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糖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自己穿裤子、袜子、鞋子,自己吃饭,我们接纳他的慢和好奇心。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他可以自己穿裤子、袜子、鞋子 、吃饭。
孩子喜欢爬高上低,我们站在旁边保护他,他感受到妈妈的支持,觉得安全,有勇气一次次的从高处往下跳,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当一个孩子被父母无条件接纳时,他是满怀信心的,是有勇气的,是内心富足的,因为他知道,父母是他最坚强的支撑和依靠。
很多家长对“无条件接纳”这件事总是心怀疑虑:我要是什么都接纳他,那不把孩子惯坏了吗?
所谓无条件接纳,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全部行为。
也就是说,在感受和心理需求层面,我们是要无条件接纳的。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还是需要纠正和规范的。为什么要无条件接纳情绪和心理需求?
因为感受和心理需求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的,它存在了就是存在了——就像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个饿和困,就是一个客观存在,你没法说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的,当我们看到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就多了一份理解,不再认为它是屡教不改、故意捣乱,也就调整了我们的应对方式。
所谓成长,就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心理需求,接纳自己的情绪,有觉察地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行动表达我们的情绪和心理需求,而有些时候,我们下意识地会用变形甚至相反的方式来表达。如:孩子的哭闹引起父母的关注。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看到、被满足,他们发生行为偏差的几率就会减少很多,也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当我们在为孩子的“问题”苦恼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平静下来,用心感受一下,孩子是在表达什么需求呢?
我们怎么才能够感受孩子行为表达的是什么需求呢?就需要我们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多和自己的内心连接。
从日常小事做起,练习觉察我们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背后隐藏着什么心理需求,表达着什么情绪。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觉察自己,感受自己,也就能够更好地看到孩子、感受孩子。
摘自《凌想亲子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