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渐渐长大,信心却慢慢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信心不足是因为自卑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世界上没有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不足的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时,这就是一种自卑心理了。
有自卑心理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卑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这些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对他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危害,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二、孩子为什么自卑
有些青少年为自己个子矮、过胖、五官不完美而自卑,有些孩子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生理缺陷,总是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而离群独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极大地抑制了自己的发展,甚至丧失自信。
有些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遭遇困难和阻碍,比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良等等,产生灰心丧气、意志低落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引起自我评价下降,自信心下降,甚至自我否定。还有些青少年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仅仅根据一些片面的成绩来进行自我评价。
而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缺乏自信的直接原因。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及氛围容易导致个体自卑心理的形成。
那些在过分严厉而缺乏关爱、专制而缺乏民主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卑感往往比较重。由于过多地数落,就会使孩子无法看见自己的长处,无法滋生并培养悦纳自我的情感体验。指责甚至谩骂,会造成孩子对犯错误有种神经质的恐惧,伤害孩子心理更深发育,最终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其次,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导致有些孩子追求完美,可是由于孩子心理年龄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父母的高要求,因而时常受到父母的否定,而且由于孩子不断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
同时,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无微不至地照顾会让孩子从小缺乏自信,觉得大人是强大的、能干的,自己是渺小的、无能的,一旦发现别人会的自己不会,就易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有些从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以及不完整家庭,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的孩子,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如他人的孩子,有些父母职业低下的孩子,由于缺少与其他同伴相比的优越感,也会产生自卑心理。
从问题发生的普遍性和影响的深远性来看,我们可以说自卑是阻碍青少年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最大心理障碍。自卑感散布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渴望改变自己,改变一切。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自卑心理,请多给你的孩子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厌世心理,这个心理几乎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出现。如:工作压力过大、学习压力过大、被人出卖、打工赚一辈子钱,一病全用完等。但在你这年龄段出现有点不正常,给你两个建议:1.如果学习不是很好的话就出去旅游,一年后复读,在旅游团中多认识一些朋友。 2.看心理医生,不然你这种心理发展下去会形成极端主义思想,后果很严重。其他:钱?这个世界就是以物质为基础,什么都要求,哪怕亲情有时也会受到钱的侵蚀,所以别想太多,钱够用就行。 讨厌男人?这点就有点极端了,也许是恋爱伤了你,按你16岁的年龄确实抵挡不住爱情,但这个年龄根本不适合谈恋爱,说白了,只是玩玩,没有人会想到为将来过日子而谈恋爱,哪怕逾越了鸿沟,受伤的还是女方,还是到大学再谈恋爱好。 背叛?这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人不适合当你的朋友,被人出卖说明你不够聪明,所以努力读书,看点心理学的书籍,调整下。 觉得丑好?漂亮有什么不好?漂亮就是资本,社会很现实,哪怕漂亮你也改变不了, 学习才是主要目的,认识会随着你的知识的增加而增加。 为你父母?这点就正常。每个人在未成年的时候都有依赖思想。。
纸条写着 :如果你看到了这封信,我大概率已经死了。我不得不说,我活的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老师对我的失望,同学们“开玩笑”般的话语,还有你们,我早已绝望。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从纸条内容上看,孩子的绝望来自于: “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失望和同学的嘲笑。”
在同一个时代,代表穷人阶级的张桂梅老师玩命一样陪孩子们冲刺高考,每天凌晨5点起床,跑步晨读,从教室到餐厅也需跑步前行,吃饭只有10分钟时间,老师们逼着孩子们不停的刷题, 然而这种极端、典型的硬式教育方式让跳出龙门的孩子们心存感激, 她们对张老师的严苛奉上了巨大的感恩, 因为没有张老师,就没有她们的未来。
而另一边,在经济相对宽裕的一、二线城市,给孩子布置作业多了,逼孩子刷题的老师却成了不会教书、不懂孩子心理状态的“坏”老师,而孩子们也频频出问题。
同一个时代,同一种教育理念,结果却千差万别,主要的原因在于“穷”字 。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为五个层次。从下到上: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这五种基本的需求,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原始行动力量。
而且需求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例如生理需求,它包含五个方面: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这五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时,人更容易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而随着需要层次的逐渐满足,引领的力量也会逐层上升,同时激励强度会相应减弱。
回首近30年,国民经济上去了,我们的教育模式没有弹性的跟上变化,于是出现了典型的“空心人”,正如泸州跳楼自杀的小学生所说:“ 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
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曾在《空心人》的诗中这样描叙: 我们是填着稻草的空心人,依靠在一起;没有眼睛,回避交谈,郁郁而终.....
“没有心能活吗?”——比干曾问过卖菜的老妇人,老妇人说:“ 菜无心可活,人没有心怎么活 ?”
“空心人”有什么特点?
