑地、孤零零地躺在一个盒子里,哭起来找妈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其实,很多孩子出院时,嗓子都哭哑了(也有药物影响的因素)——医护人员真没空去安抚每个孩子,各种操作已经让他们团团转了,来了几个该抢救的孩子,更是忙得不得了!
母婴分离一星期,哭了没人理,把孩子放在小盒子里照光,打针水,用药,这真是一段恐怖的记忆!对孩子的身体、心理有没有伤害?要知道,刚出生的孩子,安全感缺乏,吸吮需求旺盛,多么需要妈妈的陪伴和抚慰!恐怕是有的——做过动物实验的恐怕知道一二,小白鼠的三个重要脑细胞凋亡、焦虑、抑郁情绪实验模型,就是母婴分离、束缚应激、强迫游泳!应激激素会伤害幼嫩的大脑,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却非常重要,管着情绪、记忆、认知等功能的海马细胞。近年来,有关婴幼儿麻醉的研究表明,对于快速发育期大脑使用药物,有可能引起脑细胞凋亡!如果用药情况较为复杂,量较大,时间长,效应更为明显。有没有远期不利影响?抱歉,对人类的研究很有限,老鼠的研究经常是有阳性结果的,不过它们“受虐”的程度要比人类婴儿大挺多,所以结果真不好说。相反,研究表明,哪怕不吃母乳,仅仅与妈妈肌肤相亲,都对宝宝的智力、健康非常有好处。
所以,尽管蓝光治疗相对很安全,操作简单,副作用小,退黄效果好,梧桐妈妈还是对过度医疗深恶痛绝,诊疗指征一定要再严格一些为好。
对于那些风险较高,必须治疗的宝宝,有没有不用母婴分离的办法?有些妈妈上网找资料,会发现世界上真有蓝光仪这种东西,而且万能的淘宝,啥都有卖!还有个东西更好,就是上面提到的光纤蓝光毯!都不用把孩子扔小盒子里,可以用蓝光毯把他裹一裹,方便抱孩子,喂母乳。
不过,妈妈们会遇到许多现实的操作问题——比如怎么操作仪器,把温度、光强度设置得刚刚好?如何控制照光的时间?孩子与光管隔多远为宜?如何妥善地保护宝宝眼睛和生殖器,维持出入量平衡?如何定期监测胆红素数值?万一孩子有副反应了,如何观察、诊断、处理?……所以,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疗从业人员,太严重的黄疸,最好别在家里折腾了,真有病理情况,在家没法准确判断、及时做检查,也给耽误了。如果买到不靠谱的、质量不过关的仪器,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那就更悲催了。
如果决定自己在家给孩子照光,一定要仔仔细细了解相关知识,从正规渠道购买靠谱的仪器,定期去社区医院监测胆红素,有点啥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
如果达到光疗指征,仔细权衡利弊后,妈妈决定让孩子去医院照光,也请坦然对待这件事情。期间不要过分难过、自责,孩子回家后,还需要一位振作的妈妈给他喂奶,并试图补回失落的安全感。所以,这期间尽量掌握吸奶器的使用方法、追奶和维持奶量的方法,以及做好乳头混淆、用药和喂奶粉后肠绞痛等问题的理论准备,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孩子回来,很可能因为这些问题且得折腾一阵;孩子在医院打了些镇静药物,回来有几天也可能出现暂时的药物戒断症状,造成昼夜颠倒。这期间可能很难熬,本无经验的妈妈很可能措手不及,焦躁无望,疲惫不堪,最好能提前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特别是丈夫,他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你。
其次,梧桐妈妈来讲一下,照蓝光,有副作用吗?
