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细粮,大家都很熟悉,在传统文化中,我国南方以水稻为主食。就是我们天天吃的米饭,这很好理解,在此不再赘言。黍(shǔ):粗粮,黍去壳,就是黄米,其籽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稷(jì):粗粮,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稷为谷神,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粱。高粱现在多用于酿酒,喂养牲口,很少用于做主食。
红高粱去壳后的高粱籽
麦,细粮,这大家都很好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麦,特别是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的地方,更加清楚。我要强调的是麦有很多品种,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作为细粮和主食的麦,特指小麦。
菽(shū),在此我将其界定为粗粮或辅食。在五谷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泛称,菽的本意就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也就是说,菽是豆类的泛称,如黄豆、金豆、蚕豆等。在此,我理解的菽特指黄豆。理由是,豆腐是我国饮食文化特有的食材,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而豆腐恰恰是黄豆的副产品。黄豆的副产品很多,如豆芽菜、豆浆、豆腐等。用菽来表达黄豆,可能没有用黄豆表达菽让人容易理解。
五谷即粟、豆、麻、麦、稻
。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五谷即为黍
、稷(粟)、稻、麦、菽
俗名分别为
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
另外,也曾有关于“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
在我国古代关于五谷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在《黄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之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谷泛指五类作物,即“悬、藤、根、角、穗”。
此外较为小众的说法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等等。
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事实上早我国古代粮食作物远远不止五种,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书经》之中曾有“百谷”的说法,而五谷的说法则主要指代的是五种主要作物,关于五谷一词最早指代的究竟是什么已经不可考证。
但是对于五谷一词最早做出解释的汉代有两种说法,那便是“稻、黍、稷、麦、菽”和“麻、黍、稷、麦、菽”,由于麻主要用于制作布料并非粮食作物,因此“稻、黍、稷、麦、菽”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