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最关注同时也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生活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害到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承受着后悔和内疚的煎熬。
那么该怎么来应对这个问题呢?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情绪的问题。
01.
关于情绪
我们需要知道的三个特点
1. 情绪是人对所发生事件的一种突发反应,它会自动产生而且启动的速度很快,往往在我们还没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它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对周围的环境保持快速的反应。比如遇到危险的时候,可能我们的大脑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们的情绪已经瞬间做出反应,并使我们及时远离危险的处境。
但是这个特点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比如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最开始的瞬间大脑往往是空白的,理智处于空白期,这也就导致了强烈的情绪如脱缰的野马般不容易受控制。
2. 情绪不同于理性。
理性考虑的是外在事物的客观逻辑,而情绪指向的是自我,我高不高兴,我愿不愿意,我有没有价值,也就是说情绪关注的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自身的价值感是否得到了认可。
比如有人批评了我们,也许他说的很对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依然很不高兴。因为理性虽然知道自己被批评是有原因的,但是情绪上认为自己的价值感被削弱了,因而感觉会很不舒服。如果说理性关注的是对与错的话,那情绪关注的就是利与弊,对我们自身有利还是有弊。
所以女人生气的时候,男人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用的,倒不如买一束鲜花的效果明显。
3. 情绪本身也是一种能量。
洛伊·马提纳博士在《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中说到:连接身体与心灵的自然愈合能力,最强而有力的途径就是情绪。有些消极情绪可以使人完全失去行动能力或者产生破坏性的行为,而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敏捷而充满活力和建设性。
如果因为想避免消极情绪,而试图去消灭所有的情绪,只靠思维和理智来生活,那么,我们就会像失去了双脚的人一般寸步难行。丰富的情绪不是一件坏事,它说明这个人很有趣,活得很真实。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情绪本身不是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可以像关水龙头一样想关就能关的,控制情绪对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做到了喜怒不动于色,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是以压抑我们自身活力和能量为代价的,很容易陷入抑郁的危险境地。
02.
导致我们
情绪失控的原因?
1. 人格特质的因素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格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参考几个特质维度,比如内外向,比如神经质。这个神经质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理解的神经病或精神病,而是指一个人情绪的稳定和不稳定程度。
当我们用神经质这个维度来观察不同的人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人在情绪上天生就偏稳定,而有的人就很敏感和不稳定,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总是爱发脾气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如果本身就是情绪不稳定的性格,还要求自己做到一点脾气都没有,就不切实际了。
2. 特定经历给我们造成的心结甚至心理创伤
有时候,在多数人看起来很普通或者很小的一件事,我们往往会莫名奇妙的大动肝火。如果我们经常在同一类事情上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就需要思考一下,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在与父母,与朋友相处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件和不好的体验?
一般来说,过度的情绪反应都和特定的经历有关,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化解这种情绪,积累下来后很容易形成心结,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的心结被触发,导致情绪的失控。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按钮,如果我们会因为对方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一个行为就暴跳如雷、怒不可遏,这很可能是因为ta摁到我们的心理按钮,勾起了我们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与情绪。
这时我们要及时提醒自己,我们的负面情绪和痛苦与眼前的这个人无关,ta只不过是无意间按了这个按钮而已。
03.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自己的情绪问题?
1. 把负面情绪当成一个了解自我的窗口
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情绪指向的是自我,反应的是我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和需要。情绪的失控和爆发,说明我们有某些心理需求被过度的压抑或者忽略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情绪这个窗口,深入的探索自己的内心,不断的和自己心里的阴影和解,那么,负面情绪就是促进我们成长和成熟的能量。
所以,怎样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容易失控呢?
答案就是,当你不再感觉受到伤害的时候,你的情绪自然就消失了。而要做到这点,最好并且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2.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不要在有情绪时去处理事情,更不要去做决定。这时候的原则应该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处理情绪的步骤:
1)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毕竟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2)用问句“我怎么了?”快速去识别情绪的源头是谁?由于很容易找偏,多问几遍“我到底怎么了?”
