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来务工人群的增加,老家村子里已很少见到年轻人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幼,距离镇子远,看医就诊极不方便。李照绪院长从2011年起至今,坚持每周六从市里回乡看诊。不论刮风下雪,还是烈日炎炎,从未间断。
伤寒病论是个理程碑
医圣张仲景是方书之始祖,首创六经辩证理论体,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
张仲景,今河南南阳出生,他从小很爱读医书,在他10岁左右的时候,就拜当地的一位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当地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不爱说话,性格沉闷,生活简朴,对医学却是一丝不苟。找他看病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在当地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经常跟着师傅外出诊病、抓药抄方,上山采药、回家熬制,从来不说苦说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仲景。
张仲景因为他的父亲给政府部门工作过,所以他被州郡举荐,进入官场。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要知道在那个封建年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百姓的家,不能靠近百姓。可是张仲景喜欢的是医术,不喜欢做官,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见不到各种病症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提高。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选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时间,开放衙门,不谈政事,让有病的百姓上门,上衙门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为老百姓看病。
他让手下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这个举动把老百姓都惊呆了,老百姓都拍手称赞。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惯例。每到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求医看病的百姓,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大老远赶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原来坐堂医生是因张仲景而得名)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在东汉末年,那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政府黑暗,皇权无力,统治阶层内部出现相互争斗残杀。地方军阀抢占地盘,彼此混战。黄巾军起义就出现在这时候,普通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只能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百姓死于流离路上的数不可数。
据史书记载,在那段时间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现在看来,那时期的瘟疫大流行,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死在路上的人太多了。
张仲景的家本来也是个大家族,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年时间他的族人因为瘟疫,也死了一大部分,只剩不到七十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瘟疫肆虐,朝廷动荡,张仲景辞去官职,潜心研究瘟疫伤寒病的诊治,他到过很多地方,研究各地伤寒病的病情与特征,不断的给百姓看病,丰富自己的经验,最后整理成书。终于让他写成了最为著名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这本书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伤寒症是什么病?
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有持续高热、腹痛、玫瑰疹、肝脾大等症状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水和食物被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到今天为止,《伤寒杂病论》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欢迎留言。
1. 对体质学说有贡献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对皮肤科的贡献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治疗杂病专书,对临床各科均起指导作用。在中医皮肤科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形其外的诸多皮肤损害提出了病因、病机、症状、发展及其预防,而且还提出了内治、薰洗、外敷等特殊的疗法,实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本文论述了狐惑病、阴阳毒、瘾疹、黄汗、浸淫疮、肌肤甲错症、干血痨证、肠痈、黄汗变证、阴蚀、多汗症等八种有明显皮肤损害的疾病进行了讨论。从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皮肤病的论述散在各章节中,但确实对中医皮肤病科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3. 对治未病的贡献“治未病”是中医学中影响深远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主动的防治思想,是生命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对于人类的 健康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源于人类早期的实践经验,其理论形成于《内经》(《黄帝内经》简称,下同)和《难经》。《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 养生 防病的原则和方法。《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标志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张仲景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初步形成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因此也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并使之用于诊疗实践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在未病先防,早期治疗方面,张仲景基本遵循《内经》中提出的原则。在临床方面,把“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注重对未病脏腑的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学。4.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直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内容丰富,实质上在三阴三阳各系统病病变基础上,参照患者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具有辨体质、辨病机的内涵。学习《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悟。既要掌握细节,探究三阴三阳辨证的具体方法又要由博返约,以指导临床实践为目标。集思广益,才能加深对三阴三阳辨证临床普适性的认识,并有效指导现代临床。
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代表中华民族繁衍强胜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纲,本纲草木精湛又生成了万物生灵,生灵万物生成了最高端人类,因此人类的生生息息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与草木本纲的联系,这是感应,人与自然的感应。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古代繁衍发展到如今,离不开中医中药的救治与贡献。本民间美术雕塑画家创作的雕塑画《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开始,到如今,己完成大半,估计再化半个月完成了,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张仲景对于中医的最大觉献就是“六经辩证”的辩证论治法则。实话说,临床上,真正的治病高手精通六经辩证的很少,因为大道至简,复杂的知识往往会让人进入误区。而《金匮要略》提供的狗屎,人便之类的方剂更让西医看轻我们中医。
就方剂来说,我认为“桂枝汤”符合医道,其他方剂还都局限在术的范畴。这也是中国传统中医“以药为本,以病为用”的思想基础。这种用药方法治疗急性病还可以,治慢性病就显得落后了。因为临床上多数慢性病都不是独立存在,对付的办法就必须符合医道的整体观念等等。
鉴于上述识,我认为,我们研究张仲景也不要一味地盲从,借鉴即可。否则,中医的道路将会越走越窄。我有一位西医内科副主任的朋友是这样看待神医华佗的,他说,其实,华佗的实际水平也就医师而已。(医院的医师属低级职称,往上是主治医师,然后是副主任医师),可见,要是把华佗安排到现代医院工作,我朋友还是他的领导呢?
张仲景永远是我心目中的神明之一。之所以有上列议论,是希望我们的后人不要“读死书”而已,别无他意。南无阿弥陀佛!
