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始皇扫六合 废分封
可到了权利巅峰 却被腰斩于市
他 究竟是千古一相,还是一代奸臣?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斯的世界!
李斯 楚国上蔡郡人
公元前254年,李斯26岁。
此时的他只是个粮仓小吏,相当于一个基层公务员。
有个铁饭碗,家里有一个体贴的老婆和2个孩子,还有一条大黄狗,算是一个美满的小康家庭。
但李斯显然不满足于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多少人能逆天改命,为何他李斯就不能!26岁,正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满腔热血的李斯自然不会像他的父辈一样,平凡地活着,安静地死去!
我们知道 一辆汽车之所以能持续行驶,是因为它身上有台发动机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也需要有个动力源泉,人这个动力往往来自自己立下的梦想.
有些人一辈子平平无奇,不是缺乏梦想,而是从未坚持过梦想,遇事三分热度,一遇挫折就想放弃,从未在某一领域深耕过,不断地尝试新的目标 在不断失败不断放弃中挣扎,直到认命了认为自己就这样了 不再扑腾。这样人生就如钟摆一般,看似一辈子都在努力,却不知终其一生 都只是在原点来回摆动罢了。
而李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为了一个梦想 10多年不改初衷,这份长期主义在当下无疑也是稀缺的!
在战国末年这等乱世,货与帝王家,无疑是建功立业的最快的捷径!
可现在的李斯可谓是一无是处,无名声才学,更没有爹可拼,显然是拿不出手的。
有自知之明的他,第一步便是给自己“镀金”
他毅然辞去铁饭碗,辞别妻儿,去寻兰陵一位当代圣人,荀卿荀老夫子!
荀子可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他精通儒 墨 法 阴阳等学说,集各家所长,而且招生要求门槛并不高,不论出身地位,所以李斯拜师顺利,并且通过努力得到了荀子的重视。
在这里,李斯犹如踏入一片知识的汪洋,他就像一颗久旱逢甘的种子,贪婪地汲取养分。还遇到了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一个人,韩国公子,韩非。此人的贵族视角,谈吐气质,还有他带来的珍贵典籍,对于平民出生的李斯来说,如同雪中送碳。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十载,李斯终于有了受青睐的资本!他精通法家思想,也是所谓的帝王之术。另外还有荀子得意门生的这一背书,收获可谓颇丰!
踏上求学路之时,他已26岁。
在人均寿命50多岁的时代,又舍得花10年以身磨剑!这等心性,实属罕见。
出师那天,荀子问他:为什么去秦国而不为自己母国楚效力呢!
李斯说了两点:
其一,楚国连老师您都没有重用,何况是您的学生我呢!可见楚不能知人善任,不是一个好去处。
其二,李斯认为,英雄伸展,不必拘泥于母国,君子当顺应大势,为天下一统推波助澜!
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我想这才是李斯去秦的主要原因。六国之中当属秦最强,而且人才济济,最有希望完成大一统。
简单来讲,就是找准大趋势,找个最强的团队,再跟个好大哥。
李斯的想法,对于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也有借鉴意义。
当下很多成功实现逆袭幸运儿,不是他们天赋好,不是特别努力,而是他们做对了选择。
就这样,踌躇满志的李斯来到秦国咸阳。
可他的求职路,并不一帆风顺,此时的秦国正发生大变故!秦国君秦庄襄王死,13岁的赢政继位,相邦吕不韦操控大权。
李斯初到秦,听说吕不韦在大力招揽人才,便上门投靠,吕一番对答觉得眼前这人颇有才华,又是荀子的得意门生,便招揽为舍人!
舍人指的是门客,在战国及秦汉时期,成为实权人物的舍人是很多人一展抱负的途径。
李斯在相府呆了一阵子,对秦国朝政有了深刻的了解。他深知山高则风劲,潭深则水寒,吕不韦虽如日中天,但毕竟是臣,如此地位反而令他担忧。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目光长远的李斯 并不想为吕效力,他的理想雇主只有一个就是 秦王嬴政。
吕不韦能从商人坐到相邦这个位置也是个人精,他看出李斯不想为他所用,遇大事就阳奉阴违,就光在家里吃白饭了。
但心知这人有大才,放他离去很可能成为政敌,
直接杀了又不妥当,影响声誉,不利于自己广纳贤才。
于是吕想了一出借刀杀人的计策,让李斯去自己朝中对头郎中令蔡泽手下去当一位郎官。
有电视剧讲,是吕不韦把李斯推荐给秦王嬴政的,实则不然,如果真心为他铺路,李斯起点不该为郎。如果吕不韦真心为嬴政着想,嬴政又怎会对他如此提防,罢官之后不放心,又赐死呢!