3)给情绪命名,起名是你认可它的第一步。
4)找到情绪呈现在身体的哪个部位?短时间心理问题也会身体化。比如烦躁会闷,生气会呼吸加速…
5)轻轻拍拍这个部位,试着用软化的语言表达“你已经看到了身体的变化或反应…”承诺你会照顾好自己。
6)让自己离开当前的物理环境,如果不能离开物理环境,那就用意念到新的环境…想想让你舒服的一些场景…当然没事的时候,都去畅享自己在怎么样的场景最舒服、最放松。
7)若以上还不能解决或缓解,那就做做常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吃东西、追剧、看笑话、画画、甚至去打麻将。但不能情绪一上来直接调到这一步,那这样就成了逃避了。
8)反反复告诉自己,等情绪缓和了再谈事情或做决定。这个缓和也许只需3秒,也许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花费时间的长短也能看出你处理情绪的能力。
9)等情绪完全离开后,一定要复盘整个过程,而且最好可以写下来,复盘能让自己是旁观者思维,或者可以用语音把这个过程讲述给自己一遍。控制情绪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更需要刻意训练。
3. 情绪管控的几个方法
1)转移注意力
胡思乱想通常会伴随着心情焦虑,在焦虑的情绪下我们不能任由情绪蔓延,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个方面
比如做家务,做家务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摆件,
如何清扫,如何整理,这可以把一部分坏情绪给分散掉。
慢慢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刚刚想的那些事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当家务做完时你已经沉浸在收拾完干净的家而带来的喜悦中。
2)自嗨
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常常自嗨,特别是在如今工作生活给我们的巨大压力下,寻找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真的尤为重要。
自嗨时我们的大脑属于空白放松的状态,放着很嗨的音乐蹦跶一小会,家里有宠物的朋友拉上宠物一起嗨。
经过几分钟蹦跶,你的坏情绪已经随同汗液流出来,这时再去冲个澡,情绪必然稳定下来。
不信,你试试!?
3)构思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个对于大多数人情绪发生时很难得以实现,毕竟没有办法完全抛掉手上的事去疯狂。
但不得不承认,旅行真的很治愈。
我们可以把这个当作我们美好的计划,其实也是把注意力转移的一种。
规划自己接下来要去旅行的地方及路线,逛一逛淘宝把旅行需要用的东西全都加入购物车。
网上搜一搜攻略收藏好,当你把这一系列事情都做好你会发现,这时你的心情真的会好很多。
剩下的就是加把劲儿努力工作,挣钱,挤出时间去嗨皮啦!
4)打扮自己
没有人不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己。
当你情绪很差的时候就打开衣柜。
去穿那件你喜欢的衣服,不管春夏秋冬,搭配上一个精致的妆容,说不定还能发现藏在角落的衣服不一样的搭配方式。
对着镜子看看漂亮自信的自己,坏心情早已被漂亮衣服抢占了位置,这时就只剩下理性的自己了。
5)找个倾诉对象
有句话说:“说出来就好了。”
其实真的很好,情绪需要得以解脱,需要消化。
找一个倾诉对象去一起消化我们的坏情绪,在他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或许更加简单明了。
在我们解决胡思乱想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坏情绪出现,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乐观去面对。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曼巴笔记!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叹:自己情商咋就这么低呢?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难道情绪控制力差,真是因为自己“情商”低吗?
