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除夕即农历腊月三十,在农历的每月的月末、月初,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朔日过后一二天,才可以看到月亮表面的一小部分,形似蛾眉,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所以除夕的夜晚是看不到月亮的。
我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实际上表明了月球绕地球转为30天多一点点。有句俗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描写了这种情形:从地理知识知道,我们所处的是东半球,每到中国的农历某月十五的晚上,月球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方;而到了三十的晚上,月球却在西半球,所以我们当然在大年三十看不到月亮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