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类方中的半夏我们一般用12或15克。
据专家考证,实际上半升半夏是42克,但是由于仲景当时的煎服法比例跟我们现在二煎法不同,而且现代中医药味开的比较多,因此还是12-15克比较合适。
当然特殊情况半夏可以大量用,这就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了。
不同的东西,密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是不一定相同的,这跟物质有关,比如说水,换算下来,1升=1公斤=2斤,油的话,同样是1升,它密度小,重量就只有一斤多一点。
升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为L,其次级单位为毫升(mL)。升与其他容积单位的换算关系为:
1L=1000mL=0.001立方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L=1dm*1dm*1dm=10cm*10cm*10cm
1mL=1立方厘米=1cc
1立方米= 1000升
扩展资料:
千克是质量的单位,而质量就相当于日常说的一样东西有多“重”。然而,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带“惯性”的性质;也就是说,一物体会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倾向于保持既有的速度。当一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在一牛顿的力作用下,会获得一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约相等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十分之一)。
物质的重量完全随本地的引力强度而定,而质量则不变(设该质量并非以相对论性速度相对于观察者运动)。
相应地,在微引力下的宇航员不需任何力气就能举起太空舱内的物体;因为物体“没有重量”。然而,物体在微引力下仍保有其质量,宇航员需使出十倍的力才能把十倍质量的物体以相同的加速度加速。
汉唐制度,一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宋代改制,以重量单位石为容量单位,一石=2斛=10斗,今废止。
秦汉时期,一升约180~220毫升。魏晋时期大幅增长,至隋唐辽宋时期,一升约600~660毫升。宋元时期继续增长,明初一升约1000毫升,此后也有增大现象。
中国古代官府以容量为准,收粮或支付官员俸禄。类似的,市场也以容量为准交易粮米(包括麦、粟等)。
以比重0.8或0.9的粮食计算(注:一升水重一公斤):
根据《汉书·律历志上》:一斛为两千龠,黍两龠重一两,一斛黍重一千两,即62.5斤。因此,秦汉时期,一斛黍重约半石,一石黍积约两斛。(注:秦汉一两16克,因此一斛黍重16千克)。
根据秦汉一升黍重十两(约190毫升黍重约160克),该黍比重约0.85左右。
根据南宋改斛为石(已废止):南宋中期十斗(容量一石)粮食重约一百二十斤(重衡一石),比重0.9的粮食一百二十斤体积约八万毫升,得每升约800毫升。(注:南宋一斤约600克、一两约37.5克)。
根据清末一升米重2000克:比重0.9时每升2222毫升,比重0.95的情况下,得每升约2100毫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千克
兄弟可不要按照仲景原方用哈!量太大了,用少了可以慢慢再加,用多了病不胜药就会出问题!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以下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