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隐的这首诗为我们道出了茯苓的出生之谜。
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茯苓寄生于松树的根上,为一种真菌,药用部位为干燥菌核。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已经有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 的记载。
曾经有研究者把能够搜集到的中医方剂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历代的中医方子里,用的最多的一味中药就是 茯苓 。
茯苓性味平和,药食两用,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可以做成茯苓糕、茯苓馄饨、茯苓饼等,都是很有名的地方小食。
我们常讲,松柏延年,松树四季常青,本来就可以聚四时之气,而且松子、松仁都是很好的安神药物。
茯苓寄生在松树上得松树的收敛之气,松木四季不老, 因此茯苓也可以四季常生,从而成就自己的物性,这也是茯苓被称为“四季神药”的原因之一。
据说,药农寻找茯苓有个经验:下雨过后,地面都很湿润,但是有茯苓的地方往往会比较干燥也不容易长草。
为什么?
据说,松树之所以能够抵御寒冷,四季常青,那是因为松树体内的阳气足。
松树的树干被砍伐后,阳气失去上行的去路,郁阻在根部。这团阳气会大量吸收附近的阴气、阴津。 所以有茯苓的树桩周围干燥得快,甚至不长草。
茯苓为利水渗湿的要药 。 举凡水肿、小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者,皆可用其下行渗利之性加以调治。
仔细观察茯苓也可以发现,自然中的茯苓都是粉质的,并且非常细腻,分子小密度细,这种物性,吸水能力很强。
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但是如果体内的水泛滥,阳气就出不来,人就容易得病,这时候,茯苓就可以把人体多余、不需要的、乱窜之水吸走,改变人体水的循环。 中医很多时候都是在治水,把水道调好了,对于人来说也就通透自在了。
在古代的文献中,“茯”字可以没有草字头,直接写作“潜伏”的“伏”,“苓”写作灵活的灵,因为古人认为松是很有灵气的,松树死亡后这个松的灵气就伏结于根部,所以称为 伏灵 。
因此茯苓还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心神不宁 , 一般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对于心神不宁者,茯苓虚实都适用,可以和补心气、养心血的药共用以治疗虚证,而对于实证,比如说瘀血郁阻、痰浊、痰湿、痰饮等侵扰心神,茯苓也可以用,因为其本身不影响祛邪。
红楼梦第六十回讲茯苓霜“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这里用到的就是茯苓的另一个功效——健脾。
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禀土气至厚,故能培补脾土,健脾益气。 相比起白术、苍术等药味来说,茯苓健脾的作用不强,但茯苓又是治疗脾虚证的一个很常用的辅助药,为什么呢?
因为,脾主运化,脾虚往往就是运化无力,运化无力就容易生湿,也就是说脾虚的同时往往有湿浊内生,这个时候既要补虚,又要消除已经停留的湿浊,茯苓就是比较适合的辅助药味,可以用来配合诸如人参、山药、黄芪、党参等补脾气的药。
名方简介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常用茯苓治水不归位引起的病症。
比如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加上茯苓。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还有,“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皆可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张仲景用其治疗两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致。同时这个方子对于晕车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效果。
推荐粥谱
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15克,薏米50克