①除了上述母婴分离对妈妈、宝宝的不利影响,总的来说,蓝光治疗副作用很少,但不是没有。
i. 治疗用的蓝光波长,最易对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所以光疗时应采用遮光眼罩遮住孩子双眼。
不过,孩子经常会动来动去,使眼罩松脱下来。这真糟糕,护理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不放呢!这真不是他们玩忽职守——他们太忙碌了!试试看几个人单挑一屋子哇哇哭的小婴儿,又是扎针又是喂奶,还要不断巡视,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这时再来几个抢救的孩子,简直要疯掉!而松脱了这么一会儿,会对孩子眼睛产生多少不利影响?抱歉,我们也无从知晓。
如今,开发出微带弹力的眼罩,状况还是比以前好多了。
ii. 长时间光照,可能增加男婴外生殖器鳞癌的风险,所以小鸡鸡是得用尿布牢牢包住的。
iii. 还有研究认为,蓝光治疗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iv. 孩子可能出现体温过高,如果体温超过38.5℃,需要暂停光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体温。
v. 孩子还可能有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低血钙等不良反应,通常为一过性症状,程度多半比较轻微。医生会根据其严重程度,酌情考虑是否暂停光疗。倘若症状不重,停止光疗后症状会自行缓解。
vi. 在结合胆红素增高等特殊病理情况的患儿,光疗可以引起“青铜症”,挺罕见,但能自行消退,一般无严重不良后果。
图片
②除了蓝光本身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住院期间不少操作,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i. 扎针。给小婴儿抽血,输液,都是高难度技术活——想想,在只有几斤的小宝宝身上,找只有头发丝那么细的血管迅速扎进去,甚至放个留置针,这多么考验技术啊!更何况小宝宝体脂丰富,看上去肉嘟嘟的,哪儿找得到血管呢?不信你扒开自家米其林宝宝的肉褶褶试试?梧桐妈妈在新生儿监护室轮转的时候,真的被护士的技艺惊呆了。
不过,不管怎样的技术大牛,总有重复扎针的时候,更何况新手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也总有些孩子,体质有那么点儿特殊,耐受不了扎针和用药。很少一些孩子会出现局部的血栓、血管炎性反应。至于小宝宝动弹了,留置针堵住,针头脱落,或注射液漏到皮下局部鼓起个大包未能及时发现,也时有发生。这些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孩子当然是要承受痛苦的。没有妈妈,也没有办法吸吮乳房安抚自己,孩子多么焦躁无望啊!
ii. 抽血。为了排除病理性黄疸,我们会给孩子进行一些诸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常规检查,根据表现可能行溶血相关检查或基因检测,有时还需要定期复查。而孩子跟成人一样,每次需要抽出1~2ml血液,这是因为检测的仪器是一样的!对于成人而言,抽出来大几管血看着吓人,实际上是“九牛一毛”,毕竟成人总血量约4~5L左右;而婴幼儿总血量约占体重1/10,比如3kg新生儿,总血量约300ml左右。抽大几管血出来,是相当心疼的。我们知道孩子出生不久会历经几个月时间的生理性贫血,这抽血行为会不会雪上加霜?很可能是有的。
iii. 感染。院内感染,总让人闻之色变。这些细菌经过各种各样抗生素的洗礼,变得非常顽固,坚不可摧。如今,医护无菌操作已然非常到位,不过这么多照光的孩子,总有几个特别倒霉,可能在某些环节染上些古怪的病菌!想想看,脐带护理,洗澡换尿布,留置针,旁边的孩子吹着呼吸机,甚至医务人员的听诊器等用品……医疗举措诚然到位,但耐不住坑很多啊!一些管理、设施、人员水平不很到位的基层医院,就更别提了。
绝大多数孩子很安全的出院了,极少数倒霉的孩子,那就相当倒霉……梧桐妈妈曾经接到过网友提问,孩子本来好好的,胆红素偏高去照个光,结果几天后败血症、多脏器衰竭、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孩子遭罪,住院1个多月,花掉了几十万!她连珠炮似的问我一大串问题:治这么久了,究竟啥时候能出院?本来好好的怎就出事了?还能不能喂奶?这算不算医疗事故?个人感觉算医疗并发症?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她比较好(个人倾向于院内感染的诊断,不过有些宫内感染或围产期感染,是过一阵再出现症状的,也不能排除。由于网友提供资料有限,当时并未回复他。这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iv. 用药。刚才提到,巴比妥类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其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从而能帮助退黄。它也有些镇静作用,经常用于照光的孩子。它一般使用2~3天才会起效。此外,尼可刹米也有医院会用到。
