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的作用与效应
(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初始)作用。
(2)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①兴奋:功能提高,活动增强。
②抑制:功能降低,活动减少。
2.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
(2)全身作用:吸收作用,系统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1.药理作用的选择性
(1)概念:药物有选择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对其他组织无影响或影响小。
(2)意义:是临床选药的依据。选择性高,药理活性高,疗效好
(3)选择性是相对的。(镇静催眠药)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 ①对因治疗②对症治疗。
(2)不良反应: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选择性低的药物副作用多见。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包括“三致”。
③变态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
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④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⑤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⑥致畸作用: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用药应特别谨慎。
二、受体理论
(一)受体的概念
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2.配体或配基: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
3.受点或位点: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
(二)受体的特性
1.有饱和性、竞争性
2.特异性
3.可逆性
4.高亲和性
5.结构专一性
6.立体选择性
7.区域分布性
8.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9.亚细胞或分子特征
10.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
(三)受体的类型
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分类:3类
1.细胞膜受体
(1)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内肽)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
(2)受体除分布于突触后膜外,有些也分布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受体对药物的亲和力、敏感性和生理功能不同。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分类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偶联,配体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产生效应。如GABA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而产生生物效应。
3.酪氨酸激酶受体:为跨膜蛋白,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胞内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与酪氨酸激酶偶联。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也称核受体。其配体多为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甾体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
(四)受体调节
概念:受体与配体作用,其有关的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受体调节。
1.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
(1)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数目减少,疗效逐渐下降。
(2)向上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如用可出现受体数目增加,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2.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
(1)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2)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三、药效学概述
(一)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1.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
(1)激动剂(agonist):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拮抗剂(antagonist):有亲和力、没有内在活性。
(2)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有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
2.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
(1)竞争性拮抗剂:①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与受体结合,但缺乏内在活性,结合后非但不能产生效应,同时由于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但可通过增加激动剂浓度使其达到单用激动剂时水平②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与受体结合,可降低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但不降低内在活性。
(2)非竞争性拮抗:①拮抗剂与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但它与受体结合后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或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争夺同一受体,但由于共价键作用,与受体结合比较牢固,呈不可逆性,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②拮抗剂可降低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内在活性。
临床应用的多巴胺为人工合成品。多巴胺对α、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同时还能激动多巴胺受体。 药理作用:(1)小剂量的多巴胺:即用量2-5微克/(公斤·分)。主要是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起作用。多巴胺受体除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存在于肾、肠系膜、脑和冠状血管。外源性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多巴胺受体被激动的结果是使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尤其明显,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并使尿钠增加。小剂量的多巴胺还能使总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2)中等剂量的多巴胺:即用量6-10微克/(公斤·分)。可直接兴奋心脏的民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不明显能扩张冠状动脉还能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使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3)大剂量的多巴胺:即用量>10微克/(公斤·分)。主要兴奋血管α受体,对全身血管(除冠状动脉外)均产生强烈收缩反应,使血压升高,总外周血管阻力增高。通过兴奋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大剂量时,由于它对肾血管的强烈收缩作用,使肾血流量减少。 总之,小剂量多巴胺主要有扩张血管作用,使总外周阻力降低,对心脏前、后负荷均有降低。大剂量多巴胺以兴奋α、β受体为主,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总外周阻力高,心肌耗氧量增加。2019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每日冲刺
一、多项选择题
1. 以下关于药物作用与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有
A.药物作用一般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B.药理效应的增强称为兴奋,减弱称为抑制
C.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D.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
E.药理效应在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
2. 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
A.剂量不同,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
B.给药剂量越大,药物作用越强
C.同一药物剂量大小和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D.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
E.同一药物在不同剂量时,作用强度不同,用途也不同
3. 药理反应属于质反应的指标是
A.血压 B.惊厥
C.睡眠 D.死亡
E.镇痛
4. 甲药LD50和ED50分别为20mg/kg与2mg/kg,而乙药分别为30mg/kg与6mg/kg,下述哪些评价是正确的
A.甲药的毒性较强,但却较安全 B.甲药的毒性较弱,因此较安全
C.甲药的疗效较弱,但较安全 D.甲药的疗效较强,但较不安全
E.甲药的疗效较强,且较安全
5. 关于药物的基本作用和药理效应特点,正确的是
A.具有选择性
B.使机体产生新的功能
C.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两重性
D.药理效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类型
E.通过影响机体固有的生理、生化功能而发挥作用
6.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取决于
A.药物的剂量 B.药物的脂溶性
C.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D.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药物在组织的代谢率
7. 药理反应属于量反应的指标是
A.血压 B.惊厥
C.死亡 D.血糖
E.心率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临床上口服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抗酸药中和胃酸,可用于治疗胃溃疡。
1·. 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是通过哪种机制发挥其药理作用的
A.干扰核酸代谢 B.作用于受体
C.影响酶的活性 D.影响细胞离子通道
E.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
2. 关于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的治疗作用,正确的是
A.消除致病因子的作用 B.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C.补充治疗不能纠正的病因 D.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E.只改善症状,不是治疗作用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E。解析:本题考查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科学。药效学既是药物产生作用的理论基础,也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增强称为兴奋功能的减弱称为抑制。药理效应在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药物作用一般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故本题答案应选ABCDE。
2【答案】ACDE。解析:本组题考查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直接分析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剂量不同,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同,选项A正确在一定范围内,给药剂量越大,药物作用越强,选项B叙述太过于绝对故选项B不准确同一药物剂量大小和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选项C正确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选项D正确同一药物在不同剂量时,作用强度不同,用途也不同,选项E正确,故本题选ACDE。
3【答案】BCDE。解析:本组题考查质反应。根据题意直接分析,药理反应属于质反应通常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有效与无效、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清醒、镇痛与不镇痛等而血压的升降属于量反应型,故本题选BCDE。
4【答案】AE。解析:本组题考查两个药物安全性的比较。根据题干分析,药物的安全性一般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大小成正比,与半数有效量(ED50)成反比,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TI),TI越大,药物的疗效越强。结合题干分析可知,甲药的LD50比乙药大,故甲药的毒性较强,安全性更大,由于其甲药的TI比乙药大,故甲药的疗效较强,且较安全。综合分析本题选AE。
5【答案】ACDE。解析:本题考查药物的基本作用和药理效应特点。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只是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的功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药物作用称为兴奋,引起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称为抑制药物作用具有选择性,选择性有高有低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会同时发生。故答案为ACDE。
6【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药物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药物对不同组织亲和力不同,能选择性地分布于靶组织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率不同受体分布的不均一性。故本题答案应选CE。
7【答案】ADE。解析:本题考查量反应。效价指标可以用数或量分级表示者属于量反应。量反应一般可以是反应量的绝对数、相对数、增减数或百分数等,如血压、心率、血糖水平、排尿量等。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答案】E。解析:本组题考查药物作用机制。有些药物常常是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而产生药理效应,如口服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抗酸药中和胃酸,可用于治疗胃溃疡。所以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是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机制发挥其药理作用的。
2【答案】D。解析:本组题考查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的治疗作用。三硅酸镁抗酸作用较弱,作用慢而持久,在胃内生成胶状二氧化硅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氢氧化铝中和胃酸作用较强、起效缓慢,作用持久。作用后产生的氧化铝具有收敛、止血和致便秘作用。长期服用可影响肠道对磷酸盐的吸收。两者的治疗作用都符合用药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