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法是中药炮制中应用历史最悠久、最基本的方法,在汉代的典籍中已有记载。但关于加辅料炒法在唐代才有所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外台秘要》和《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分别提到了土炒和麸炒等方法。宋代较前人在炒制方法上有所发展,《旅舍备要方》中提到:“黄连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脚气治法总要》提到:“杏仁以面炒制”;《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提到:“附子热灰微炮,令柴,勿过焦”。
所谓炒,就是将净药材置锅内加热翻动。根据医疗要求,结合药材性质,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1.清炒:根据炒的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3种。
①炒黄:将挣药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微黄,闻到药材固有香气,或炒至鼓起、爆裂为度,炒黄可缓和药过偏之性,如:黄连炒后减其苦寒性,增强疗效;如:麦芽炒后增强健脾作用,便于煎煮;如:水红花子炒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②炒焦:将挣药材置锅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外呈焦黄,内呈黄色。炒焦可增强药材健脾作用,如:焦神曲、焦山楂。
③炒炭:将净药材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炒炭可增强药材止血作用,如:侧柏炭、茜草炭。
2.加辅料炒(固体辅料):净药材与固体辅料同置锅内拌炒。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又分为麸炒、土炒、米炒、滑石粉炒等。
①麸炒:先将麸皮撒入锅内,用中火加热,待麸皮冒烟时,倒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微黄或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10千克。麸炒可增强健脾作用,如:麸炒白术,矫味矫臭,如:麸炒僵蚕。
②土炒:将灶心土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疏松灵活,再倒人净药材拌炒至药材呈焦黄色,取出,筛去土,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灶心土25-30千克。土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如:土炒白术。
③米炒: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至米冒烟时投入净药材,轻轻翻动米上的药,至所需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米15~ 20千克。米炒可减低药材毒性,如:米炒斑蝥;增强健脾作用,如:米炒党参。
素炒山药的简单做法
主料:山药1根、黄色甜椒半个、胡萝卜半根、青椒半个。
辅料:食用油适量、葱1段、盐1勺、鸡粉1小勺、大蒜3瓣。
1、山药去皮清洗干净,为了防止山药氧化变色,把山药切成段泡在水里。
2、青椒、黄色甜椒分别清洗干净,切成小块。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片。
3、把山药先斜切成段,然后再切成菱形片。
4、切成菱形片的山药继续泡在水里,不用放醋或者柠檬,山药只要不接触空气就不会氧化变色。
5、炒锅烧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下入葱花、蒜片炒出香味,把山药片放进去,翻炒均匀。
6、把切好的胡萝卜片、黄色甜椒块、青椒块放进锅里,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的盐调味,炒匀即可出锅装盘。
7、出锅装盘,清炒山药即可制作完成。
山药的好处
(1)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与胃肠饮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2)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3)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苷、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