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解释:
②指劝说、争辩、交涉时说的话:指导员费了很多的口舌,才说服他躺下来休息。
重点词汇:
1、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办交涉;自己去交涉一下,看能不能提前交货。
2、劝说:劝人从事某事或使其对某事表示同意。
3、休息:暂停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或其他活动,以恢复精力。
4、争辩:争论,辩驳:有理何急争辩;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
近义词:是非
词典解释:
①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
②指辨别是非。
③褒贬;评论。
④指是非的标准。
⑤纠纷;口舌。
⑥指错事。
重点词汇:
1、标准:
①衡量事物的准则:技术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标准音;标准时。
2、错误:
①不正确;与实际不合:错误的看法。
②指不正确的观点、行为等:犯错误;错误非常严重。
口舌的意思:
(1)口和舌。说话的器官。
(2)口角,争吵;争执。
(3)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语(4)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近义:是非詈骂好坏黑白口角辱骂曲直吵嘴
反义:笔墨
口舌造句
我们拿出事实让对方心悦诚服,不必作无谓的口舌之争。
跟这种人讲道理,就好像对牛弹琴,别再浪费口舌了。
为了使他回心转意,父母不知费了多少口舌。
把胸怀放宽一点吧,时间是证明一切最好的工具。没有必要为了眼前的这点事情挣口舌之快。学会放下,只要做好自己,就一定能够找的到更好的他,离开你的男人是他瞎眼。所以没必要在乎这些。
老师费了很多口舌,才说服了他。
“口舌”是汉语词汇,拼音是kǒushé,意思是口和舌,说话的器官,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辞、言语。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议论、谈论。争吵;争执。口舌之争。出处:
《易·说卦》:“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孔颖达疏:“取口舌为言语之具也。”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闒茸无行……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议论是非国家之事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加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闲,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明·王琼《双溪杂记》:“都御史杨善使虏,不恃一缯,以口舌晓譬,国威不屈。”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晋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言,立致通显,所以那时的小说,多是记载畸行隽语的《世说》一类,其实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门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引《杂五行书》:“舍西种梓楸各五根,令子孙孝顺,口舌消灭也。”
《水浒传》第二四回:“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
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不争我们吃了你的酒食,明日官府上须惹口舌。
老舍《四世同堂》二三:“她宁愿话不投机,招丈夫对她发怒,也不愿看着他们兄弟之间起了口舌。”
宋·苏轼《书游汤泉诗后》:“惟骊山当往来之冲,华堂玉甃,独为胜绝,然坐明皇之累,为杨李禄山所污,使口舌之士,援笔唾骂,以为亡国之馀,辱莫大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七回:“他既防嫌,不许你们理我,你又来寻我,倘被人看见,岂不又生口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