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希望,因为截止到7月9日的下午16点30分,搜救出来的5名失联学生均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虽然最后一名失联学生还在寻找,但生还的希望很小。每到放暑假期间,就会有类似的悲剧频频发生,每一起悲剧都让人感到心痛不已。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还是因为家长监护不力而造成的,要知道在这一次失联的6个孩子当中,大部分都是十几岁左右的孩子。
这些孩子放假到黄河边玩,结果因为意外就这样葬身水中。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这6个孩子后面代表的是6个家庭,可想而知,孩子的家长一定痛苦万分,后悔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其实有很多家庭都是如此,家长平时需要上班,孩子每到放假就无人看管,家长甚至会放任孩子到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去玩儿,平时也毫不在意,直到出现悲剧才开始后悔,但这时候为时已晚。
对于这些未成年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辨识危险,他们可能只是因为好奇或者是开玩笑而去做出一些非常危险的举动。家长平时应该多给孩子灌输一些相关的知识,哪怕是孩子放假,也一定要安排人陪在孩子的身边。对于孩子的事情真是一点点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你的一个放松,后果可能就是无法承受的,这种痛苦真的会持续一辈子。
纵然最后一个孩子还在搜寻当中,但生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只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平安无事的回来。同时也希望众多家长们可以以此为戒,不要再放任孩子做出如此危险的事情了,更要教会孩子哪些地方是危险的,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李雪峰,男,1907年生于山西永济。原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军区政委、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中共七大代表,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党的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列席了党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3年3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关于李雪峰,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从永济任阳村走出的我党高级干部,但是因为在“文革”中曾遭受迫害,被隔离审查达8年之久,家乡的人对他的轶事与过往也有些讳莫如深的意味。前不久,记者走访李雪峰在永济任阳村的故居时了解到,李雪峰原名张青巽,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参加革命。他自幼聪明好学,在学校时也是非常出色的学生。
李雪峰故居位于任阳村西北角,因为后代均在外工作,老房子如今空闲,与李雪峰故居紧邻的一处小院子中住着他的侄儿,今年已八十高龄的张思忠。此前本报曾经刊文介绍过的清末举人张金榜便是李雪峰的二伯父,张思忠的二爷。可以说,任阳张家耕读传家,因出过举人,也足以称之为书香门第。
在张思忠心中,伯父李雪峰为人亲和,尊老爱幼,在京城时曾多次托人为永济家中的老人捎来食品等物。李雪峰不仅孝敬老人,对自己的孩子也非常疼爱。在河东大地曾经流传有一则民谚说:临猗孩儿,万荣娃,永济的伢伢儿不敢“挂”(方言,意为不敢摸、碰)。这则民谚意为永济人比较疼爱孩子。从这则民谚看,李雪峰对于子女的疼爱便堪称永济人的代表。
李雪峰与永济人一样将自己的孩子小名起为猫子、狗子。其女儿李丹宇小名便为小猫。在孩子们都成年,甚至年龄已比较大时,他依然称呼孩子的小名,浓浓的慈父情尽在其中。
李雪峰不仅对孩子们疼爱,对妻子也有感恩、尊重、体恤之情。据张思忠介绍,李雪峰当年在永济家乡娶过一个妻子,名叫李宝莲。参加革命后,因为 东奔西走,与家乡失去联系,加之为避免在特殊年代家人因为自己参加革命受到连累,李雪峰便隐姓埋名奔走他乡。虽然与家人失去联系,但是李雪峰并没有忘记结发妻子,在改名之时,他将自己的姓改为李,便是要表达对妻子的纪念。
据张思忠介绍,李雪峰当年求学期间,岳父家对他曾有过帮助,这也是他改姓李的主要原因。
后来,因为参加革命,李雪峰又成立了新的家庭。
李雪峰是一个颇具人情味的慈父,也是一位对党无比忠诚的好干部。据张思忠介绍,当年,李雪峰受迫害被隔离审查时,孩子们都劝他要向组织申诉,李雪峰说,要相信组织,要相信一切都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平反后,在落实待遇上,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雪峰,最后只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有不少老同事为他鸣不平,说是他的政策落实得不够到位,让他再跑跑反映反映,李雪峰也是一笑了之。关于大家都讳莫如深的当年在“文革”中整人一事,李雪峰曾经对孩子们说了一句话,当年,我自己都是被整的人,又有什么能力去整别人呢?一切让时间去回答吧!
在张思忠心中,伯父为人正直清廉,他为自己的亲侄儿张思忠做的唯一事情是,当年张思忠学校毕业面临就业,当时洛阳机械厂厂长是他的一名老部下。李雪峰便给这位老部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的侄儿张思忠中学毕业,是共青团员,你考察安排。后来张思忠成为洛阳机械厂一名普通工人,一直工作到退休。
张思忠告诉记者,听老人们说,叔父李雪峰自小聪慧,学习很好,在当时的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也是学校有影响的佼佼者,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雪峰在年老时,回过几次故乡。有一次还专门回了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外祖家——永济市下麻坡村。在外祖的大门前留了影。在与侄儿聊起家乡的人时,侄儿说起村中的人,他问,你说的人,咱们村中有同名的四个,你说的是前巷的还是后巷的,是瘦的还是胖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张思忠说,当时李雪峰已是九十高龄,他的记忆十分清晰,村里确实有四个同名的人,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李雪峰还记得十分清楚,令人惊叹。
在山西师大柴建国老师的著作《卫俊秀(著名书法家)传》中有一段关于李雪峰(张青巽)的话,录于此间,从中可见李雪峰当年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的风采。
张青巽(李雪峰)比卫俊秀高一届,他性格活泼外向,热情奔放,是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他组织的“读书会”和“书报合作社”影响很大。与卫俊秀探讨书法艺术时,他提笔疾书:金石不随波,松柏知岁寒。卫俊秀接着吟道:冥此芸芸境,回向自心观。两人吟的正是黄庭坚的诗,表达了一对青年学子的抱负与追求。当时,李雪峰已经加入了我党的外围组织,此后不久便参加了革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