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经过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下面就来说说蜂蜜为什么会结晶。
详细内容
1、蜂蜜的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从分子论的观点来看,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
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它的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里分离出来,这就是蜂蜜结晶。
2、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75%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经过15天左右反复酝酿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丰富到一定的数值时,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水分含量少于23%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是由于蜂蜜含水量过高,从而使蜂蜜中的酵母菌生长繁殖,引起蜂蜜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使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分解,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而乙醇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酸,从而使蜂蜜变稀、变酸,体积膨胀。
蜂蜜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两种不同物理状态,即液态和结晶态(无论蜂蜜是贮存于巢洞中还是从巢房里分离出来)。液态蜜也就是蜂蜜从蜂巢中分离出来并始终保持着透明或半透明黏稠状的液体。然而多数品种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尤其在气温较低时,逐渐形成结晶态,这样蜂蜜称为结晶蜜。
结晶是由于蜂蜜中所含葡萄糖具有易结晶的特性,所以结晶蜂蜜并没有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天然食品的本性,是纯粹的物理现象。
结晶蜜由于晶体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大粒结晶、小粒结晶和腻状结晶,结晶颗粒直径大于0.5微米的为大粒结晶;颗粒直径小于0.5微米的为小粒结晶;结晶颗粒很小,看起来似乎同质的,称为腻状结晶或油脂状结晶。
1、蜂蜜中含有少量的酵母菌,在适当浓度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会引起蜂蜜发酵。
2、蜂蜜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浓度逐渐变稀,含水量超过21%时,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就会将蜂蜜中的糖分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就是蜂蜜的发酵。
3、室温在10摄氏度以下时蜂蜜不易发酵,但在较高的温度下会加速蜂蜜的发酵,14-20摄氏度时蜂蜜最易发酵。
4、蜂蜜发酵后,表面会产生细小的泡沫,发酵初期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酸味,后来气泡越来越多,会造成蜜液膨胀,并溢出容器,能闻到强烈的酸味和酒味。
5、辨别蜂蜜是否发酵,可以观察蜂蜜的气泡,闻味道和品尝有无酸味、酒味,时间久了还会有陈腐味。
6、轻度发酵的蜂蜜,可以隔水加热到60度左右,保持半个小时,即可杀死酵母菌,中止发酵,然后去除上面的泡沫,密封保存,还是可以食用的。如果是发酵比较严重的蜂蜜,说明已经变质了,营养价值严重流失,只能扔掉,以免饮用后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