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第1张

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译文:病人病脉已解,脉呈平和之象,却每于傍晚时分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疾病刚愈,脾胃机能还很虚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强进食,不能消化的缘故。此时,只须适当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出现的顺序:《论语》《史记》《伤寒杂病论》《水经注》。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伤寒病论是个理程碑

医圣张仲景是方书之始祖,首创六经辩证理论体,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

张仲景,今河南南阳出生,他从小很爱读医书,在他10岁左右的时候,就拜当地的一位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地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不爱说话,性格沉闷,生活简朴,对医学却是一丝不苟。找他看病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在当地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经常跟着师傅外出诊病、抓药抄方,上山采药、回家熬制,从来不说苦说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仲景。

张仲景因为他的父亲给政府部门工作过,所以他被州郡举荐,进入官场。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要知道在那个封建年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百姓的家,不能靠近百姓。可是张仲景喜欢的是医术,不喜欢做官,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见不到各种病症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提高。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选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时间,开放衙门,不谈政事,让有病的百姓上门,上衙门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为老百姓看病。

他让手下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这个举动把老百姓都惊呆了,老百姓都拍手称赞。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惯例。每到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求医看病的百姓,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大老远赶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原来坐堂医生是因张仲景而得名)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在东汉末年,那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政府黑暗,皇权无力,统治阶层内部出现相互争斗残杀。地方军阀抢占地盘,彼此混战。黄巾军起义就出现在这时候,普通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只能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百姓死于流离路上的数不可数。

据史书记载,在那段时间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现在看来,那时期的瘟疫大流行,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死在路上的人太多了。

张仲景的家本来也是个大家族,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时间他的族人因为瘟疫,也死了一大部分,只剩不到七十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瘟疫肆虐,朝廷动荡,张仲景辞去官职,潜心研究瘟疫伤寒病的诊治,他到过很多地方,研究各地伤寒病的病情与特征,不断的给百姓看病,丰富自己的经验,最后整理成书。终于让他写成了最为著名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这本书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伤寒症是什么病?

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有持续高热、腹痛、玫瑰疹、肝脾大等症状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水和食物被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到今天为止,《伤寒杂病论》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欢迎留言。

1. 对体质学说有贡献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对皮肤科的贡献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治疗杂病专书,对临床各科均起指导作用。在中医皮肤科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形其外的诸多皮肤损害提出了病因、病机、症状、发展及其预防,而且还提出了内治、薰洗、外敷等特殊的疗法,实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本文论述了狐惑病、阴阳毒、瘾疹、黄汗、浸淫疮、肌肤甲错症、干血痨证、肠痈、黄汗变证、阴蚀、多汗症等八种有明显皮肤损害的疾病进行了讨论。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皮肤病的论述散在各章节中,但确实对中医皮肤病科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3. 对治未病的贡献“治未病”是中医学中影响深远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主动的防治思想,是生命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对于人类的 健康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源于人类早期的实践经验,其理论形成于《内经》(《黄帝内经》简称,下同)和《难经》。《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 养生 防病的原则和方法。《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标志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张仲景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初步形成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因此也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并使之用于诊疗实践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在未病先防,早期治疗方面,张仲景基本遵循《内经》中提出的原则。在临床方面,把“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注重对未病脏腑的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学。4.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直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内容丰富,实质上在三阴三阳各系统病病变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具有辨体质、辨病机的内涵。学习《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悟。既要掌握细节,探究三阴三阳辨证的具体方法又要由博返约,以指导临床实践为目标。集思广益,才能加深对三阴三阳辨证临床普适性的认识,并有效指导现代临床。

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代表中华民族繁衍强胜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纲,本纲草木精湛又生成了万物生灵,生灵万物生成了最高端人类,因此人类的生生息息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与草木本纲的联系,这是感应,人与自然的感应。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古代繁衍发展到如今,离不开中医中药的救治与贡献。本民间美术雕塑画家创作的雕塑画《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开始,到如今,己完成大半,估计再化半个月完成了,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张仲景对于中医的最大觉献就是“六经辩证”的辩证论治法则。实话说,临床上,真正的治病高手精通六经辩证的很少,因为大道至简,复杂的知识往往会让人进入误区。而《金匮要略》提供的狗屎,人便之类的方剂更让西医看轻我们中医。