我们再说郎 这一职位相当于秦王警卫处一名警员,是个小小的武官。
我们知道李斯是个手无缚鸡之力文人,当个武官无疑是变现一种羞辱和扼杀,把秀才扔到兵堆里,纵然你才高八斗也难以施展!
何况还有个蔡泽,这人算是吕不韦任相邦后为数不多的对头。在秦昭襄王时期他就做过相国,到嬴政这一代已经四世为臣,虽然现在失势了,但还是九卿之一,可见根基之深!而且此人职位特殊,他是嬴政的亲兵护卫头子,动了他就好像跟大家说,秦王性命在我手上,随时可以杀了自立为王。吕不韦没有谋反的想法,也就没有动他!
之所以会成为吕不韦对头,是因为此人个性刚强又爱妒忌,对于吕不韦这个商贾出身的相邦自然是不服气的,所以在朝堂上时常给吕不韦使使绊子。
现在吕不韦名目张胆派个卧底去他家里,小肚鸡肠的他自然会好好招呼李斯!
李斯此时是憋屈的,但也没有办法,谁叫对方是吕不韦呢!好歹还留条性命,而且还有机会见到秦王,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了
于是苦读十年书的荀子高徒就开始了荷甲持戟,侍卫宫殿的工作。
虽然偶尔可以看到秦王的车马,但每次主副车加起来有十多辆,别说单独见秦王面了,连他在哪辆车都不知道!
而蔡泽对于这个名目张胆的卧底,自然也是多加“呵护”,日常操练倍加关心。
这算是李斯的至暗时刻,但好在前面我们所说,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之人,他的坚持也很快有了回应。
李斯并没有因为失意就虚度光阴,得知自己上司王绾是嬴政的亲身侍卫,深得信任。于是便主动结交,靠着自己的才学跟他结为好友。
在王绾的帮助下,他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秦王!
李斯,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太多了
接下来的表现,决定10多年的努力是丰收还是流产,他察言观色,小心翼翼,
仿佛一只蓄谋已久老狐狸,对着一只幼虎述说衷肠:
今天下黎民,厌兵倦战,久欲生息。
然七国并存,各有所君
树欲静而风不止,民欲安而君贪战。
七国一日不同,天下一日不宁!
秦利在六国之分,不利在六国之和。
使其六国各自为政,离其国君臣之计,使一国之内,政见纷纷...
六国诸侯名士可以以财者,厚遗之;
不肯者,利剑刺之!
使其斗志衰,降心大炙...
李斯提了一个加强版的离间政策,有方法,可落地,朗朗上口,颇有文采!
嬴政一听,如此现成大才自己是捡漏了吗?
虽然内心无比激动,但表面装作波澜不惊,叫李斯回家等消息,回头就叫手下做背景调查,
确认这个李斯不是别国奸细、也不是吕不韦派来的卧底,便拜李斯为长史。
这样,李斯离自己的梦想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虽不是三公九卿之列,但也是个实权官职。
这个长史,应该属于国尉的属官,而此时国尉空缺,直接上级便是嬴政,官大不大不要紧,能跟秦王搞好关系才最重要!
它的主要职责是有点像美国的中情局,也就是一个特务机构,而李斯便是这个特务头子。
这个岗位算是嬴政为李斯量身定做的,可见对李斯寄予厚望!
李斯也很懂得让嬴政放心,主动将远在楚国的家人接到咸阳,一来家人团聚,二来作为人质表明自己绝无二心。
在秦王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实行他的加强版离间政策,在六国开展恐怖活动。
李斯十分卖力,特务部门没多久就达到1千来号人,时常有六国重要官员突然暴毙,死因不明,凶手不知踪迹,李斯在家微微一笑,正是在下杰作!
李斯在长史之位干了四年,在朝堂站稳了跟脚,嬴政对他很满意。
为了更好地制衡吕不韦,嫪毐,嬴政再次提拔李斯为客卿。以往秦的丞相,像前面说的蔡泽,张仪等,都是通过客卿提拔起来的。可见此时嬴政是很是看好李斯的。
李斯也很给力,这两人没多久便下线了。
嫪毐在嬴政22岁举行冠礼那天,起兵谋反,结果惨败被擒,惨遭宫刑后车裂!
嬴政冠礼后,吕不韦也退场了,原因是被嫪毐牵连,嫪毐是他推给太后的,弄个假太监过去淫乱后宫。吕不韦被罢官调离咸阳,不久被赐毒酒毒死。
嬴政终于不再束手束脚,可以放手开干了!
