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字义上,“子”字的本义为“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等,又泛指“臣民”等,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幼小”等含义。
子zǐ,声母z,韵母i,声调三声。
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相关组词:
绳子[shéng zi]
由两股以上的棉﹑麻﹑棕等纤维或金属丝绞合而成的条状物。
篮子[lán zi]
用藤、竹、柳条、塑料等编成的容器,上面有提梁篮子是一种编制而成的容器,用来盛放物品,例如谷物和衣服。
匣子[xiá zi]
装东西的较小的方形器具,有盖儿。
鼻子[bí zi]
呼吸通道的起始部分,也是嗅觉器官。由外鼻、鼻腔及鼻旁窦3部分组成,由鼻骨、鼻软骨、鼻肌及被覆皮肤而成。
榛子[zhēn zi]
榛的通称。又名山板栗、尖栗或棰子。
脖子[bó zi]
颈项,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
在中国古时候在很多称呼中会带着“子”字,譬如“夫子”、“孔子”等等。称呼中带“子”一般是表示尊敬,是对男性有声望的人的一种尊称。
在古时候,“子”最开始作为一种天子专属的尊称。在春秋初期,都只有少数的诸侯所属的卿的谥号可以称为“子”。发展到中期,才普遍在诸侯之卿都成为“子”。到了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开始降雪,才将“子”作为对老师或者著名学者的一种尊称。发展到战国时期,一般的学者都可以被称呼为“子”。而最早的“夫子”并不是老师的意思,而是对各级军官的称呼,那时候的军官一般为百夫长、千夫长等等,对其的尊称就是“夫”后面加上尊称的“子”,从而形成“夫子”的称呼。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学术百花齐放,兴起了讲学之风,人们对文化的传播也日益重视起来,对于讲学的老师也越来越尊重,渐渐地教授知识的老师被尊称为“夫子”,孔子的弟子就尊称其为“夫子”,因此孔子也常被称为孔夫子。在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被称呼为“夫子”的人。
还有另一种演化方式,就是古人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文人士大夫还盛行表字。早些时候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级给自己表字,最末等的“男”子和头等的“公”字均不是很适合,为了表示谦逊,取第四位的“子”来取表字。
这些演变均是表达了,在古代有名望、有声望受人尊敬的学者们被人尊称为“子”,后来大家尊重传道受业的老师,老师也就被尊称为“夫子”。均是对有学识,有声望的人的尊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