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的孩子一学习的时候就想睡觉。家长看到孩子这种状态的时候,也是十分的生气。如果孩子出现了一学习就想睡觉的状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就想睡觉,首先我们就可以想到孩子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习兴趣是在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培养起来的,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没有培养出来浓厚的学习兴趣。那在之后的学习当中,孩子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所以孩子一学习的时候就想睡觉了。
其次,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的话,那孩子一学习的时候,他就是很想睡觉的状态。学习习惯是需要孩子在开始上学之初就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孩子在最初上学的时候就没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放学回家之后也不认真写作业,总是想着玩等等,这些状态就会造成孩子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之后,孩子就会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所以孩子一学习就想睡觉。
再次,其他外在原因的影响。
其他外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孩子用在打游戏上面的时间多了,或者是孩子的心思总是在和其他小伙伴玩,或者是孩子在学校里面受到了排挤,或者是说孩子的心里面发生了一些变化等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佳。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细心观察,耐心陪伴,帮孩子解除心里边儿的烦恼,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的回到学习的正轨上来。
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容忽视,耐心观察,及时纠正指导,孩子就会爱上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 《说勤奋》
一开篇,作者就用一个设问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还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1、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之后,作者举了二个例子,一个是司马光小时候认真读书,长大了做警枕,最后编制出《资治通鉴》的故事。
2、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 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更加勤奋。 (板书: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天?资聪明)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最后,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另一个是童第周在中学时一开始基础较差,但通过勤奋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在留学时,又成功地完成了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故事。
3、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他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了。
问:“毫不气馁”表现了学习上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
问:为什么而“急”?(17岁进中学,成绩差)
之后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板书: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最后,作者又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4、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扩展资料:
从结构上来说,是非常典型的三段式议论文结构: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强调论点。学生在学习时,论点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事例的典型性却不易理解。第一个事例是古代的,说明天资聪颖的人要想成功,也离不开勤奋。第二个事例是现代的,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作者选取这二个事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从时间性质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证,全面而具体。
总结:这篇课文开篇点题,说明了“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一道理。为了证明观点,作者叙述了司马光幼时勤奋,后来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如果将这两则故事进行对比,同学们可以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