张仲景对中医的巨大贡献,是他在民间长期治病救人的实践中,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医学书确定了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医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涅县人(今河南邓州市,公元前150---215年)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由于对后世贡献巨大,被后人称为医圣。
他生活的年代到处战乱纷呈,百姓流离失所,大多都病亡在逃亡的路上,由此又带来一场场巨大瘟疫,使人民雪上加霜。张仲景行走民间济世救人,根据大量丰富经验,先后还写成了《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学指导著作。同时创造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中药方剂,使一代代广大的劳动人民深深受益。
张仲景不亏是中医学界的泰斗先祖,医圣称号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医圣张仲景是我敬仰的中医大家之一,同时也是开创“六经辨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创始人,只有唯一、没有第一、空前绝后,被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中医学泰斗级世界 历史 人物,实至名归。
印证“六经辨证”的传世巨著是一本叫做《伤寒杂病论》的著作,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中医的好,早已经沉浸在了自然当中。
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实际上在我国的历朝历代当中都有名医大家出现,提起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中医泰斗,黄帝、歧伯、扁鹊、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本草纲目李时珍等等,恐怕都是人人皆知的中医公众人物。
在这些耀眼夺目的光辉笼罩之下、一千六百多年延续至今,仍然在现代医林当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救人无数的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他低调总结、委婉实践、师承中医、而不拘泥师传,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见微知著,把脉问气。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拜师、师传、学习、继承、实践、总结、归纳是所有中医人的必经之路,笔者以为张仲景的重要贡献应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医的理论体系古已有之,她如天使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有缘人去认识;2、张仲景是 历史 上完美地接受并继承中医理论体系的少数大家之一;3、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扫中医分宗列派之苦,定位并纠正中医临床治疗的参照标准,使中医能够和现代医学以及设备相结合;4、能否掌握“六经辨证”的诊断方式,是甄别中医诊断治疗真伪的“照妖镜”,有了这个“照妖镜”,一切巫婆、神汉、庸医、神医都将无处遁形;5、中医的治疗阶段的混乱效果,将在张仲景的“经方理论”指导下获得重大突破;6、需要强调的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相对于立意高远的中医完整理论体系来说,只属于“下医”范围,因为在中医看来“治未病”才是上策: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重病”是中医体系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划好的医学能力和层次。
然而在生命康复的体验当中,在疾病困厄的抗争平复当中,在日复一日的“日用而不知”当中,中医的“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的高端思想,自始至终都像一副“安慰剂”一样,存在于世俗之中,那些吃着中医、用着中医、拿着中医的人,就像蒙着眼睛的瞎子,摸着大象的耳朵、鼻子和大腿,信誓旦旦地宣传着他们看到或者领会到的局部事实:“”哦,中医就是这个一样子;哦,中医就是那个样子“”。
浩瀚宇宙、芸芸众生,洪流滚滚、大浪淘沙,中医的过去早已经立下规范,中医的治疗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活人手段,梳理中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整地理解并且记忆中医的点点滴滴,“道经千载更光辉”地勇于实践,才是现代人急需继承创新的奋斗目标。
我来黑一波[抠鼻]贡献挺多,就让其他人去说吧,我来点黑材料,中和一下。
金匮要略(十九章)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山羊肉及鳖、鸡、鸭,令子无声音。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烧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
金匮要略(二十四章) 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日再服。两头尖者是。又方:人垢取方寸匕,服之佳。
金匮要略(二十五章)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金匮要略(二十三章)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伤寒论(十四章) 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烧裩散方: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试出了几个经验方
张虹亚,女,1982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4年。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要从事皮肤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业务上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以及与传统医学结合的多种手段诊治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临床上获得了较好疗效对于一些少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亦有明确思路、宝贵经验和不少成功治愈的病例。 1978年2月至1982年12月年毕业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2年12月至今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
1984年11月至1985年2月参加安徽省皮肤病学会举办的皮肤病理学习班
1991年9月至1992年2月参加安徽中医学院举办的英语强化提高班
2000年10月至2000年11月参加南京中科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美容皮肤病研修班
2001年10月22日至2001年10月23日参加合肥市艾滋病性病临床诊断及治疗培训班
2002年5月11日至2002年5月14日参加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报告会
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在上海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性病进修皮肤性病病房及急门诊。 安徽省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会痤疮分会委员
安徽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委员 以第一及第二作者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11部。主持安徽省教委科研课题《消炎去脂片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圆满结题。
1、消炎去脂片治疗寻常痤疮临床与实验研究(第一作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7卷5期(2003)316页
2、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第一作者)
《临床皮肤科杂志》31卷7期(2002)432
3、从瘀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第一作者)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2卷3期(2003)33页。
4、斑贴试验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70例临床研究(第一作者)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5卷1期(2006)47页
5、祛疣糖浆治疗扁平疣90例(第一作者)
《新中医》23卷12期(2001)52页 1、《现代中医临床辩病治疗学》第六篇:皮肤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6万字(参编)
2、《现代皮肤病性病学》第三篇:第2,6,13章 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3万字(参编)
3、《疑难皮肤病性病诊疗学》中篇第8,9章 北京科技出版社:北京,2万字(参编)
4、《外科临床实习指南》皮肤科部分 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4万字(参编)
5、《安徽省医学继续教育丛书》基本篇、提高篇和进展篇皮肤性病部分 安徽科技出版社:合肥,8万字(参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