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
扩展资料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
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镜,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
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
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
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身毒
分类: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解析:
印度
印度曾有过很多国名,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帕勒德”即其中之一,它是梵文的发音。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波勒德的变音“帕勒德”命名。又据《往世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波勒德”,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梵书》中曾记载其武功。由于波勒德的原因,其后裔一直被认为是“帕勒德”,国祚甚长。因此这个国家便以帕勒德命名。在《往世书》尚有另外的记载,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帕勒德·沃勒施’,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波勒德的后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个古称也叫“帕勒迪”(帕勒德人)。又有些学者认为,帕勒迪人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遗迹在哈拉巴和莫亨殊达罗早有发现。有过有些人有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帕勒德人是指波勒德国王的子孙后代。凡此种种,可见一斑。
“印度”还有另外的叫法。几千年前,雅利安人乘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由中亚出发,分东西两支迁移。向西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了欧洲,成为今天大部欧洲人的祖先;向东去的一支雅利安人,有的则在波斯定居,成了今天的波斯人,另一部分则继续向东南移动,越过兴都库什山,来到印度的西北部,成为今天的一部分印度人。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时住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古代梵文发音“信突”(sindhu)河,可是古代伊朗人把字母“斯”(s)的发音读成了“合”(h)音,即读成“很毒”(hindu)河。这样,就把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叫成“很毒”,而把这一地区称这为“很毒斯坦”。“斯坦”,是地区的意思,“很毒斯坦”,意即很毒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印度又一名称“很毒斯坦”的由来。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时称它为“身毒”,东汉称它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指出:“仔细探讨天竺的名称,很多不同的说法,弄得一团混乱。旧时叫做身毒,或者叫贤豆。现在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做印度。印度人民,随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国,远方外国,异俗之人,从远处看,采用了一个总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话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称,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说,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好像一个没有光明的长夜,没有一个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点上蜡烛,虽然有星光来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于这种情况,才把印度比成一轮明月。实在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圣贤相继出世,遗法相传,教导群生,条理万物,好像月亮照临一般。由于这样原因,才把本国家称为印度。”这是一种解释和说法。从此中国才确定译为“印度”。
另外,古代希腊人把印度河叫成“伊德斯”,把这一地区称为“伊迪亚”,这是西方人对印度的叫法。
“身毒”这个词是个音译词,是由梵语发音“Sindhu”音译而来。梵语是印度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现在虽已不是印度的日常使用用语,但是仍旧作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存在着。梵语中对于印度的称呼为“Sindhu”,而后这个称呼经由波斯与古希腊的音译转化成“Hindu”与“Indu”。
待中国开始意识到印度这个国家的存在时,中国又在波斯与古希腊音译出来的称呼之上又进行一次汉语音译,于是便诞生了“身毒”这样一个特殊的称呼。“身毒”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迁所编著的《史记》。众所周知,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个行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西域的了解,“身毒”这个国家也正是在此时进入中原百姓的视线。
根据史书记载,张骞在从西域回来之后曾向汉武帝汇报说:他途径大夏国时曾询问该地百姓他们的邛竹杖与蜀布来自于何处,当地百姓问答说是从身毒国购买来的。这身毒国就是古印度。等进入东汉之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对印度这个国家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身毒”这个名字也是越发流传开来,整个汉朝都是这样称呼印度。不过当时除了“身毒”这个音译名之外,古人也曾将其音译为身度、贤豆、天竺等。
到了唐朝之后,为了方便记录开始将印度地区统一为“天竺”。后来玄奘为了探寻佛教远赴天竺,时间长达十七年。待从天竺回来之后,他将自己在天竺看到的事物归纳整理成《大唐西域记》。玄奘在这部作品中提及由于天竺这个称呼存有异议,为了正音应该称呼它为印度。就此以后,印度这个国家的汉语译名就此确定下来,至今仍在使用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