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包括五方面:
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
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特点:
力量素质
从力量素质看,中国不同年龄阶段成年、老年人的下肢、上肢力量和力量耐力发展都有自身特点。下肢力量(20-39岁)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持续下降,下降幅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南方优于北方;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优于农民。
上肢力量表现为:35岁前成年人的握力继续呈现增长趋势,此后随年龄增长,握力逐渐下降。女性的上肢力量持续发展时间长于男性,且增长率大于男性。衰退曲线则呈现了同步性特点,但下降率则低于男性。
北方人握力优于南方;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力量耐力的发展特点是随年龄增长,男、女呈下降趋势。南方优于北方。力量耐力发展的工作种类特点是不同工种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最终趋势是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优于农民。
速度、灵敏素质从速度和灵敏素质看,中国成、老年人速度与灵敏素质的发展特点是随年龄的增长,男、女均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男性表现为先慢后快,女性则相反。男、女同年龄段的量值特点是,男性优于女性。中国成年人的速度与灵敏素质各年龄段总体趋势是南方优于北方。
各年龄段男、女速度和灵敏素质的工种特点总体表现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好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又好于农民。从平衡能力的变化趋势看,中国男、女各年龄段成年、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平衡能力均呈持续性的下降趋势。
男女同年龄段的平衡能力的量值特点是,男性优于女性,且差异在35-39岁及以后的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中国成、老人的平衡能力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南方优于北方。
中国不同工作种类成年人的平衡能力各年龄段男、女均表现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中国各年龄段乡村男、女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优于城市老年人。
柔韧素质
从柔韧素质看,中国成年、老年人各年龄段柔韧素质的变化特点是:20-24岁时男、女坐位体前屈均在11-12厘米之间,随年龄增长,坐位体前屈男、女均持续性下降;但女性下降幅度低于男性。
中国成年、老人的柔韧素质各年龄段成年、老年人北方优于南方,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各年龄段柔韧素质的工种特点是农民最好。
其他理解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身体素质应当界定为人体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理状况和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或能力。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因素,为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后天因素则主要包括营养状况、医疗条件、气候环境、生活习惯以及运动健身等因素。也就是说,身体素质除了传统的要素以外,还应该包括体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抗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
人体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疾病的抵抗方面。人体长期在各种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进行锻炼,能改善体温调节机能,从而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由于各种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造血机能,因而提高了身体对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能有效地预防包括“文明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应变能力是指人对意外性事件、突发性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或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的能力。
紧急事件处理能力是指对任何需要立即予以处置的危及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的处理能力。
身体素质,简称体质,是生命质量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力量:人体做功的一种外在表象,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体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和维持生命的最首要的机能素质。
②速度:表现一个人的动作快慢,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一种能力。它可使心率达到生理极限,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刺激强度最大。
③耐力:人体体力和心肺功能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的承受能力。也可看作人体抵抗疲劳的能力。耐力应是全身耐力、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的综合。
④柔韧:由关节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体积的大小、胯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与皮肤的伸展性来决定,柔韧性好坏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协调性、动作幅度和肢体的灵活性。
⑤灵敏:各项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表现,可在突发状况下迅速改变身体位置时表现出来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实现了上、下肢活动的分工,加上躯干的活动使人体的运动千姿百态。这种肢体运动外在表现的形状姿态称为运动的动作形式,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可主要归纳为推、拉、鞭打、缓冲、蹬伸、摆动、扭动和相向运动等动作形式。力、柔韧性组成。想提高身体运动素质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力量是指机体某部分肌肉的爆发力;柔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和伸展能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或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由于三者相互关联,任何一种机能下降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身体素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三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进行这三种锻炼的总原则是:一、因人而异。选择锻炼的内容、方法时,锻炼者应根据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来确定。二、持之以恒。人体组织器官是“用进废退” 的。若长期不锻炼,器官机能会慢慢消退,体质也会衰弱。为了坚持锻炼,最好在每天的作息表中,固定锻炼时间,形成习惯。三、循序渐进。锻炼者不要急于求成,应合理地提高锻炼目标。 三项素质分别练 具体说来,力量锻炼可分为上肢锻炼和下肢锻炼。锻炼上肢力量可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也可借助哑铃、拉力器等器械;锻炼下肢可选择蹲起、跳台阶、快速跑等。本身力量较小的人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次数,如每次少做几个引体向上,跳台阶时少跳几阶等。 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 柔韧锻炼可使全身舒展,须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柔韧性较差的人应注意,运动时减小动作幅度。最好的柔韧锻炼是户外慢跑,它能使全身各器官舒展、心情舒畅,保持运动乐趣 人体运动素质是人体运动的一种能力,一般指人体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能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的机能及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素质与人体完成各项活动、适应外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运动时,肌肉活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在中枢系统的统一调节下,肌肉活动是人体运动的核心,体内其他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保证肌肉的工作。力量素质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最大力量(单纯力量、绝对力量)、速度性力量(爆发力)、耐久性力量(力量耐力)等。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的典型形式,对其训练的原理可视为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发展最大力量可采用两种取得不同结果的途径。第一种是靠改善肌肉的内协调和肌间协调来增加力量。采用专门的训练可相当大地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的能力;提高参与工作的肌肉间的协调能力。这一途径的训练不会使肌肉体积增大,对周期性和需先克服自身阻力的项目有重要意义,这种力量发展快,消退也快。第二种是依靠肌肉横断面积的提高来增加力量,这种训练是促使工作肌肉过程中蛋白质急分解,从而使肌肉横截面积增大。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不同性的力量。表1—5就是采用不同重量的负荷练习所起的不同作用。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和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又可分为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影响速度的因素很多,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还有肌肉的收缩特征、能力和其他协调性、机体的各种技能和技能状况。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速度特征,因此速度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专项特点,对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速度训练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奔跑速度主要是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步频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神经系统灵活性和协调性,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较早,成熟也早,所以步频提高应尽早进行,一般在10~13岁左右后步频就不再提高。步长主要取决于后蹬力,而力量在10~13岁之后,才快速发展。
(3)耐力素质
耐力是机体长时间工作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是相对疲劳而言的,运动中的疲劳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感觉的、心理的和运动器官的疲劳等等,不过,所有疲劳最终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和与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有关。所有耐力的培养提高,首先应以运动所需的能源储备与供应为基础,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耐乳酸等抗疲劳的能力。对于青少年的耐力训练应注意全面打好基础,从有氧耐力入手,根据其不同的年龄特征进行。
(4)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各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影响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是肌肉、韧带组织的弹性、关节的骨结构等等。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有两种,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这两种方法又都可以采用静力性的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种方式。青少年是柔韧素质训练提高的好时机,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经常、适度、渐进。
(5)灵敏素质
灵敏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密切的关系。突然的起动急停、变换方向等等,都要求兴奋和抑制过程迅速地转换。影响灵敏的其他因素还有年龄、体重、疲劳等。灵敏素质是人体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发展灵敏素质的训练中,应从培养人体的各种能力入手,培养其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和平衡等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