这些药物是对神经中枢起作用的。我们知道孩子的小脑袋还在快速发育,有没有影响?我不知道。这实验太难做,追踪期长,混杂因素众多,婴幼儿智力检测方法有限,还有诸多伦理学限制,文献是非常少的,数据可信度也未必高,结论也模棱两可。动物实验是不除外这种可能性的。孩子一躺就是5~7天,天天得用药,影响会不会更大?我也不知道。
使用了镇静剂,当时孩子是安静了。不过,很多镇静剂停用后,是有戒断症状的!孩子回家后先昏睡1~2天,然后再不肯睡了,整日吵闹,过度兴奋,昼夜颠倒,妈妈还不知道是不是奶少、乳头混淆造成的,这真是够受的了!
还有些医院会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毕竟院内感染太可怕了。然而,抗生素也会带来不少麻烦,比如常用的青霉素、头孢类,第一大副反应就是胃肠刺激,没几个孩子用了不拉肚子的。至于胃肠菌群紊乱(可继发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大型三甲医院多半会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制剂)、肠粘膜上皮脱落、病菌耐药,乃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都时有发生。
v. 喂奶粉。奶粉没风险吗?恐怕是有的。
很多孩子在照光以前,压根儿就没碰过奶瓶。这会儿突然离开妈妈,自个儿吃奶瓶,他们就不干了。他们大声抗议哭泣,许多孩子出院的时候嗓子都哭哑了(当然,也不除外药物影响)。
对于一些吐奶严重的孩子,医护人员还会直接下胃管喂哺。一些孩子对奶粉过敏,出现肠绞痛、腹泻、便秘、湿疹、肛周溃疡等表现,出院后挺长时间都难恢复;另一些孩子胃肠耐受不了奶粉的高渗透压,特别是早产、低体重、生病的孩子,肠道会更为敏感!少数孩子因此罹患肠坏死,这真不是耸人听闻,都是各路新闻里报道过的事情。
一些不那么靠谱的诊疗机构,奶瓶消毒不充分,或奶粉质量不过关,那就更糟了。想想,医疗用物,绝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而奶瓶不是。那么多奶瓶需要集中清洗,高温高压消毒,低级别医院哪有这样的条件呢?有小医院奶瓶底下厚厚的奶垢,一直没洗干净的,这真让人恐慌!至于奶粉质量,有些地方偏偏昧着良心用的是过期的、污染的、不合格的奶源,你又如何知晓呢?
vi. 补液量不合理。补少了缺水、电解质紊乱,补多了补快了,会增加小心脏的负担!要知道,孩子心脏壁薄弱,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新生儿补液看上去是常规操作,其实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活,一些不大靠谱的基层诊疗机构,可能没达到足够的操作水准。
vii. 刚才提到,我国的医护人员太忙了、太累了。倘若来了需要抢救的孩子,抽调走了大部分人员,对正常的孩子略疏于防范是常有的事。人不是神,无法左右逢源、面面俱到、永远不出差错,尤其在这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条件下。
viii. 孩子回来因为镇静剂戒断症状、安全感缺乏、乳头混淆、肠胃被撑大或不舒服等等原因,不肯好好吃母乳,还因不习惯吃母乳非常容易把乳头吃破,妈妈纠正乳头混淆、追奶、护理受伤的乳头、防治乳腺炎……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层出不穷,让一点儿喂养经验都没有的新妈妈们感到紧张,无助又无望。就此放弃母乳喂养的妈妈比比皆是。
讲真,蓝光不是你想照,想照就能照。细思极恐,处处皆坑!倘若只是为了过度医疗,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小概率,被迫骨肉分离,本来明眸善睐、安宁可人的孩子,却被扎针,用药,胃肠、头脑、心肺受损,心理也产生难以磨灭的伤害,甚至出现院内感染,终于出院了还没母乳吃了,妈妈患乳腺炎,或因此罹患产后抑郁……母子二人经受百般苦难,仅仅是得到一个“母乳性黄疸”的结论?内心真是五味杂陈,“蓝瘦”,“香菇”啊!
