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不少人小时候都有啃指甲的经历,甚至有些人即便已经成年,但依旧保持着啃指甲的习惯,虽然身边的人早已见怪不怪,但 事实上啃咬指甲可不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对孩子来说。
作为一个从小就爱咬指甲的孩子,我深深知道这种习惯给平时生活带来的影响,希望更多的父母能明白,孩子啃指甲真的不是小事,控制不住的孩子两种结局躲不开。
一、手指的卫生和 健康 受到影响
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啃指甲,是因为觉得指甲歪歪得不好看, 长期啃食指甲确实会影响手的美观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长期啃指甲是容易患病的。
小朋友每天活动量很大,手会接触很多东西,细菌自然不会少,在啃手指的过程中,指甲缝和手指上的细菌就会进入口腔和消化道,很容易感染并引发疾病。
另外,小孩子啃指甲很难停下来,咬破手指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再接触其他细菌,那就可能导致手指出现炎症。
二、影响心理 健康 和性格
病态的啃指甲跟孩子的心理密不可分,不少孩子由于紧张、害羞、焦虑、胆小等原因,会不自主地啃食指甲寻求安全感。
因此,孩子啃指甲绝不是单纯的,可能是在向父母传达信号,如果孩子有认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事,但又不知怎么处理时,就可能会用这样的方式告知父母。
如果父母没有发现孩子的异样,任由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那他们即便长大后也可能会在有相同情绪或难言之隐时选择啃指甲,其实就是 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一般 3岁以下的幼儿啃食指甲,多半是生理上的需求 ,可能是进入了手口敏感期,或者通过吮指进行对世界的 探索 ,基本上持续到2岁左右就会弱化,少数宝宝可能会持续到3岁。
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还是喜欢啃食指甲,那么父母要结合实际情况看待,孩子是否正在经历以下阶段:
上幼儿园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父母经常当着孩子面吵架、家庭氛围不够和谐;
存在身体上的缺陷或物质上感到自卑;
如果孩子正在经历这几种情况,那么啃食指甲可能就已经成为了他们缓解焦虑,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不能再让孩子痛苦下去了。
做好清洁保护工作
小孩子哪有不吃手的,如果不想宝宝形成习惯,可以在手指处涂一点柠檬水或苦瓜水,让宝宝失去啃手指的欲望。此外要及时帮宝宝做好清洁工作,防止吃食细菌。
不要训斥,小心适得其反
对于生理性的啃手指不用太在意,但如果判断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就需要采取一点对策,首先要注意的是,别大声训斥孩子。
训斥和惩罚并不能让孩子完全戒掉咬手指,反而可能会因为害怕紧张而导致更严重,因此在没有找到孩子啃指甲的真实原因前,不要随便呵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孩子现阶段的状态,去分析啃指甲的原因,爸爸妈妈多花时间多陪陪孩子,让孩子学会表达……不管什么原因,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解决,不能忽视。
三岁是第一个叛逆期
三岁是第一个叛逆期,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性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并且鼓励他们,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在叛逆期的时候才会更好的沟通,下面分享三岁是第一个叛逆期。
三岁是第一个叛逆期11、好奇心强
3岁的小朋友开始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了,每天都会问十万个为什么,比如这棵树为什么长得比那棵树高,电视上的人是怎么出现的。
不仅如此,地上有一只小蚂蚁爬过,孩子也会蹲在马路上看半天,甚至会想去寻找蚂蚁的家。
许多家长可能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头疼不已,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是最旺盛的时候,家长要有耐心的解决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2、坚持己见和固执
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强之外,更是固执己见。不知道家长有没有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明明妈妈给他买的新衣服,突然就变得不爱穿了,无论家长怎么威逼利诱,孩子就是不会顺着家长的想法来。
其实这不是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家长都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给家长一些小建议。
3、爱与同龄人竞争和比较
3岁的小朋友往往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了,家长本来还为孩子在幼儿园能教到更多的小朋友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开心。孩子突然每天回来都说:今天老师表扬了小明,没有表扬我,我不和他做朋友了。
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话语往往苦笑不得,及觉得孩子天真可爱,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过于爱比较了。
我们现在大概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心理,虽然大多数都是良性的,但是孩子也有一些行为需要我们去注意和纠正的,防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走偏。
3岁孩子的需要纠正的行为
1、动手行为
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竞争意识。而这也造成孩子很容易发生动手行为,本来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好好的,突然就开始动手打起来了。有时候,甚至还会对父母和爷爷奶奶动手。
父母在自己纠正孩子的动手行为的同时,也要防止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孩子,而不忍心去批评孩子,这似乎也是大多数隔代教育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
2、吃手行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此时婴幼儿正处于口唇期,其显著特点是用口腔吮吸或咬东西的行为来认识世界、愉悦自我和获得安全感。