吕不韦这一倒台,李斯按理说权利地位应该更上一层楼,可现实恰恰相反!
一场有预谋的党政拉开了序幕,韩国派来的间谍郑国被抓入狱,嬴政在有心人的怂恿下,下令驱逐所有外客包括李斯!
这个郑国呀,其实是韩国的一个阳谋!意图通过让秦国修建水渠疲惫国力,而秦国也想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来也没什么!但宗室看这吕不韦倒台,朝堂势力大变,此时那这郑国说事,想把所有外客都赶走,安排自己人,稳固自家地位!
这时我们李斯就站了出来,写了一篇《谏逐客书》,洋洋洒洒八百三十九个字,使嬴政幡然醒悟,急忙收回成命。所有外客官复原职,李斯还升官了,当了廷尉(九卿之一,去掉了客),掌全国律法,算是重臣了!
内忧解决之后,嬴政便开始磨他的大砍刀,亲自操刀大杀六国了
嬴政十七年,最为弱小的韩第一个被砍翻在地。
接着便是赵、魏、楚、燕,终于在嬴政二十六年,秦灭掉最后一国齐,完成大一统,
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嬴政和李斯的伟大事业成功了!
接下来便是如何经营好这份大业了?
打完天下,自然就要论功行赏了。但有了周的前车之鉴,嬴政担心秦再次重蹈覆辙,因此并不想分封诸侯。
这时李斯提出了废分封,实现郡县制。
既不分封他们这些跟他打下天下的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管理郡县,权归集在嬴政手里。
这一举措自然深得嬴政之心,也展现了他先公后私的政治忠诚以及卓越的远见,因此对他更加信任。
在李斯六十四岁时,他终于官至丞相,抵达仕途之巅,他的梦想实现了。
长子李由官至三川郡守,掌管荥阳、洛阳、开封,为咸阳门户。地位非同小可。其子皆取公主,其女皆嫁秦诸公子,又深得信任,绝对是秦国顶级权贵!
从一介布衣到当朝宰相,他算是一典范。
在这也致敬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希望早日功成!
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我觉得不准确。
寒门难有如此深远的眼界,往往局限于原生家庭的基础,
再有大部分时间要为活下去奔波,遇到贵人点播那是凤毛麟角。
如此大业,李斯本该名垂千古,为何人民对他评价如此复杂
因为他做了两件事让被骂了二千多年
最后一件甚至直接导致他直接身死。
第一件事就是焚书。
废分封、立郡县,是李斯的得意之作。
秦王嬴政也深刻认同分封的诸侯王正是这乱战的根源。
于是大力推行郡县制,所有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此举打破了周朝后期诸侯割据的状况,中央得以空前集权。
嬴政三十四年,在一次秦王宴会中,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朝廷通识古今官员,给君主提供理政建议)跳出来说;“事不师古者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殷 周时代千余年,就是分封子弟和功臣,而秦朝不行分封,一旦朝廷有难,谁来援助呢?你这样是活不长久的!
李斯见有人诋毁自己的杰作,反击道:“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黔首指的是平民百姓,意思是你们这些儒生不学习,不推崇今天的学问和学说,反而学习古代的,并且借古讽今,迷惑老百姓的视听,惑乱民心。”
于是顺着杆子往上爬,对嬴政说:百姓安居乐业就行了,读书太多,有那么多想法反而不好管理
于是建议焚书,凡秦记以外的史书,诗 书 百家语等都要烧掉
嬴政觉得有道理,让李斯放手去做
民间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其他书籍都被没收销毁!
如此百姓手中的许多珍贵典籍,便在李斯的借题发挥下化为灰烬。
嬴政李斯的目的是控制民众思想,并没有做绝,所有书籍在宫中有完整的备份。
但只有博士才有权(朝廷通识古今官员,给君主提供理政建议)翻看,算是留了一线
但这是一次是赤裸裸的愚民政策,
唐代诗人章碣在《焚书坑》诗中讽刺: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并不能阻挡帝国灭亡,灭亡帝国的,却是市井无赖刘邦与武夫项羽。
正是项羽这个莽夫,兵至阿房宫,一把火把书全给烧了!
这套焚书组合拳,使中华文化遭到重大损失,许多重大典籍全部付之一炬,是中华文化史的一次巨大灾难!
此为李斯一大过,项羽也难辞其咎,但这个锅貌似大部分嬴政背了...