当然,梧桐妈妈也不希望你矫枉过正,完全排斥蓝光治疗。真有问题还是得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很多时候甚至要分秒必争!梧桐妈妈非常排斥的是过度医疗,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诊治难题。上面介绍的一些判断方法,可供你参考,帮助你作出更为贴切、安全的抉择。
图片
那么,啥时候停止光疗呢?
我国2014年的诊治指南提到的停止光疗指征如下:对于>35周新生儿,一般当血清胆红素<222 -239μmol/L(13~14 mg/dl,一般是光疗阈值胆红素50μmol/L,即3mg/dl以下)可停光疗。
一般暂停光疗后还需观察1~2日,看有没有反跳。很多医院都以7mg/dL以下作为出院指征。
有妈妈还会问,倘若不幸照光失败,医护人员还会采取哪些治疗举措?
1)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可以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红细胞,一般用于光疗失败、溶血症或已出现早期胆红脑病临床表现者。如果宝宝不幸光疗失败,比如给予强光疗4~6小时,若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不够,甚至不降反升,需要立即开始换血处理。
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换血指征可参照2004年AAP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著述的表格。这些内容详见上述“光疗处理指征”内容。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还可以B/A作为换血决策的参考,如胎龄≥38周新生儿B/A值达8.0,胎龄≥38周伴溶血或胎龄35~37周新生儿B/A值达7.2,胎龄35~38周伴溶血新生儿B/A值达6.8,可作为考虑换血的附加依据。
根据2014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一些特殊情况的换血指征描述如下:
①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未达到34 -50μmol/L(2~3 mg/dl)立即给予换血。
②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76μmol/L(4.5 mg/dl),血红蛋白<110 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③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的患儿,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血清胆红素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
换血疗法还能纠正贫血,改善氧气供给情况,防治心力衰竭。不过它也有不少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压波动等,剧烈血压变化甚至可能引起颅内出血,所以治疗需要非常谨慎,期间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药物治疗
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确诊新生儿溶血病者,可采用IVIG 0.5-1.0g/kg于2~4小时持续静脉输注。必要时可12小时后重复使用l剂。
②白蛋白: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 g/L的新生儿,可补充白蛋白1g/kg,以增加胆红素和白蛋白的联结,减少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若白蛋白水平正常,则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白蛋白。但如果存在酸中毒,应首先予以纠正。
总的来说,这两种药物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使用,不是所有黄疸的孩子都需要。
图片
另外,孩子出院后,如何随访?