但是对于三岁的小朋友,显然已经过了这一阶段。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改善这个行为,定期给孩子剪指甲,当孩子吃手的时候,带领孩子玩游戏等别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3、恋物行为
家长会发现许多小朋友,不管是睡觉还是出门去游乐场,孩子都要带上固定的玩偶或小玩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恋物行为,也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恋物行为一般出现在孩子一岁之前是正常的,但是3岁的孩子还出现这种现象,这可能是孩子感觉统合发展不顺畅的原因。
怎么度过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1、学会夸奖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
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表扬和肯定,是会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并且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夸奖也不是盲目的,一定要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具体的告诉孩子刚刚的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起到一个正反馈的作用。
2、学会坚持原则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就妥协。父母坚持原则也是培养孩子的原则性,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影响。
爸爸妈妈首先要遵守这条原则:弄清楚什么时候要尊重孩子,什么时候要和孩子商量,什么时候说“不”。
虽然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让他能够自由的成长,但是当孩子违反了某项规定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爸爸妈妈要坚定地说“不”,用温和但坚决的语气拒绝他的要求。
3、学会尊重孩子
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力,再也不是被家长抱在怀里的那个小宝宝了。对于孩子合理的想法,家长应该充分的尊重。并且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例如和孩子交流时学会蹲下来,平等的和孩子交流。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要有耐心的回答,不要觉得小朋友的想法太天真了,就嘲笑孩子。其实这个年龄的小朋友已经能够懂得别人的表情的。
三岁是第一个叛逆期21、尊重孩子
著名教育作家楚恬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位二胎妈妈,突然有一天发现昨天还很乖巧好带二女儿,过完三周岁后,小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起来了,刚开始只是安静地把东西弄坏,而且会主动认错。现在可好,是故意把玩具给弄坏,却嘴硬不承认。稍微不顺心就是一顿大喊大叫,坐地上闹事,总是爱和姐姐找事打架。
刚开始的时候,这位妈妈以为小宝心情不好,也没在意,后来发现越来越严重了。当小宝耍脾气时,妈妈就开始训斥她,但是,效果一点都不好。反而情况更加不好了。
后来,妈妈改变了做法。二女儿经常说话不算数,妈妈不再大喊大叫,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是,妈妈开始跟孩子讲条件。
比如孩子看手机之前,得把昨天的睡前故事讲一遍。然后看手机到二十分钟时就会把手机收回,如果不让收,明天就会不给看,隔天再看。养成习惯了,也就不用大喊大叫也可以做到让孩子听话的。
其实,孩子想要的也是希望爸妈的尊重,而不是对自己的错误大喊大叫的指责。当孩子享受到了这种尊重感时,就会变得懂事,有礼貌起来。
2、冷处理
有位妈妈,每个星期天都会带两岁多的孩子出去,有时去公园里玩耍,有时逛超市,逛书店等。但是每次开车往回走时,孩子就急了,吵闹着说不回家还要去玩。孩子的吵闹声很是影响妈妈开车,妈妈每次也大声训斥了小宝,让他安静下来。
小宝非但不听还从后排车座钻到副驾上打妈妈,妈妈已经觉得自己无计可施了,然后就不说话了,但是奇妙的是,小宝也跟着安静下来了。
看到安静下来的小宝,妈妈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咱们不是每个星期都来这里玩吗,而且已经玩了好长时间了,下周我们还会再来的。小宝想了一会,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打妈妈。
冷处理,会给孩子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一味的大喊大叫会让大人和孩子都失去理智。
3、主动认错
老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孩子会犯错,我们作为家长的也是会犯错的。我们面对孩子的一些小错误时,会把孩子给训斥一顿,让孩子跟我们道歉,或者有的孩子自己会主动地跟父母道歉。而当我们犯错时,在误会孩子或者冤枉孩子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当我们误解孩子时,也要放下家长的面子来跟孩子道歉。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自然也不会隐瞒自己的错误了。
综上所述:当发现孩子进入叛逆期时,要正确地处理孩子在叛逆期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对于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三岁是第一个叛逆期3正确的教育好孩子
1、为孩子营造个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这也对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影响很大。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个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信任孩子,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
父母应该与孩子做知心好朋友,对孩子有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事,也要体谅理解,教他们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并引导他们改正。
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你不能一辈子永远跟在他身后,所以要适当的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分依赖父母,这对孩子以后成长,步入社会都很有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