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前末梢 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泡或囊泡,直径500A
突触前膜 70A
突触间隙 200-500A,与细胞外液相通。
突触后膜 70A,有大量皱襞 又称终板,终板膜,运动终板(motor end-plate)。
二、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
1.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2. 传递过程
兴奋——神经终末——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突触传递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的轴突与肌肉或腺体间】的刺激,通过突触的[化学递质]或电流中介的传导。
接头传递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的膜紧贴在一起形成的缝隙链接是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此种结构的特点是,突触连接处的膜不增厚,突触间隙仅为2~3nm,抗阻很低,邻近突触两侧轴浆内无突触小泡存在,膜上有允许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通过的水相蛋白通道。因此电突触【无前膜后膜之分】,传递一般为【双向】,而电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电突触传递可能有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发电的功能。电突触可能存在于【树突与树突、胞体与胞体、轴突与胞体、树突与胞体以及轴突与树突之间】。在哺乳动物的某些脑区,如大脑皮质的星状细胞、小脑皮质的篮状细胞、前庭核、下橄榄核等部位均存在电突触。
【】中使他们的主要不同,存在部位,传递方式,结构基础等方面的比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