制法:可打成粉入粥
功效:具有清热祛湿健脾养胃的功效,针对很多人日常没有感冒,却老觉得咳嗽有痰,还有就是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都可以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湿。
眩。《《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泻火汤总方:
栀子三钱、丹皮三钱、白芍5钱、玄参2钱、生甘草一钱。
理论上说,所有的火都跟肝有关系
心脉有火(左寸浮,尖),烦,加黄连一钱
如果舌头有疮,黄连一钱加菖蒲3钱,菖蒲是心经的引经药,让黄连的力道专门入心,不去凉到其它地方
胃火(右关),加生石膏三钱
肾火(右尺),加知母一钱,黄檗一钱。都是退下焦火的,知母润,黄柏燥,二者合用则不润不燥。
肺火(右寸),加黄芩一钱。是上焦有代表性的退火药。
大肠火(右尺),有便秘、痔疮,加地榆一钱。
小肠火(左尺),肚子会有点痛。加天门冬1钱麦门冬一钱。
膀胱火(左尺),小便会不舒服。加泽泻3钱。泽泻本身不是凉药,但可以泻火。
各种上火的面诊:
脑门的痘是心火,下巴两侧是肾火,右脸是肺火,左脸是肝火
鼻子是脾火。脾火不是真的火,是脾胃太寒,把阳气逼上来。反而不能用泻火汤,要有暖脾的理中汤。
下巴的痘有时反而需要补肾,是肾不够强,毒气代谢不掉。要吃济生肾气丸。
各种晕眩的治疗:
一、坐着OK,站起来眼发黑头晕——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证,消化道有痰压住,血液到达不了头部。要把痰抽掉。
茯苓1.5两,桂枝1两,白术1两,炙甘草6钱,用6碗水煮成三碗水,一天三次喝。
中焦的湿痰要慢慢去,需要喝一周左右。
茯苓、桂枝是帮助中焦水代谢,白术能够提高消化轴抽水的能力。
二、坐、站、躺着都天旋地转——泽泻汤
西医认为这种情况是脑血管中氧气供应不足。中医认为是血中有痰,即失去了生命能的死水。用泽泻汤抽掉痰。
泽泻1.5两,用于拔掉血管中的死水。白术6钱。两碗水煮成一碗水。
还可以加海盐一小撮,喝七天。
药渣可以二煎,故一帖药能用两天。比较省钱^_^
通常经方见效极快,但调体质的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
三、颠眩、吐涎(吐酸水)——五苓散
西医认为是脑中有小的水肿,严重的会发展到癫痫。
五苓散不要煮,每次3-5公克,最好用稀饭吞,热开水、茶水也可。有水逆(一喝水就吐)的人用粥,把散和在粥中。一天三次。
猪苓、泽泻、白术(比较湿的年份可换成苍术)、茯苓 、桂枝,按照3:5:3:3:2的比例。
五苓散平时治口渴、尿少最有效,是调整人体水循环、水代谢的方子。猪苓加茯苓的结构,是调整水进来以后怎么走的。泽泻,是把不要的死水抽掉的。白术,是帮助脾胃吸收水的。
到了癫痫可以用五苓散,但只有三成功力。因为癫痫不全是水代谢的问题,还有风痰。
四、睁眼晕、闭目稍定——脑虚,用防眩汤
党参、半夏、当归、炒白芍、九制熟地黄、白术、川芎、山茱萸、天麻、陈皮。
防眩汤,五碗水煮成两碗。熟地黄很贵,可煮二煎。
脑虚的人,不管吃什么补药,都要同时补充胆固醇才会有效。因人脑中有3/4是胆固醇,吃得过于清淡会影响到脑。脑虚之人,要多吃猪油拌饭、生鸡蛋黄(如半生半熟的荷包蛋)。
胆固醇不足引起的脑虚有几种表现:
1, 神经很纤细,别人稍微碰一下也会很不舒服。2,神经有小短路,耳鸣、脑鸣。3,健忘。
补脑的食补方:
同样重量的黑豆、核桃,黑豆需要经过发芽、发芽后蒸足半个钟头来分解其毒性。(没有发芽的豆子会以毒性来自我保护,防止被其它动物吃掉)然后用豆浆机打成浆。补记忆力,补脑。
艾灸也补脑:
灸小腿上的悬钟穴(也叫绝骨穴,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热会沿着胆经传到小趾,然后从大趾绕回来,走到肝经。这就很补脑了。第一次灸的时间要长一点,让它走通,通了以后每次灸三五分钟就好。
五、少阳病——小柴胡汤
口苦(是早上苦,下午苦是阳明病)、咽干、目眩。小柴胡汤会特别清到淋巴。
六、晕车、晕船——小柴胡汤加五苓散。
七、头重脚轻——真武汤
高血压的人常见。真武汤是少阴病代表方。少阴病人自己感知疾病的能力很薄弱,有时不觉得晕,但走路莫名其妙摔一跤。
真武汤是高血压的特效药,但注意,脉必须不是弦、滑的。如果弦、滑,是肝气上逆,不是少阴病水毒。真武汤只用于水毒型高血压,即人由于水代谢不好导致的血压变高。
茯苓1两、炒白芍一两、白术6钱、生姜1两、炮附子2两(附子要煮久一点,一个钟头以上)
真武汤原名玄武汤,是禁忌很多的药,生冷必忌。凉水也不行。
很多西医说的不可逆退化现象,如年纪大了的耳聋眼花,喝真武汤有可能恢复。帕金森氏病也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