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蜂糖,是指由甘蔗榨汁混合蜂蜜熬制,然后加入菊花、罗汉果的蜂窝状糖制品。石蜂糖古称石蜜,源于中国汉代,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传至马来西亚,经马来本土化后改名“石蜂糖”,20世纪末回传中国,由中国糖乡“云南”选用当地优质原材料再次迭代升级,成为云南特产深受世界各地喜爱。
石蜂糖比起白砂糖、黄冰糖、红糖等糖类,具有调节酸碱、外观珍奇、营养丰富、口感清甜、融化迅速、清热润肺的特点,是甜羹(燕窝、雪蛤、桃胶等),饮料(咖啡、果汁、茶品等),甜品(糕点、果冻、冰淇淋等),糖水(红豆、芝麻糊、龟苓膏等)的调味首选。
关于石蜜的记载:石蜂糖源于中国,古称石蜜,汉代《本经》早有记载“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
三国时期曹丕和孙权的来往中,就曾经赠送吴王“石蜜五斛”,和文马、白鼲子裘等并列。同一时期在蜀地,当地烹饪菜肴时味道寡淡,“故蜀人作食,喜着石蜜,以助味也”。
晋朝《南中八郡志》说明了石蜜是由甘蔗榨汁熬煮而成:“交阯有甘蔗,围数寸,长丈馀,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唐代《新修本草》更是详细的描绘了石蜜的外型:“石蜜出益州及西戎,榨甘蔗汁煎作,可作饼块,黄白色。蜀地、西戎、江东并有。”
综上所述,石蜜起源至汉代,发展到唐代时,已经演化为:甘蔗榨汁后熬煮蒸发凝结成的黄白色饼块,这就是现代石蜂糖的基本形态。而盛产石蜜的“益州”就是现在的云南,充分表明了石蜂糖起源于汉代的云南。
我国古代医学
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蜂蜜分为以下几种:采自高山岩石间的蜂蜜称为石(岩)蜜;在树洞蜂巢中猎取的蜂 蜜叫木蜜;在土洞蜂巢中获取的蜂蜜称为土蜜;家养蜜蜂收获的蜂 蜜叫白蜜。这些蜂蜜叫法虽不相同,但其营养成分大致相同,只是收取的方法不一样,品质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蜜糖即蜂蜜,主要成分是果糖(分子式为C6H12O6),水,还有少量铜铁钙等微量元素和无机盐。是蜜蜂在蜂窝中酿成的糖类物质的精制品。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会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有些单花蜜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蜂蜜结晶与蜜种、储存条件有关。一般蜂蜜在13摄氏度以下结晶,而油菜蜜、椴树蜜在13~14摄氏度就会结晶,洋槐蜜则不太容易结晶。枣花蜜虽属不易结晶的品种,但如有少量结晶,仍属自然现象,请放心食用。蜂蜜一般存于阴凉的地方,但是温度不宜过低,蜂蜜一般在10摄氏度时,会发生结晶,不利于食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