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煮熟的大闸蟹,香气诱人;打开橙红色的蟹壳,满满的蟹膏、蟹黄让人食欲大增。难怪民间早有“河蟹上席百味淡”以及“不到庐山辜负目,不吃螃蟹辜负腹”之说。我们在揭开蟹壳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到,关于大闸蟹,还有哪些科学话题可说?今天,我们就来从里到外的扒一扒关于大闸蟹的科学。
诱人鲜香从哪里来?
大闸蟹有着特殊的香气和浓郁的风味。隆起的蟹壳里面究竟包裹着怎样的秘密,才让人如此垂涎?现代科学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需要说明的是,大闸蟹主要有三大可食部位:肌肉、肝胰腺和性腺。
大闸蟹味道鲜美,关键在于其水溶性成分。其中,游离氨基酸是水产品呈味的基础物质之一。有人曾测定出阳澄湖大闸蟹的不同部位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9.32mg/g(蟹足肉)、15.89mg/g(体肉)和20.88mg/g(蟹膏)。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占其相应部位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8%(蟹足肉)、61%(体肉)和57%(蟹膏)左右,明显高于池塘养殖蟹相应部位的游离氨基酸总量。
此外,核苷酸类鲜味物也对肉类的味道有重要影响。检测结果表明,池塘蟹所含的5’-肌苷酸和5’-鸟苷酸高于阳澄湖蟹。
对于这些活性香气物质,其感官特征在文献中被描述为油脂味、鱼腥味、青草味、奶油味及烧烤味等。通过数据分析,人们还发现,大闸蟹性腺散发的香气的品质最佳,钳肉次之,足肉第三,体肉最差。在所有香气物质中,2,4-庚二烯醛是尤为重要的一种,它具有类似鸡肉的香气。 有人总结出了一些判断标准,例如长江蟹头胸甲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腹部银白色、第4步足指节长而细窄;辽河蟹头胸甲呈方圆形、腹部黄白带锈色、第4步足指节扁短;又说瓯江蟹短宽扁、背甲灰黄深黑……这种经验总结的判据,多数时候依靠的是肉眼的观察。所以,研究者又从定量的角度,专门创造出了一些数学公式来区分不同水系的中华绒螯蟹。
蟹黄汤包是一道名吃,它从古代延续至今,经历了很多个朝代,现在的蟹黄汤包也经过了改良,味道鲜美,外形美观,让人吃了忘不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蟹黄汤包如此好吃如此受欢迎吗?究竟有什么秘方?
蟹黄汤包,那么馅料里面自然有蟹黄。河蟹洗干净,氽熟取出。冷却后,把蟹脚拧下,剪去关节,用滚棒挤出蟹肉。再用尖头铁刀撬开蟹螯取肉。另用小宽背扦刀撬开蟹壳,雌蟹先取黄再取净蟹肉。再把肉皮从高汤中捞出用料理机打烂。打烂后就像白白的浓汤,再把肉皮汤倒回锅中和高汤加适量盐煮一会。倒入饭盒容器,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准备肉馅。在绞肉时加入葱末、姜末、盐、糖、酱油、耗油,鸡蛋液、虾籽,搅打均匀。正因为蟹黄汤包里面不光有蟹黄,还有蟹肉。都是手工将大闸蟹一只只的去壳,取出蟹肉和蟹黄。将蟹肉与猪肉混合在一起制作肉馅,然后将蟹黄最后放在包子的中间,这样既有蟹黄的鲜香油润,加入了蟹肉之后,肉馅也变得更加鲜美,所以这样做出来的蟹肉汤包菜让人吃了还想吃。
吃过蟹黄汤包的小伙伴都知道,蟹黄汤包里面的汤汁是非常多的,吃的时候都是需要先用吸管将里面的汤汁吸干净了才吃皮和馅料。那这么鲜美的汤汁是哪里来的呢?其实包的时候并没有汤汁,秘密就在肉馅里面的皮冻。这个皮冻是用鸡汤和猪肉皮熬制而成,然后冻成皮冻,混合在馅料里面。这样上锅一蒸,皮冻经过加热之后就会化开,这就是我们在蟹黄汤包里面喝到的汤汁了,所以蟹黄汤包好吃的秘诀就在于它用了皮冻做汤汁。
经常在家做面食的小伙伴肯定知道,平时我们包包子馒头等等,都是用的普通的面粉,也就是中筋面粉。但是蟹黄汤包却是用的高筋面粉,这样的话做出来的包子皮特别的有韧劲,所以我们看见蟹黄汤包虽然里面的馅料足,汤汁多,但是将汤包小心拎起来,皮子却一点都不破,甚至可以看见汤汁在包子皮里晃动,这就是蟹黄汤包的神奇所在。这样的包子皮才可以裹住汤汁,同时吃起来又有嚼劲,增加了它的口感。
平时我们在吃包子的时候一般是不会蘸酱汁的,但是吃蟹黄汤包会给你准备一碟醋,醋里面还有几根姜丝。让汤包蘸着姜丝和醋吃,立刻让味道提升了很多,所以吃起来不仅不会腥气,更多的是鲜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