每个新生儿出院前都该测一次胆红素数值。如果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AAP推荐曲线或Bhutani曲线的75百分位以上,建议延长住院时间,继续留院监测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如果坚持出院,那就不要怕麻烦,一定得定期去社区医院监测,根据情况抉择治疗方案,一定要与儿科医生保持密切沟通。
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AAP推荐曲线或Bhutani曲线的75百分位以下的孩子可以出院,不过也要注意随访。2014年的指南也根据出院时的日龄或出院前的胆红素水平,制定了出院后的随访计划,具体见下表(我国大部分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后48~72小时出院;剖宫产在96~120小时出院)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院后随访时间可以考虑提前。
表:新生儿出院后的随访计划
图片
如果在家,还该做些什么?梧桐妈妈觉得有必要和您说说
1)不要经常把房间的窗帘全部拉上,也不要给孩子穿过多衣服。如果房间光线太暗,或孩子被层层包裹,不易发现他黄疸的问题。过去民间有诸多“坐月子”的陋习,新妈妈和宝宝“不见天日”,裹成个“茧子”,孩子黄不黄根本看不清,核黄疸发生率要比现在高出许多。
2)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自然光线条件下,观察宝宝黄疸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肉眼大致估计黄疸水平:黄疸一般最早出现在头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这些地方看到皮肤黄染,胆红素水平大概是5~6 mg/dL,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波及躯干、四肢,这时胆红素水平约10 mg/dL;如果到手心、脚心,往往超过12mg/dl,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仪器来判断了。
3)除了观察黄疸,还得观察宝宝其他的状况,比如吃奶情况,精神好不好等。如果觉得孩子有哪儿不对劲,稳妥起见,还是及时就诊,听听专科医生意见为好。
4)坚持母乳喂养,频繁喂哺,多吃多拉,毕竟是王道。如果孩子黄疸值比较高,对照上述知识,咨询相关医务人员,谨慎抉择治疗举措。不要轻易停止母乳喂养。
图片
很多妈妈疑惑,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过长,会不会影响疫苗接种?
按照我国2014年的诊治指南,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如果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是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的。
第一针多半是乙肝疫苗,属于灭活疫苗,一般不会加重黄疸,也不会延长黄疸消退的时间。所以按计划接种是没问题的。国内已经有些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不过,如果你带着“小黄人”去社区打针,估计没几个医护人员敢给孩子打。毕竟,他们欠缺诊治资料,也不能一眼就判断你怀中的小婴儿,黄黄的皮肤一定是母乳引起的。他们不确定疫苗副反应,会不会与宝宝的症状重叠。所以,不打还是有不打的道理。不过,如果妈妈罹患乙肝,谨慎权衡后,还是倾向于及时接种。毕竟及时的联合免疫阻断处理,会大大降低宝宝罹患乙肝的几率。具体详见“乙肝”章节。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宝宝的黄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危险,除了勤喂母乳,经常抱到树荫下坐坐,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但由于各种因素,我国过度医疗的现象非常严重。关键在于生理、病理情况的判断,尽量减少过度医疗,又不至于遗漏疾病。不过,这可真是个世纪难题,不光难倒新妈妈,也难倒不少医务人员,不过也不是无章可循。新妈妈听到任何建议,决定作出任何操作,比如停母乳、喂药、照光,都需谨慎抉择。这个过程可能挺痛苦,不过妈妈们的小心脏就是这样一点点强大起来的,知识储备也是一点点丰富起来的。最好能有个支持自己的家庭团队,最起码争取到老公的理解支持,毕竟孩子的事已经够让人焦躁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最适合小宝贝的安全方案。因为爱让我们存在默契,彼此心灵相通,互相理解,最终破除万难,一起成长和变得更为强大。
图片
图片
重磅推荐!北大医学博士新书《夏娃的困惑——全程实用母乳指导,史上最强哺乳谣言粉碎机》,孕妈妈、哺乳妈妈、新妈妈必备!
书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荐——
武汉同济医院妇产科冯玲教授,儿科刘爱国教授,麻醉科梅伟教授倾力推荐!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系孙时进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罗教讲教授倾力推荐!并作序!
(详情请加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点击后台右下方有书籍介绍以及购买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梧桐妈妈好友孙小样微店“小样书苑”,购买梧桐妈妈冯博士新书。
阅读原文
新生儿一出生就要打乙肝和卡介苗~再就是满月后如果黄疸正常就又有预防针要打~半岁前有很多免费和自费疫苗可以接种~看娃打不打得过来~能打尽量打~上了户口后直接到街道或者乡镇办事处医保窗口办理参保登记即可~新生儿出生当年只要父母一方交了医保的就可以免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