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说自家宝宝要是学写字的时候,第一遍写错了,之后就怎么也改不过来;或者是一个英语单词拼错了两、三遍之后,小朋友永远只记住了那个错误的答案。
这其实并不能说明孩子笨,而是因为小朋友们形成了一些的思维定式,并且还有两个科学道理可以解释。
家长了解了形成的原因后,就可以对自家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1、第一印象效应
这个效应指的就是,人体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最先识别的物体总在大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初次印象,后输入的信息会被深刻的最初印象所同化。
因此就出现了“学写字时,第一遍写错了,之后就永远写错”的现象了。
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写字上。如果孩子在人际交往以及做事方面也被第一印象效应所深深影响的话,他们的认知就会慢慢的变得偏执而单一了,对于小朋友们性格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2、惯性思维
而惯性思维也被称为思维定势,就是说人类的大脑在通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甚至慢慢的就有了惯性,不自觉的就产生了后续的反应。
如果在大脑非常活跃的孩子面前,强调两、三遍错误的英语单词,之后他们就会将这个错误深深的映入脑海中,拼写时不自觉就会写出错误的答案,非常难以改变。
其实思维定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说老师总是让低年级的孩子背诵九九乘法表,其实就是为了他们对于表中知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使得小朋友们对于算数的反应更加迅速。但是消极作用也非常的明显,不仅仅是容易记住错误答案,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容易变得墨守成规、呆板等等。
了解了这两个导致孩子总犯同一个错误的原因之后,家长就要有针对性的使自家小朋友改变,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1)强调正确答案
孩子总犯同一个错误,都是因为错误的答案在他们的脑中深深的植根了。那么家长在孩子学习时,就要向他们强调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比如说,在一开始教导孩子的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能出错,给他们留下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
而如果给孩子留下第一印象的是那个错误的答案,家长该怎么办呢?
父母可以过一段时间之后,等留下第一印象的错误答案慢慢的淡化,再告诉孩子一个与先前不同的正确答案。
这对于之前的记忆就极易形成一种刺激,那样就会让孩子对于新的这个答案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记住正确的知识。这其实也有科学依据,即近因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
但这种改善孩子总犯同一错误方法需要旁人的时时提醒,并不是治本的。真正的治本方法是要让孩子自身去意识到错误,而不犯。
2)锻炼辩证思维能力
在学习上,如果孩子总犯同一个错误,不仅仅是家长,老师也可以帮忙纠正。但是,孩子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可能被第一印象和惯性思维所影响,而导致总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家长也不能时时刻刻的为孩子提醒,为他们强调什么才是正确的。
那么父母就可以未雨绸缪,首先为孩子训练好一个强大的辩证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去看待事物,这样就不容易总在同一个地方犯错了。
简单一点来说,辩证的思考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认识到一个事物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放学时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叔叔,他说只要小朋友跟他去一个地方就给孩子吃糖。如果是没有辩证思维能力,或者父母没有给孩子强调正确的安全知识的小朋友就很容易上当了。
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如果遇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叔叔,他们会怎么想?
首先单纯的孩子肯定想的是好的方面——这个陌生的叔叔给他们吃糖。
但是同样也要让孩子学会想到坏的方面,想一想为什么陌生人要带自己去陌生的地方呢?
如果父母跟自家孩子反复的强调什么才是正确的,也可以避免他们犯同一个错误,但这是治标不治根本的。
一旦父母不在身边,遇到了类似又有些不同、家长没有强调过的事,孩子就极易犯错。而如果让小朋友们锻炼出强大的辩证思维能力才是治本之法。
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是一项长久的、非常艰难的任务。这不仅仅与孩子的学识有关,还与他们的经历、思想高度有关。
因此家长在教导孩子时,要学会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接触世界、多去思考,才能有效的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
孩子犯错就已经令家长头疼,更要命的是,家长强调了很多遍,孩子依然不改正自己的错误,一犯再犯,我们家长想要解决孩子屡教不改的问题,首先得了解背后的原因。
昨天孩子吃饭的时候有被我说了:“你拿筷子,能不能抓正确位置,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吧唧嘴。”
当时孩子的确能配合我,改正过来了。可是今天吃饭,孩子有犯同样的毛病,同样的问题已经强调过很多遍,孩子根本没往心里去,而且在生活中其他细节,也是如此,每一次孩子犯错,教育孩子之后,他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并不会改正。
很多家长都会又同样的困扰,每次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小毛病好像“扎根”在孩子身上,根本无法改变,不管父母重复叮嘱过多少次,孩子们总是左耳进右耳出。
因此,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找到孩子们屡教不改的真正原因,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一、想让孩子改正,家长需要提高孩子的认同感
我们大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从生活经验上看,孩子们确实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但这些行为并没有恶意,相反是他们自我意识的流露。
所以父母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首先就得获得孩子的认同,只有当孩子们的意识中是认可父母的标准时,这样孩子们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想要获得孩子的认同,就要提高孩子的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先得认同孩子,尊重孩子的一言一行。
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不认同孩子的一切,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就会感受到更多的自卑,对自己也逐渐不认同,所以导致认同感就更低了。
二、导致孩子认同感低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错误地批评方式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犯错,直接就对孩子人身攻击:“你怎么这么蠢”“你怎么这么笨”“你一辈子就是这样窝囊”……
这种直接粗暴的批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容易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不认可自己,过分地贬低自己。
2、强加自己的想法
我们大人总是会用自己的经验去安排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屈服于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父母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失去自我意识,慢慢地,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自我认同感的人,被别人随意支配。
3、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还懂得做家务,你看看你…”“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期末考试又拿了第一,你什么时候能够和她一样优秀。”
实在是有太多类似的比较在家长们的口中,时间一长,孩子们就会变得不自信,甚至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过别人,最后认同感更低。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于孩子认同感,父母一定要抓住机会提高。
三、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认同感?
1、多鼓励孩子
想要提高孩子的认同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尽可能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点,让孩子发现自己优势的一面。
平时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让孩子充满信心,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问题。
2、注意说教顺序
当孩子犯错时,不少父母会过于粗暴地去批评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更负面,降低认同感。
所以说教师,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是改变孩子错误的行为,而不是让孩子降低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再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帮助孩子及时改正,提高孩子的认同感。
3、让孩子勇于尝试
只有当孩子们的人生经验变得丰富了,才会提高自身的认同感,所以父母们不要阻止孩子去探索世界,我们反而要让孩子勇敢尝试,多去体验不同的活动,充实孩子的人生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直面自己的人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同感。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都是由于认同感过低,家长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提高认同感,使孩子们变得更优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