提起焚书,坑儒二字便随之而出。
其实坑儒跟焚书没有直接关系,二者连载一起念骂秦王比较顺口而已。
坑儒是发生在焚书的次年,既嬴政三十五年。
这期间嬴政痴迷长生不死,到处招揽术士,寻访仙人和不死药。
当时有个叫卢生的术士,嬴政对其信任有加。
为求长生,秦王竟然与世隔绝,连朝都不上了。
大臣对着空着的皇帝宝座奏事,荒唐至极!
卢生骗了一阵子,担心迟迟没有效果露馅,提前跑路了。
秦王发现被当猴子耍了,一气之下,把术士全抓起来,
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于咸阳!
所以嬴政杀的不是儒生,而是这群忽悠他的术士!
至于为何会被传为坑儒呢!
汉武帝之后主流话语权又变成儒者了,为了自己利益需求,他们便不想纠正这一错误。
时常把秦王坑了儒生,帝国灭亡用于劝谏君王重视儒家!
英雄悲剧落幕啊!
这第二件事,就是沙丘之变,李斯伙同赵高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
嬴政沙丘驾崩,赵高谋划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对嬴政一向忠诚的李斯自然不答应,拒绝了赵高五次,可第六次,李斯退了一步,而这一步说将他推入万丈深渊也不为过!
不仅晚节不保,还被夷灭三族,自己被腰斩于市。
我们看赵高是如何说服李斯呢?
赵高说:扶苏推崇儒家,而你李斯则是法家代表,立场不同,丞相自然是要退位了。
而以往新君掌权,退下的丞相哪一个有好果子吃,没了国君保护,没了牙齿的老虎哪个不被落井下石!你看秦孝公死,商鞅被车裂;秦惠文王死,张仪被刺杀,连夜出逃,妻子却未能幸免;嬴政亲政,吕不韦无奈饮鸠自杀!
李斯动摇了,赵高说的不无道理嬴政死了,他也该为自己铺路了。
这胡亥或许不成器,但天下我都帮嬴政打下来了,就不能帮他儿子治理吗?
赵高正是瞅准了李斯对于权力的迷恋,说动了李斯!
李斯放下对秦王一贯忠诚,和赵高串通扶胡亥上位!
李斯严重低估了赵高的狡诈,胡亥成功继位后。
他借助胡亥信任,玩弄朝堂,指鹿为马,无人能制衡!
一山自然不能容二虎,李斯这只昔日的老虎,自然是他敲打的主要对象。
没多久就被陷害抓进监狱,儿子李由也被污通敌被杀了。
最后李斯不仅被腰斩于市 还夷灭三族!
千古名相,就这样悲惨落幕!
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
古往今来,功成身退几多人
秦二世而亡,确实可惜
秦为何如此短命呢?
胡亥继位时,秦已“病入膏肓”
其一,也是最主要原因是嬴政太过激进
吃着碗里,还没咽下去,去要去夹锅里的,结果把自己噎死了
秦国初立,这个经历多年战争的国家早已疲惫不堪。
但秦不但没有与民休息,
还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筑长城...
发动战争机器,50万大军南征百越,
还未消化掉六国,稳固政权,就想要扩大版图。
国之初立,劳民伤财,百姓自然多有怨言。
军事力量大多在修长城以及对外征战,导致叛军长驱直入,无力抗衡!
其二,秦律法以严苛著称,
轻罪重罚,相比原来六国较为严苛。
更有连坐,诛九族这种野蛮无理的制度。
秦法律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治统治,
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造反的。
再加上六国还有残余势力时刻想着复国
时不时出来煽风点火,制造舆论。
所以起兵造反,是一呼百应呀!
此时的秦国表面无比强大,实则如纸老虎虚有其表!
最后,胡亥这个接班人实在是比阿斗还差劲,还给他配了个大奸臣赵高!
国家都快癌症晚期了,胡亥 赵高不仅不对症下药,
反而不断作死,胡亥为稳固政权大肆杀戮兄弟姐妹,
赵高大肆排除异己,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这两货眼中无国,只有自己,大罗金仙也难救呀!
天下一统的大好局面注定只能是别人的嫁衣了!
汉高祖刘邦就很聪明,西汉初期的基本国策就是修养生息,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
直到汉武帝时期养精蓄锐够了,才开始锋芒毕露
大汉王朝也因此开枝散叶,延续400多年。
内容资料参考来源--《中国断代史》 林剑鸣 《流血的仕途》曹晟
《洛神赋》为曹植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所著。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其序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洛神赋
作者:曹植 (魏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
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
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
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
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
"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
"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
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