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使用体罚等严厉的惩罚措施
很多家长都将惩罚等同于体罚孩子,其实体罚孩子只是惩罚孩子中的一种方式,而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应当尽量的避免使用体罚的教育方式,不能去打孩子。可能在心情平静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打孩子的,但是每当家长被孩子激怒之后,他们往往会无法理性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在那样的氛围和环境之下,家长就很容易失控去打骂虐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家长虽然不打孩子,但是他们有的时候会摇晃孩子,这样的动作其实也是一种体罚的手段,搞不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当然打孩子耳光也是万万不行的,很多新闻报道都有提到孩子因为被父母扇了耳光而导致永久性耳聋。
所以说即使要惩罚孩子,即使要严厉地教育孩子,也不能去打骂他们,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除了打骂之外在没有方法可以约束他们,那么家长首先要反省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孩子。
二,注意惩罚的时机
很多小朋友总是在爸爸妈妈最忙的时候开始做坏事,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惩罚他们,所以他们就更加放心大胆,也确实是这样,小时候我们也经常做这样的事情。
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时,他们就说一句“等着回来收拾你”,然后就走了,但实际上等到家长回来,他们就完全忘记了孩子之前做的错事,有的时候即使他们记得也只是轻飘飘的训孩子几句,根本起不到惩罚的效果。所以说要想让惩罚对孩子有效就要在行为发生时或者是刚刚发生后就立刻进行惩罚,这样才能让孩子记得更深,才能有效的阻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三,注意惩罚的一致性
要想惩罚真的能够起到效果,就要保持惩罚的一致性,比如说孩子今天没有吃饭而吃了零食,家长训了他们,但是第2天孩子又这样做,家长又觉得孩子吃一点也没关系,就放任他吃零食。明明前一天孩子才因为跟小朋友打架被妈妈批评了,结果今天因为妈妈心情好就放过了他。这样前后不一致的惩罚会让孩子感觉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也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可能就是学习如何在攻击性过强和攻击性太弱之间取得平衡。攻击性的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内驱力通常在不同的年龄,通过不同的行为表达出来。作为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去控制、调整、疏导和管理,但绝不是压制儿童的攻击性。当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我不喜欢你去揪小朋友的头发,因为这样他会很痛。”
其次,弄清楚导致宝宝攻击性过强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过,或者是经历了特别恼火的事情等等。宝宝很有可能通过无意的攻击性行为使他的某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使他误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最后,你要帮助孩子去释放或是转移攻击性的情绪。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要让他自己解释为什么去攻击他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你可以替他说出来,比如“我猜你是因为……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的话,你可以纠正我……”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父母很关心自己,会促进他和你沟通。然后你们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