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腺以及消化管壁上的许多小腺体,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上、下消化道是如何区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是人为的,它是根据其在Treitz韧带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于此韧带以上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管道称为下消化道。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5)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
(1)空肠、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1.5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什么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
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消化又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目录1 手术名称2 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的别名3 分类4 ICD编码5 结肠相关解剖6 概述7 适应症8 术前准备9 麻醉和 *** 10 手术步骤11 术中注意要点12 术后处理13 并发症 13.1 1.造口肠管内陷13.2 2.小肠脱出13.3 3.造口周围感染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 已经自动替换为 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手术名称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
2 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的别名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
3 分类普通外科/结肠手术/结肠造口术
4 ICD编码46.1003
5 结肠相关解剖结肠长约1.5m,约为小肠的1/4。结肠外观上有4个特征,易与小肠鉴别:①结肠带:是结肠壁纵肌层集聚而成的3条纵带,自盲肠端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②结肠袋:因结肠带较短而结肠较长,引起肠壁皱缩成囊状;③脂肪垂(肠脂垂):是结肠的脏层腹膜下脂肪组织集聚而成,沿结肠带分布最多,在近端结肠较扁平,在乙状结肠则多呈带蒂状;④肠腔较大,肠壁较薄(图1.7.3.301)。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等。结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图1.7.3.302)。吸收作用以右半结肠为主,因其内容物为液体、半液体及软块样,故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气体、少量的糖和其他水溶性物质,但不能吸收蛋白质与脂肪。若右半结肠蠕动降低,则加强吸收能力;横结肠内若有硬的粪块,常导致便秘。左半结肠的内容物为软块、半软块或固体样,故仅能吸收少量的水分、盐和糖。若左半结肠肠蠕动增强,则降低吸收能力,常有腹泻或稀便。结肠黏膜仅能分泌黏液,使黏膜润滑,以利粪便通过。切除结肠后,吸收水分的功能逐渐由回肠所代替,故主要对切除结肠的任何部分,甚至全部,也不致造成永久性代谢障碍。
盲肠位于右髂窝,为升结肠的起始部,与回肠末端相接,在其后下端有盲管状的阑尾。回肠突入盲肠处的黏膜折成唇状为回盲瓣,它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肠内容物反流。盲肠全被腹膜所覆盖,故有一定的活动性。若活动范围过大,可形成移动性盲肠,并可发生扭转,也可进入疝囊中。升结肠是盲肠的延续,上至肝右叶的下方,向左弯成结肠肝曲,其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位置比较固定。但后面以蜂窝组织与腹后壁自右肾和输尿管相隔。结肠肝曲内侧稍上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在右半结肠切除时,切勿损伤十二指肠,特别是有粘连时更应注意。横结肠自结肠肝曲开始,向左在脾下极变成锐角,形成结肠脾曲,向下连接降结肠。横结肠全被腹膜所包裹,并形成横结肠系膜,同时借此系膜连于腹后壁。结肠脾曲的位置较高,上方与胰尾及脾相接近,在结肠切除时须注意对胰、脾的保护。同样,在脾破裂大出血及巨脾切除时,也应随时防止结肠脾曲的损伤。降结肠自结肠脾曲开始,向下至左髂嵴处与乙状结肠相接。降结肠与升结肠大致相同,只在前面和两侧被以腹膜。由于升、降结肠的后面均在腹膜之外,故在腹膜后有血肿存在时,须游离结肠探查其腹膜外部分,以免遗漏造成严重后果。乙状结肠起自左髂嵴,至第3骶椎上缘连于直肠。乙状结肠的系膜比较长,故活动性较大,可能成为肠扭转的诱因之一。
右半结肠的血液供应(图1.7.3.303)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出的结肠中动脉的右侧支、结肠右动脉和回结肠动脉。约25%病人无结肠中动脉,而由结肠右动脉的一支代替,有的病人有两条结肠中动脉。横结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结肠中动脉。左半结肠血液来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出的结肠左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最终注入门静脉。有的结肠左动脉与结肠中动脉之间无吻合,也很少有边缘动脉,此处称Roilan点,手术时应加注意。淋巴管也与血管伴行,经过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淋巴管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最后注入胸导管。因此,在根治结肠癌时,须将该部结肠动脉所供应的整段肠管及其系膜全部切除。
6 概述
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是常用的暂时性结肠造口术,其优点是:①手术操作简单、快速、无污染,可使左结肠完全减压。②造口关闭容易,闭合可在腹腔内,也可在腹腔外进行。③手术可用局麻或全麻,行小的横切口。④若胀气严重可立即穿刺减压,一般在2~3d切开,肠壁周围有粘连,肠液不会有漏入腹腔的危险。缺点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造口较大,不易护理。
7 适应症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适用于:
1.用于直肠外伤、梗阻及狭窄,做暂时结肠造口,以保证修补处的愈合。
2.直肠癌做暂时性或永久性结肠造口。
8 术前准备1.结肠急性梗阻者,应及时纠正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并做胃肠道持续抽吸减压,必要时输血或白蛋白。
2.如病情允许,应口服抗生素,以减少肠道内细菌,有利于防止感染。
9 麻醉和 ***硬膜外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一般采用平卧位。
10 手术步骤1.左下腹切口(相当于右侧的阑尾切口),长约5~7cm,“十”字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壁肌肉,切开腹膜,提出乙状结肠(图1.7.3.31)。
2.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约3cm宽,结扎止血,经此裂孔将腹膜缝合,并将结肠系膜及肠壁的脂肪垂缝于腹膜上(图1.7.3.32)。
3.最后再经裂孔将皮肤缝合数针,使远、近段肠襻分开(图1.7.3.33)。
4.肠襻下放置一玻璃棒。若腹胀不严重,3d后再纵行切开肠壁,10d左右横断肠管,剪除过多的肠壁,使成为两个分开的瘘口(图1.7.3.34)。
11 术中注意要点
1.乙状结肠造口位置,一般应选择乙状结肠移动度较大部位做造口,应使乙状结肠的位置自然,以免发生扭曲或牵拉过紧。
2.缝合注意事项同横结肠造口。
12 术后处理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外置的结肠切开后,初期粪便可能较稀且多,但以后逐渐转干。1周后可每天或隔天定时 *** ,以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2.局部皮肤应保持清洁,避免外翻的肠黏膜与衣物摩擦。最好教会病人自己使用粘贴式人工 *** 袋。
13 并发症13.1 1.造口肠管内陷是双腔造口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主要与外置肠管过短、缝合固定不确切及过早拔掉或滑脱起支持作用的玻璃棒有关。治疗方法:将肠管与腹膜缝合处切开,提出内陷的造口结肠,再与腹膜重新缝合、固定,并经造口肠襻系膜无血管区插入一玻璃棒,抬高结肠,防止回缩。
13.2 2.小肠脱出由于造口肠管与腹膜缝合不确实或残留的空隙过大所致。治疗方法:立即开腹将脱出的小肠还纳腹腔,将腹壁切口两侧的皮肤和腹膜缝合、固定。预防方法:除注意术中适宜缝合技术外,还应避免肠管过度胀气。
13.3 3.造口周围感染病情分析: 你说的右半结肠手术的切除范围是指肿瘤学的切除范围,一般恶性肿瘤是这样切除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血运问题。意见建议:肿瘤病变时单纯楔形切除肠管是不符合肿瘤学根治要求的,需要切除这么大范围,你可以去书店参考外科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