当一个生理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如果缺乏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很容易失去了对于生活的想象与热情,变成一个干巴巴、缺乏主动意识的空心人。 而“空心人”被压抑到极点后产生的终极行为就是逃避人生。
可悲的是,我们教育体系里的"空心人"不是独立存在的。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让每个家长战栗: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且,全国13个省约1.5万学生参与了调查,数字庞大到足以让 社会 深思。上海年初紧急取消中小学生的考试测评,重重踩下急刹车,是时候真正变革了。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脆弱的“空心人”?是谁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都会有其局限性,都是在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得进程中,而做为孩子安全第一防线的父母,要防止孩子成为空心人,有三个做法可以尝试。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找到孩子精准的生活动机,远重要于督促孩子多刷几套卷子。同时,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人在每个生存状态中所对应的需求是不统一的。
根据实际情况帮孩子制定学习动机,而非脱离环境式的说教,例如:我们当年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努力学习,爸妈给你创造了这么好条件,你要珍惜啊等等,这类说法偶尔和孩子当故事说说可以,但做为孩子的学习动机是苍白的。
例如, 像张桂梅带出的女孩子们,尚未解决温饱等生理需求,所以这一个需求足以成为她们前行的动力;但一个能吃饱、穿暖但仍有安全保障危机的家庭,稳定的生活,足够的 社会 保障的安全需求会成为孩子新的动力;一个家庭富裕的孩子,更容易把一些功成名就、受人尊重的英雄做为自己的榜样;同样当孩子足够优秀,更大的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够激励他突破自己。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呆在安稳的家里,学习、写作业。但其实学习是为了适应 社会 ,时不时地让孩子接触到真实的 社会 ,才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动力。
梅耶,马斯克,一个遭遇9年家暴,带着三个孩子的离婚女人,何以在颠沛流离中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世界顶级人才。
她在《人生由我》的书中说: 舒适并不是生活的必须品。
她的父母带着她们兄妹5人,十二次穿越撒哈拉沙漠,开过飞机、开过 汽车 、也搭过顺风车,孩子们从大到小,都有具体的分工, 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生命的领悟,让她和她的孩子们终身受益。
同样,她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去过3个国家9个城市, 她从不检查孩子们的作业,但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们的角色更像梅耶的合伙人,帮母亲制作表格、接待客户、修电脑、整理文件,甚至做饭等等各种杂事。
她们在一起创造了很多奇迹,三个孩子,一个是埃隆,马斯克, 被誉为”硅谷钢铁侠“的神奇人物。特斯拉的创始人,脑机接口、登录火星的等顶尖计划的践行者;一个是金博尔,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建造专门的水果园和蔬菜园;一个是托斯卡,拥有自己的 娱乐 公司,著名的导演和制作人。而梅耶本人现年72岁,仍活跃在模特舞台,并拥有两个营养师硕士学位。
梅耶强调: 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这只会造成他们与现实和责任脱节。
同时,这一做法也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 只有时不时的打破需求的档位,或者提供丰富的刺激,才能激发渴望的愿景,让孩子生活到具体、丰富的 社会 环境中去。
例如,时不时带去公司参观体验,让孩子帮着自己做一些工作上的辅助,让他制定一些团聚或外出计划,试着自己在家呆一天,试着独自在亲戚家带上几天等等,总之,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到 社会 生活中去,体验 社会 职业,体验丰富地 情感 经验。
孩子坚持不下去,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赛道太拥挤。过去一个50人的班级,只有10名左右成绩优异的,其他被远远的落在后面;而现在50人的班级,普遍优秀,只有极个别的成绩比较差的。过于与现在,孩子的整体素质已经提高太多,在这种状态下去排名,竞争更加惨烈。
2020年10月13日,凌晨2点,大连理工研三在读生,洋洋洒洒的留下了数千字的遗书,走了; 李雪琴,北京大学新闻系本科生,后又至“纽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曾经因为抑郁企图自杀.....
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的“空心人”,或许他们用尽全力,能够取得世俗的成功,但却容易滋生厌世情绪,陷入绝境。因为赛道太拥挤,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
稳定与梦想,哪个更重要?心理憧憬、向往的,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到达,或许不能给你富足的生活,但却给你做自己的自由;而不喜欢、讨厌的,往往就像大山一样压在自己的身上,每天都觉得寸步难行,这何尝不是一种慢性自杀?
或许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有足够地经济能力帮孩子守护住通往梦想的路途,但可以为孩子豁免几项保留爱好的特权。这些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保留几分对于生活地向往,如果孩子能够深根在爱好上,或许会创出另一片天地。
虽然我们仍旧走在硬式教育与素质教育接轨的路上,但不可否认 社会 职业的表现机会及工种渐渐多元化起来,所以在独木桥之外,为孩子保留一个梦想,是给孩子留了一个生机,当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许还能在别处觅得生机。
最后借用刘瑜的一句话: 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