不是的,之所以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差,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一个概念,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处理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之所以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是因为我们在压力下屈服了,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即通常所说的抗压能力差。那么这种能力是否可以培养呢?该如何培养?可能有人会说,要不一直让自己处在重压环境下,说不定久了就会习惯,我不知道这种方法可不可行。如果你有信心扛过这个测试,那我觉得你根本就不会存在“负面情绪”,因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很强大。
好了,回归今天的主题,在讲述如何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心理学理论,即ABC理论。其中A是英文单词Activating的缩写,意思是外部刺激或者诱发性事件。如,孩子不好好写作业。B是英文单词Belief的缩写,指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你如何解读孩子不写作业这件事。C是英文单词Consequence的缩写,就是事情的结果。即对于这件事你的处理方式和产生的结果。
通常我们都觉得是外部刺激(A)直接引发我们的情绪(C),但实际上是我们的思维方式(B)引发的情绪(C)。之所以我们没有感受到思维方式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必须型思维”导致B这个过程太快,因而就直接做出判断从而诱发了C,即之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就立马发火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觉得孩子必须写作业,否则就是错的,所以我们会快速做出这个判断,因此就是开始发火。
所以,想要控制我们的情绪,必须先学会控制我们的思维,克服“必须型思维”习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必须型思维”。所谓必须型思维,就是我们认为某件事只能这么做,再无其他选择,所以必须这么做。
而我们要想办法把“必须”变成“希望”或者“最好”,承认每件事都有多种可能性,而非一条路走到黑。
那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
我们只要做好以下5点:
1.肯定自己的愿望或者目标是有重要价值的。
2.要去否定绝对的要求,但不是必须的。
3.要考虑多种结果的可能性
4.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5.尽最大努力实现最好的结果
听起来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下罢。
回到家里,你发现孩子直接把书包一丢,就拿出手机玩游戏,这时你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抽出旁边的衣架就开始教训孩子,最终孩子迫于“权威”哭哭啼啼地拿出作业开始写,可是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看到这里,你更加生气了,“呦呵,还跟老娘杠上了,今天我必须“打服你”不可。”。。。
这个案例可能多数家长都有经历过,这当中存在以下负面情绪,比如母亲的愤怒。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必须型思维”导致的,母亲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她觉得孩子回到家里必须先写作业,而孩子的做法违背她的意愿,所以她很生气。于是就“大打出手”。后来生气是因为她觉得孩子肯定是在故意怄气,对抗自己的“权威”,这绝对不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么?
还是按照以上五点,我一一为你讲解。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自己的愿望,即孩子回家先写作业是有价值的,比如可以避免之后忘记,回到学校被老师批评。第二点,要去否定绝对的要求,但不是必须的。就是说我们需要明白这不是绝对的,玩游戏和学习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说实话,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回来玩一会儿游戏放松一下也并非不行。第三点,要考虑多种结果的可能性。孩子一回来就玩游戏,可能是学校太压抑,导致自己想要通过游戏来放松。或者是因为看到手机一下子没忍住。就好比你看到一件一直想买,但是因为价格太贵不舍得买的衣服突然降价,肯定会有马上下单的冲动。第四点,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发生的情况。孩子一回来就玩游戏,这个结果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因为沉迷游戏影响学习,这个并不是无法弥补的,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只有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才能玩游戏,如果因为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就要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把学习学好。第五点,尽最大努力实现最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改变孩子的习惯,慢慢培养他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学习,比如学习学好了可以给他买一个玩具,或者带他去吃一次肯德基或者去游乐场玩一次等等。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下次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基于以上认识,那么上面的场景就会发生以下变化。仍然是孩子一回到家里就把书包丢到一旁,开始拿出手机玩游戏。而母亲进门看到这种情况,不是立马就怒火上冲,而是走到孩子身边,询问他,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啊!孩子肯定地点点头。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可以理解你的心情,所以妈妈允许你玩十分钟游戏。十分钟以后就要写作业哦!好不好?孩子开心地点点头,好的妈妈。“嗯,那妈妈开始计时了哦!”十分钟后,“宝贝,十分钟到了哦,现在要开始写作业了哦!你答应过妈妈的哦,不能食言哦!”虽然有点不舍,但孩子还是走到书桌旁开始写作业,并回头说,“妈妈,我等下写完作业,可以再玩一会儿游戏吗?”妈妈开心地点点头,可以,但不能玩太久,待会妈妈可以带你出去走走,一直待在屋里不好哦!孩子开心地回答,好的,妈妈。
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启发。
题图摄影: ijmaki
题图授权基于: CCO协议
【日有所思】
关于今天的内容,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和大家了解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