就方剂来说,我认为“桂枝汤”符合医道,其他方剂还都局限在术的范畴。这也是中国传统中医“以药为本,以病为用”的思想基础。这种用药方法治疗急性病还可以,治慢性病就显得落后了。因为临床上多数慢性病都不是独立存在,对付的办法就必须符合医道的整体观念等等。

鉴于上述识,我认为,我们研究张仲景也不要一味地盲从,借鉴即可。否则,中医的道路将会越走越窄。我有一位西医内科副主任的朋友是这样看待神医华佗的,他说,其实,华佗的实际水平也就医师而已。(医院的医师属低级职称,往上是主治医师,然后是副主任医师),可见,要是把华佗安排到现代医院工作,我朋友还是他的领导呢?

张仲景永远是我心目中的神明之一。之所以有上列议论,是希望我们的后人不要“读死书”而已,别无他意。南无阿弥陀佛!

张仲景对中医的巨大贡献,是他在民间长期治病救人的实践中,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医学书确定了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医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涅县人(今河南邓州市,公元前150---215年)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由于对后世贡献巨大,被后人称为医圣。

他生活的年代到处战乱纷呈,百姓流离失所,大多都病亡在逃亡的路上,由此又带来一场场巨大瘟疫,使人民雪上加霜。张仲景行走民间济世救人,根据大量丰富经验,先后还写成了《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学指导著作。同时创造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使一代代广大的劳动人民深深受益。

张仲景不亏是中医学界的泰斗先祖,医圣称号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医圣张仲景是我敬仰的中医大家之一,同时也是开创“六经辨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创始人,只有唯一、没有第一、空前绝后,被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中医学泰斗级世界 历史 人物,实至名归。

印证“六经辨证”的传世巨著是一本叫做《伤寒杂病论》的著作,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中医的好,早已经沉浸在了自然当中。

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实际上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当中都有名医大家出现,提起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中医泰斗,黄帝、歧伯、扁鹊、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本草纲目李时珍等等,恐怕都是人人皆知的中医公众人物。

在这些耀眼夺目的光辉笼罩之下、一千六百多年延续至今,仍然在现代医林当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救人无数的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他低调总结、委婉实践、师承中医、而不拘泥师传,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见微知著,把脉问气。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拜师、师传、学习、继承、实践、总结、归纳是所有中医人的必经之路,笔者以为张仲景的重要贡献应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医的理论体系古已有之,她如天使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有缘人去认识;2、张仲景是 历史 上完美地接受并继承中医理论体系的少数大家之一;3、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扫中医分宗列派之苦,定位并纠正中医临床治疗的参照标准,使中医能够和现代医学以及设备相结合;4、能否掌握“六经辨证”的诊断方式,是甄别中医诊断治疗真伪的“照妖镜”,有了这个“照妖镜”,一切巫婆、神汉、庸医、神医都将无处遁形;5、中医的治疗阶段的混乱效果,将在张仲景的“经方理论”指导下获得重大突破;6、需要强调的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相对于立意高远的中医完整理论体系来说,只属于“下医”范围,因为在中医看来“治未病”才是上策: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重病”是中医体系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划好的医学能力和层次。

然而在生命康复的体验当中,在疾病困厄的抗争平复当中,在日复一日的“日用而不知”当中,中医的“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的高端思想,自始至终都像一副“安慰剂”一样,存在于世俗之中,那些吃着中医、用着中医、拿着中医的人,就像蒙着眼睛的瞎子,摸着大象的耳朵、鼻子和大腿,信誓旦旦地宣传着他们看到或者领会到的局部事实:“”哦,中医就是这个一样子;哦,中医就是那个样子“”。

浩瀚宇宙、芸芸众生,洪流滚滚、大浪淘沙,中医的过去早已经立下规范,中医的治疗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活人手段,梳理中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整地理解并且记忆中医的点点滴滴,“道经千载更光辉”地勇于实践,才是现代人急需继承创新的奋斗目标。

我来黑一波[抠鼻]贡献挺多,就让其他人去说吧,我来点黑材料,中和一下。

金匮要略(十九章)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两头尖者是。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金匮要略(二十五章)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伤寒论(十四章) 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烧裩散方: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试出了几个经验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452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6
下一篇2023-03-16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