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性胸闷(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冠心病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还有一部分环境因素都会导致心慌气短胸闷如果出现不适症状请去医院就医。
1.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有可能发生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替格瑞洛片或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治疗。。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了一系列心脏不舒服的症状,对于这一类患者一定要调节情绪,保证睡眠,适当的运动,即可恢复。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抽烟,均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到劳逸结合,不熬夜,保持充足的休息,不乱用药、更改药量,定期复查。
3.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原发性心肌损害、:冠心病所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炎症和免疫性心肌损害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性心肌病如家族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右室心肌病等;继发性心肌损害包括: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浸润性疾病(如心肌淀粉样变性)、结缔组织病;
②心肌负荷过重: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此外,伴有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围生期心肌病、体循环动静脉瘘等。
③心室前负荷不足:二尖瓣狭窄、心脏压塞、限制性心肌病等引起心室充血受限,体、肺循环淤血
4.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以及心律不齐都可能引起胸闷的感觉,诱因不明显,常伴心悸、大汗、面色发白、休克、晕厥。
胸闷是主观上感觉呼吸困难的一种症状。器质性原因引起的胸闷:一是心源性胸闷——特点为劳累后胸闷、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可从睡眠中憋醒,见于心脏病患者出现肺淤血、心功能不全。胸闷也可以是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心绞痛的一种表现。二是肺源性胸闷——见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肺纤维化等。神经功能性引起的胸闷——常见于心血管功能紊乱。患者自觉胸闷、气短,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常有叹息样呼吸,长出气后自感舒适;有时还常伴有心悸、心前区刺痛,以及乏力、头晕、头脑不清、焦虑、多汗、失眠等神经症状。该病有时酷似冠心病、心绞痛,但心电图、心脏B超、等各种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发现。另外,器质性胸闷多在运动或劳累后发生,而功能性的胸闷多在休息时发生;器质性胸闷在坐起后可明显好转,而功能性胸闷则常不因为体位改变而变化。治疗首先调整心态、放松精神、消除顾虑,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保持良好情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反馈性地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改善神经功能。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调整大脑功能,另外,运动能明显改变人的情绪,坚持长期锻炼,能增强体质、心血管功能改善,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增强,使植物神经功能恢复。有心悸、胸闷、易汗、喜长出气等β-受体高敏症状者,可用安定、心得安等.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